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如懿传》才懂:乾隆最初深爱如懿,为何年老了突然变心?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7-06 03:58 2

摘要:一、《如懿传》这部剧里,情感和权力的较量其实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乾隆与如懿的爱恨纠缠,不只是情深缘浅几个字能说得通的。起初他们仅是青樱与弘历,互许微光,那种温柔时光看着就让人想多停一会儿。但后来嘛,乾隆那点喜欢又好像突然就变了调子,有点说不上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如懿传》这部剧里,情感和权力的较量其实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乾隆与如懿的爱恨纠缠,不只是情深缘浅几个字能说得通的。起初他们仅是青樱与弘历,互许微光,那种温柔时光看着就让人想多停一会儿。但后来嘛,乾隆那点喜欢又好像突然就变了调子,有点说不上来到底是怎么回事。观众每次看到年少情深那句台词,总会想,真有这么绝对吗?

再说回乾隆,他最初做皇子的日子,说不在意身份谁信。他确实把珍贵的好脾气都留给了如懿,福晋的位置本也是为她留的。这点不用怀疑,怎么选福晋他都得给如懿破点格,大家族里的古板传承、景仁宫那个强烈的背影——最终还是成了插在他们中间的一块石头。如懿想要的究竟也没那么稀罕,就是那份只属于两个人的小欢喜。可她作为女子,在皇家制度里显然不太占上风。后宫那些视她为眼中钉的女人,她们从来没有减少过压力。

同一时间,如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情势其实挺尴尬。偏偏她没有害人的心思,只求安稳。乾隆从最开始就护着她没错,白纸黑字的允诺不在少数,他带着她闯的这些险,好像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承认风险全为如懿而来。可是旁人,从来就是不甘心的,在权力面前多温情都随时能变价。

过了最初的风头,如懿那种心照不宣的忍让,仿佛反而让她成了众矢之的。其实擅长争宠的嫔妃中,也有很多人心里明白,如懿比起争权,更倾向于守自己的底线。结果,她越是沉静,那股劲头在旁观者眼里就越刺眼。她面对的困境远比屏幕前看起来要窝火多了,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怀疑过,何必硬撑着。

权力到手时,问题也就跟着涌了上来。以前乾隆看如懿总带着一种要护到底的坚决,结果等他坐稳了龙椅,目光温度明显降下来。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权力逻辑,不需要谁来解释,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如懿成了皇后以后,她面对的局势变得更难转圜。那些曾经属于小两口的默契,在皇权与权责之间悄然淡去。

至于后宫新人换旧人,这待遇早就写在剧本里。乾隆的兴趣慢慢转移,表面上皇后当得风风光光,可谁知道内里的煎熬?她不能去质问皇帝,只能装作不在意,这其实才最伤人。等到如懿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单纯地去爱那个年轻时的弘历时,观众会跟着一起揪心,有些事连她自己都没办法放下。

而这种裂痕,开始时不过是一两句冷淡的话、几次被忽略的委屈。后来,失望叠加,到了乾隆怀疑如懿害死自己孩子那一步,其实已经很难回头了。想想,换谁遇到这种事都难以承受。乾隆当时信谗言,脑子里到底怎么想的?他宁肯信流言,也没愿意信身边人。夫妻间的信任一旦消耗殆尽,有多少爱都回不来了。

有些观众总觉得如懿懦弱,但也有一点疑惑,她不争不抢,到底是怯懦还是坚守?我其实不太赞同她一味隐忍。就这点上看,乾隆后来出尔反尔、情感割裂倒也没什么奇怪。他对于如懿的依赖和疏远,都是表层的,骨子里从未相信过两个人可以完全平等。这样的权势男女,不说破可能还会相安无事,可一旦有了裂缝,雪崩就成必然。

到了香见出场的时候,气氛变化尤其明显。一位异域美人,所有人都很清楚乾隆目光里的那层不舍与渴望。征服的欲望有时只是说不清的本能,并不一定带着刻意算计。香见对乾隆其实并不热络,乾隆却偏要插手。让如懿劝香见侍寝,那一段剧情其实说不上多残忍,只能说权力下的人际玩法很生疏。有人觉得如懿太弱势,也许换作别人,不会忍气吞声帮丈夫劝别人去侍寝。但她的执拗和干脆难得,哪怕不被理解。

宫斗本身其实追不上皇后和帝王之间的距离。尤其当乾隆连如懿都顾不上了,别的妃嫔更别奢望什么公平。那个时候,后宫所有人都清楚乾隆心里装的是什么——只不过没人敢说出口。反倒是如懿的无力,让其他妃嫔产生了些微同情。

有趣的是,皇帝始终把如懿的感情当成自己的私有物。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远离如懿,却又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她。凌云彻的事情很能说明问题,真真假假都混在一起,谁真心为如懿好反倒成了罪证。乾隆不像伪装的那样大度,说起来,这种封闭心态在许多王朝的帝后关系都能见到。其实,乾隆的占有欲和疏离并不矛盾,一样极端。也许他自己都没搞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做。

环顾权威史料,实录和《清高宗实录》都没细写乾隆与后妃情感,只字片语一概带过。对比同时代的宫廷生活,如懿这种不能左右内外权势的皇后非常普遍。而君臣、帝后、家族关系搅和在一起,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熬住。

乾隆逐渐将注意力转向魏嬿婉,这一路的变动,并不是突如其来。魏嬿婉能爬到高位,光靠讨好皇帝,明显不够用。更关键是她比如懿更能抓住时势,有点类似清末各宫妃子的花样生存法。可是乾隆始终没放松对如懿的那一分警惕,或许各有说法。

到了结发断发、分崩离析的那一场,倒不是说如懿甩手就能决绝。她不是没犹豫过,内心还有挣扎。她爱的是那个少年弘历,不是权力到极致的乾隆。可真正造成不可逆转的,还是两个人价值观的根本冲突。就算旁人再怎么看不顺眼,结局依然没变。

真要说变化,乾隆对如懿的冷落,其实有制度固化的成分。身份一变,感情再深,也付之东流了。乾隆是无情帝王吗?举棋不定。他实际可能比任何人都要脆弱,他老了以后不爱如懿?说得太绝对。很可能是觉得,这份感情值得纪念,但更要向前看。他以为如懿一直会在,于是理所当然得可笑。

人心隔膜到最后没必要深究原因,可能一开始就是没有根基。到底是爱变淡,还是彼此故作坚强,真的讲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乾隆变心是不可逆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藏着蛛丝马迹。人前故事讲得光鲜,其实真实情况要比剧中争斗还要杂乱。

有些观众喜欢拿如懿的成长和坚忍当正面教材,我倒觉得那只是故事叙述的一个方便设定。《如懿传》这种宫廷题材,最大的本事恰恰在于没有完美主角。权力的切割很残忍,大概当事人也没想到最后是这个样子。

那问题又来了:假如当初如懿咬咬牙多计较一点,或是乾隆能真心实意对皇后再耐心一点,结局会不会大不一样?其实,好像也未必如此。

来源:小于影视吐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