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产剧市场中,男频IP影视化一直是块“烫手山芋”。从《武动乾坤》的口碑扑街到《斗破苍穹》的魔改争议,无数大制作折戟沉沙,让男频剧一度沦为“流量陷阱”的代名词。然而,张若昀却凭借《庆余年》《雪中悍刀行》等作品异军突起,不仅成功打破“男频必崩”的魔咒,更以独到的
作者;汪子妍
在国产剧市场中,男频IP影视化一直是块“烫手山芋”。从《武动乾坤》的口碑扑街到《斗破苍穹》的魔改争议,无数大制作折戟沉沙,让男频剧一度沦为“流量陷阱”的代名词。然而,张若昀却凭借《庆余年》《雪中悍刀行》等作品异军突起,不仅成功打破“男频必崩”的魔咒,更以独到的剧本选择眼光,重塑了男频剧在影视市场的话语权。这位“人间清醒”的演员,究竟藏着怎样的选本密码?
精准锚定: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的价值重构
当多数演员沉迷于流量IP的华丽外衣时,张若昀早已看透男频剧的核心痛点。他曾在采访中直言:“男频改编不能只盯着宏大世界观,人物立不住,再炫的特效都是空中楼阁。”《庆余年》的成功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脚——张若昀没有选择一味堆砌“升级打怪”的爽文套路,而是看中剧本中范闲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既有现代人的狡黠幽默,又有古代权谋下的成长蜕变。这种“反套路”的人物设定,打破了男频剧主角单一的“龙傲天”形象,为角色注入了真实的情感内核。
数据印证了他的前瞻性判断。《庆余年》首播全网播放量突破50亿,豆瓣开分8.0,远超同类题材剧集。剧中范闲与陈萍萍的权谋交锋、与滕梓荆的生死之交,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名场面。张若昀用实际行动证明:男频剧不是没有市场,缺的是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和鲜活立体的角色。
跨界破局:打通“文学性”与“戏剧性”的任督二脉
张若昀选本的另一大杀手锏,在于对文学性与戏剧性的精准平衡。在接触《雪中悍刀行》原著时,他敏锐捕捉到烽火戏诸侯笔下“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独特气质。不同于传统武侠剧的快意恩仇,这部作品更注重人物的精神成长与家国情怀。为了将文字魅力转化为视听语言,他主动参与剧本改编,提出“弱化打斗场面,强化人物弧光”的建议,让徐凤年从单纯的“世子复仇记”主角,升华为承载着儒释道精神的东方侠客。
这种对文学质感的执着追求,让他在选本时敢于向市场妥协说“不”。某部投资过亿的玄幻大IP曾向他抛出橄榄枝,却因剧本过度追求特效而忽视人物塑造,被他果断拒绝。正是这种“剧本不达标,流量靠边站”的魄力,让他在男频剧领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线。
长线思维:构建个人风格与剧集类型的共生生态
张若昀的选本逻辑,本质上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容宇宙”。从《法医秦明》的硬核推理,到《惊蛰》的谍战风云,再到《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历史探案,他始终在不同题材中寻找共性——强逻辑、重人物、有深度。这种连贯性的选择,不仅让他积累了跨类型的观众群体,更在市场中树立起“张若昀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
在《庆余年2》筹备期间,他亲自参与剧本打磨长达8个月,反复推敲范闲在权谋漩涡中的心理转变。这种深度介入创作的模式,让他不再是被动的“剧本接受者”,而是成为剧集品质的“把关人”。据行业人士透露,如今影视公司为吸引他加盟,甚至会根据他的表演风格调整剧本细节,这在国产剧市场极为罕见。
从被质疑“撑不起大男主”到成为男频剧的品质保障,张若昀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逆袭。他的选本哲学不仅改变了个人的演艺轨迹,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产剧市场浮躁之下的深层需求:观众需要的不是流量堆砌的快餐剧,而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优质内容。当越来越多演员开始模仿他的选本策略时,或许我们才真正见证了男频剧乃至整个国产剧市场的良性蜕变。
来源:娱圈大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