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以法之名》:刀刃向内,铭刻正道沧桑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7-07 20:34 2

摘要:近日,电视剧《以法之名》在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火热播出,该剧呼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的新时代法治建设现实,以锋利锐度呈现“刀刃向内”的检察侦查工作,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检察侦查题材精品佳作。

近日,电视剧《以法之名》在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火热播出,该剧呼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的新时代法治建设现实,以锋利锐度呈现“刀刃向内”的检察侦查工作,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检察侦查题材精品佳作。

题材用心

亮检察侦查利刃

《以法之名》是国内首部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作为“吃螃蟹”之作,为国产电视剧相关题材创作开了个好头。

剧中的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简称十一部)是专职调查司法人员滥用职权、违规执法等行为的部门,此职务天然要求在其位者“怀疑自己人”。

男主人公洪亮(张译饰)身为十一部资深检察官,在履职时不得不质疑甚至调查同僚、同窗乃至前辈领导。

这导致一种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悖论,作为视法律为信仰的司法工作者,在主观层面盼望本单位、本系统上下清明,无案可查;在客观层面又深知自己的工作业绩及立功机会都建立在同僚犯错的前提下。

当听到第一检察部主任郑雅萍(蒋欣饰)质问“要办多少个自己人,才能完成一年的关键绩效指标”时,洪亮无言以对。

《以法之名》用心刻画检察侦查工作者身处的微妙境遇,不回避政法系统内部的矛盾与博弈,如实表现检侦部门背负的压力与误解,亮严以律己之利刃。

剧构用力

布“打伞破网”迷局

《以法之名》在剧作结构方面匠心独运,打造了具有张力的扫黑除恶迷局,比起扫清明处的黑恶势力,找到隐藏在暗处的保护伞及背后的关系网才是破局关键。

全剧围绕着东平市万海集团被诉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展开,以此桩大案为纲,以大量触目惊心的小案为目:“腐败”检察官溺亡案、矿场抢劫杀人案、车祸顶包案……新线索不断被抛出,每当似乎接近了真相,又看到更大的冰山影影绰绰。

《以法之名》戏剧结构的力度体现在,前期不吝笔墨欲扬先抑,以激烈的戏剧性呈现反派势力之强大隐秘,无辜蒙冤者之百口莫辩,刚正英雄之孤掌难鸣,系统内斗争之尖锐复杂,高压气氛为正义的最终到来蓄积了强大势能。

当“打伞破网”战役吹响号角,一时间摧枯拉朽,浩然正气驱散浊雾,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在当下文艺创作领域,“转瞬打脸”的单薄爽感流行一时,然而真正荡涤灵魂的力作需要有耐心、有定力,不忌“压抑观众情绪”。

厚重的现实关怀不是哄小儿的童话,亦不是效用短暂的快感补充剂,竭尽批判之力,延迟情绪满足,才能让公平正义理念像洪钟一样长久嗡鸣,绕梁不去。

写人用情

铺性格命运殊途

在塑造人物方面,剧中以十一部检察官为代表的正面主角团以法之名行事,但并非机械诵念法治教育理念的工具人,而是兼具情味与地气的个体。

配角群像也拥有多侧面、多维度的复杂性,几乎每个角色都拥有最朴素的人情,都曾在某个时刻唤起观众共鸣,中间人物和反派亦不例外。

然而江湖义气也好,家庭亲情也罢,都不足以成为践踏法律的借口,英雄与罪人、尽职与失职的区别正在于此。

以情写人意味着从深处发掘人物性格与其命运的关联,剧中有三位曾是同窗好友的检察官,最初怀着同样的理想走上执法者道路,然而随着职业生涯的延展,三人性格上的弱点与优点逐渐显现,命运分殊。

李人骏(李光洁饰)渴求事业成就,看重结果,虽有公心却一叶障目导致失职。

乔振兴(是安饰)刚正磊落,有错必纠,捍卫公平正义是他一生的职业理想。

主人公洪亮是三人中性格层次最丰富的一个,他看似谨小慎微,甚至给人一种“摸鱼”“躲事儿”的印象,然而随着侦查层层深入,他“外圆内方”的品性逐渐显露,谨慎背后是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在心怀信仰的同时,讲究斗争策略。

三个人物都曾面对情与法的考验,也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正因全剧主旨是讲法,才更要在塑造人物关系时用情,面对至亲至爱的过失,仍坚定站在法的一边,方显榜样力量。

立意求深

铸司法公正之魂

《以法之名》在尺度和锐度方面,勇于揭示时代的暗面与流弊,深刻揭示了比个别腐化蠹虫更值得警惕的制度性问题:

某些原本秉持公义的司法工作者也会因急于建功的心态被有心人利用,陷入刚愎自用的怪圈,不知不觉成为黑恶势力“保护伞”,甚至为了掩饰过失,错上加错。

如何避免司法手段沦为权力斗争和个人牟利的工具?剧集以司法作风建设为立意根本,警示执法者须将程序正义置于个人判断之上,在法治与人治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弘扬新时代依法治国理念的创作当如锋锐刀笔,反映法治之进,书写人民之盼,铭刻正道沧桑。

来源:宁阳县检察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