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央视热播的法治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以其尖锐的笔触剖开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沉疴顽疾。剧中引发全民热议的"万海案",其原型主要来源于两起震动全国的恶性司法腐败事件:湖南太子奶事件与广东黄永存涉黑案。它们不仅暴露了权力滥用的黑暗面,更揭示了司法系统失范对社会造
正在央视热播的法治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以其尖锐的笔触剖开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沉疴顽疾。剧中引发全民热议的"万海案",其原型主要来源于两起震动全国的恶性司法腐败事件:湖南太子奶事件与广东黄永存涉黑案。它们不仅暴露了权力滥用的黑暗面,更揭示了司法系统失范对社会造成的深层次创伤。
一、湖南太子奶事件:民营经济的法治之殇
2010年的太子奶事件堪称政商勾结构陷民企的典型案例。株洲市公安局副局长凌娅夫妇为攫取企业资产,罗织"非法吸储"罪名,通过伪造证据、刑讯逼供等手段系统性迫害创始人李途纯家族:其舅舅高博文在高压下自杀、表弟李立军被灌酒致死、弟弟遭虐待致终身瘫痪。更令人发指的是,专案组连孕妇员工都不放过,直接导致流产事件发生。尽管李途纯最终获无罪判决,但15个月的羁押已彻底摧毁这个曾年销30亿元的乳业帝国——政府强行接管企业资产,两千员工失业,折射出某些地方"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的恶劣生态。
该事件造成的产业链断崖至今未愈:直接导致2千员工失业,衍生出300多亿金融坏账,更严重挫伤了湖南地区的营商环境信心。李途纯最后虽获无罪,但司法系统至今未对构陷者追责,折射出冤案纠错机制的深层梗阻。
二、广东黄永存涉黑案:黑社会与司法腐败的共生标本
上世纪90年代盘踞广东湛江廉江市的黄永存团伙,通过贿赂公安、法官、律师打造"三位一体"保护伞,公然实施活埋竞争对手、街头铁棍杀人等暴行。在庭审中,主审法官故意忽略DNA证据造假,纵容被告当庭表演"认罪秀",使得本应庄严的法庭沦为犯罪分子的戏台。这种司法系统从侦查到审判的全链条溃烂,导致当地运输业十余年处于暴力控制之下,公民对法治的信任度跌至冰点。该案2018年重审时,当年包庇犯罪的法官竟仍在司法系统任职,凸显问责机制的形式主义。
该案暴露的"以黑护商、以商养黑"模式,直接催生了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伞破网"的机制创新,但案件重审过程中仍存在26处证据瑕疵,说明司法纠偏的艰难。
《以法之名》这部电视剧的编剧们将这两起案件的典型特征熔铸于万海案叙事:权力与资本的勾结、证据链的系统性伪造、司法人员的主动渎职。剧中主角在绝境中的抗争,恰恰呼应了李途纯出狱后坚持举报司法腐败、黄永存案被害人亲属多年信访的真实轨迹。艺术创作放大了现实中的制度性缺陷——当执法者成为犯罪实施者,当法庭沦为权力交易场所,普通公民该如何自处?
这两起案件共同指向的核心命题是:当法治沦为权力工具时,其破坏力远甚于犯罪本身。太子奶案摧毁的是市场经济基石,黄永存案瓦解的是司法公信根基。《以法之名》的价值,正在于将血淋淋的个案转化为全民法治教育的活教材。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中的"终身追责制"、"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制度"等举措,正是对这些历史教训的制度化回应。但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在AI监控、大数据办案的新时代,冤案可能以更技术化的形式重生——这也是《以法之名》留给观众的前瞻性思考!
来源:征服影视娱乐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