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温二十年前的经典剧集《士兵突击》,许三多这个角色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个被父亲棍棒教育长大的农村少年,从被迫参军到成长为优秀士兵的历程,展现了一种在现代社会日渐稀缺的品质——钝感力。
重温二十年前的经典剧集《士兵突击》,许三多这个角色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个被父亲棍棒教育长大的农村少年,从被迫参军到成长为优秀士兵的历程,展现了一种在现代社会日渐稀缺的品质——钝感力。
在荒芜的“看守班”,当其他士兵浑噩度日时,许三多选择了修路。这看似愚蠢的坚持,实则是内心准则的外化。他不懂所谓的“聪明处世”,只知道“战友间就该互相帮助”。当内务标准被众人忽视,他仍固执地坚持新兵连的标准,甚至主动帮助排斥他的战友整理。这种不合时宜的认真,最终让他脱颖而出。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伪装成平凡的选择。团长给予的“好机会”——行政岗位或卫兵职位,多少人梦寐以求,许三多却心系战车。在钢七连,他从末位士兵蜕变为尖子兵,活捉蓝军老A却拒绝跳槽,只因“舍不得战友”。这些选择背后,是一种近乎天真的价值坚守。
钢七连解散后,只剩他和连长看守营房。当建制已不存在,番号已成历史,许三多依然坚持晨练、饭前高歌。这种仪式感不是做给谁看,而是内心信念的自然流露。连长坦白“军长儿子”身份时,他的平静反应更显珍贵——他早已知晓却从未区别对待,因为在他眼中,每个人首先都是战友。
许三多的“呆傻”,实则是过滤外界噪音的钝感力。这种品质让他能够:专注目标不被干扰;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保持初心不被诱惑;在变化中守住不变!
在这个鼓吹“精致利己”的时代,许三多式的钝感恰是应对浮躁的良方。二十年前,这种精神珍贵;二十年后,它几乎成了奢侈品。当我们习惯权衡利弊、计算得失时,是否已经失去了某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海哥说,在这个聪明人过剩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智慧是保持适当的“钝感”——对诱惑迟钝一些,对原则敏感一些;对得失看淡一些,对价值坚守一些。正如许三多所示:世界越快,心越要慢;选择越复杂,初心越要简单。
来源:杨烽运势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