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剧骗了!60-70年代人们的生活,要比你想象更精彩!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7-08 06:16 2

摘要:六七十年代,粗粮是餐桌主角,零花钱也少。除去这些,生活其他当年踏实。上学几乎没什么花费,小学生每学期书本费不过5角毛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人们挺直腰杆,意气风发。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不求回报,只为国家的繁荣。

六七十年代,粗粮是餐桌主角,零花钱也少。除去这些,生活其他当年踏实。上学几乎没什么花费,小学生每学期书本费不过5角毛

如果进了工厂当工人,更是无需为养老、育儿、住房、教育操心,因为单位把这些,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孩子出生后,单位有托儿所、幼儿园,上学有子弟学校,住房由单位统一分配,虽然面积不大、设施简单,但不用愁没地方住

看病有单位医务室,小毛病直接解决,大病凭介绍信转去大医院,费用大多能报销。工人一心扑在生产上,都努力争当模范。

那个年代走来的孩童,童年都很快乐。每日上学放学,都是自己去,因为路上很安全。写完作业,就和小伙伴们跳皮筋、踢毽子

回家后,还能做些简单家务,母亲做饭时,孩子便在灶边帮忙拉风箱。

那时年纪小,从不挑食,粗茶淡饭也觉香甜,只要有父母在旁边,心里就很高兴。

除了寒暑假,几乎不知家庭作业为何物。初小时,书包里仅有语文、算术两册课本,外加两个三十页的作业本,一学期都用不完。

放学后的时间,全都属于自己,与伙伴们追逐嬉戏,无忧无虑。

街坊邻里都很和睦,谁家做了可口的吃食,总会端一碗与邻人分享,

谁家有事忙碌,不用开口,邻里们便主动搭手帮忙。夏夜傍晚,众人搬着小马扎坐在院中,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

那时衣服的种类不多。一件衣裳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人穿旧了改改便给孩子,无没人觉得寒碜。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三大件”,谁家添置了,能高兴很多天,也格外珍视,用个十几年是常事。

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虽有粮食定量、副食凭票的限制,却没有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焦虑。

看病花不了几个钱,孩童入学有保障,单位还会分配住房。邻里间民风淳朴,很少有算计与攀比。去零售商店和供销社,也不担心买到假货。

电灯、电话、自来水(虽为共用)也逐渐走进乡村,村村有学校,有些队里甚至有电视,生活简单,却满是安稳的幸福感。

那时的学校,有文艺队、武术队和各种兴趣小组。大家可以自由参加,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共识,三好学生、班干部的评选标准为“学习好、爱劳动、身体好”,氛围都是积极向上的

那是发展的重要积累期,正是那代人艰苦奋斗,才有了后来的快速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也有各时代骄傲与荣光。

我们不应站在今日否定昨日,亦不能以昨日眼光审视今日。恰如万里长征,每一步都不可或缺。立于山顶回望来路,不能否定山脚迈出的每一步,否则便是否定自身的历史。

如今的辉煌,是代代接力奋斗的成果,这其中几代人的汗水和努力。我们不能重返过去,却能带着历史的积淀,怀揣对未来的憧憬,继续书写更灿烂的篇章!

来源:净心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