摘要:在《以法之名》中,张译饰演的洪亮是一位省检察院第十一部检察官,专司查处司法系统内部违法违纪行为的"刀刃向内"工作。这一角色设定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一个专门"查自己人"的检察官,既要面对体制内的重重阻力,又要坚守职业信仰,在房贷压力与法律理想间艰难平衡。
《以法之名》中重施皱眉撇嘴压嗓三件套,影帝张译被喊该歇歇了
文/紫凝
在《以法之名》中,张译饰演的洪亮是一位省检察院第十一部检察官,专司查处司法系统内部违法违纪行为的"刀刃向内"工作。这一角色设定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一个专门"查自己人"的检察官,既要面对体制内的重重阻力,又要坚守职业信仰,在房贷压力与法律理想间艰难平衡。
从角色定位来看,洪亮这一人物为张译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而他也确实在多个场景中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爆发点。
在剧中,张译微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如当洪亮面对领导深夜来电时,嘴上嘟囔抱怨却次日整装待命的细节;被同事冷落关门时缩肩垂眼的卑微姿态;发现关键U盘证据时蜷缩的手指与骤然坚定的眼神形成的戏剧性反差,这些精心设计的表演细节确实让角色"活"了起来。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的支持与反对。
有的网友认为通过这些微表情变化,每个动作表演都带着小法官的行头。成功刻画了一个在体制夹缝中求生存却又不失职业操守的检察官形象,让无数职场"打工人"感同身受。这种表演方式将角色的内心矛盾外化为可视的肢体语言,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
然而,也有不少网友直接喊话,说张译这撇嘴压嗓皱眉三件套都成了张译的专利了,该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下演技,不然影帝名声不保。
批评者指出,从《狂飙》中的安欣到《他是谁》中的卫国平,再到《以法之名》中的洪亮,这些角色似乎共享同一套"演技密码":白发皱眉、佝偻驼背、欲言又止的憋屈表情。在本剧中演得有点卑微,成了这几个角色的常态。
如在审讯戏中,张译标志性的眼神失焦和长达12秒的空洞凝视,与《狂飙》中锐利如刀的安欣形成鲜明反差,但这种反差并非角色需要,反而让人感到表演手法的重复。接电话蜷手指、受惊吓时喉结滚动等小动作也被指与过往角色"共用肢体语言",这种表演上的自我复制削弱了角色的独特性。他们认为张译陷入了严重的表演套路化困境。
在搜狐等平台的评论区,大量观众表达了对"张译式表演"的审美疲劳:"又是那一套表情,又是那种隐忍。还没开口,观众就已经猜到了他的内心戏"。这种批评直指演员创作的核心问题——当表演技巧变得可预测时,无论多么精湛的技艺都会失去新鲜感。有观众尖锐指出:"张译一出现,剧情我就猜到一半了",这种观演关系的断裂值得深思。
好在张译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华表奖领奖台上他曾坦言:"这些年作品有点集中,一下子太多了,观众看累了,产生疲劳了,我也该停一停,歇歇了"。网友留言说:“总算还有点自知之明,是该长时间的好好沉淀了。”
当然,对张译演技肯定的观众也不少,但是长时间去看一层不变的演技,观众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张译从2019到2022年间接拍16部戏,仅2022年就进入6个剧组。这种高强度、全年无休的工作节奏,使得演员"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钻研自己的演技"。影视创作本应是沉淀与爆发的交替过程,但当一位演员的档期被密集填满时,创作就很容易沦为机械的重复劳动。
近年来,《扫黑风暴》、《狂飙》、《他是谁》等刑侦反腐剧的热播,使"忍辱负重的执法者"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角色类型之一。投资方和平台基于风险考虑,自然倾向于复制成功模式,导致大量相似角色涌向有口碑保障的实力派演员,网友还提到了孙红雷,是太想搞出自己所谓的表演风格来。
有评论犀利指出:"主旋律剧现在很吃香,电视台和投资方都爱拍警察、检察官的故事,演员为了接戏只能重复演憋屈的执法者"。在这种创作环境下,即便张译有意拓宽戏路,也可能面临"无戏可选"的窘境——要么接受同类角色保持曝光度,要么冒着被市场遗忘的风险等待突破机会。
当然,张译本身影帝的光环,也使观众对他充满了期望。结果是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近年,随着张译同时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高产输出时,观众对其电视剧角色的批评明显更多,有评论指出:"《他是谁》刚播完评分就从8分掉到5分,就是因为角色和之前太像"。
面对这些困境,张译自己也清醒认知。据报道,他曾拒绝了几千万片酬的综艺真人秀邀请,理由是"我经不起太久的消费"。然而,相比显而易见的综艺消费,角色选择上的自我重复是一种更隐蔽也更难抗拒的"消费"。如何在保持市场存在感的同时避免艺术生命的透支,成为张译和同类演员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整个中生代实力派演员的警钟。
你们觉得张译在《以法之名》中演技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原创不易,请给一颗小爱心[心]
转发出去,请让更多人看到[祈祷]
来源:师说心语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