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描绘时代洪流中邻里温情的《小巷人家》、上演复仇爽剧的《藏海传》,还是讲述女性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价值的《国色芳华》,这些备受期待的剧集都精准地把握住了观众的脉搏:前者呼应了对温情现实主义和集体记忆的怀旧与向往,中者满足了对逆袭爽感和正义伸张的渴望,后者则迎合
2025H1互联网用户心理报告:
剧集如何回应观众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描绘时代洪流中邻里温情的《小巷人家》、上演复仇爽剧的《藏海传》,还是讲述女性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价值的《国色芳华》,这些备受期待的剧集都精准地把握住了观众的脉搏:前者呼应了对温情现实主义和集体记忆的怀旧与向往,中者满足了对逆袭爽感和正义伸张的渴望,后者则迎合了大众对“她力量”崛起和专业精神的推崇。这充分说明,一部作品想成为“爆款”,就必须与大众当下的所思所想产生共鸣。
为了将这种稍纵即逝的“大众情绪”变得清晰可见,给创作者提供一把解锁大众心理的钥匙,德塔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互联网社会心理数据库”,通过“分类-解析-预测”三步法,把网上喧嚣的热点话题,转化为精准的社会心理样本,最终再翻译成一目了然的创作方向,旨在帮助影视行业从源头提升作品的共鸣度与成功率。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2025年上半年度大众的核心痛点和社会心理体现。通过从看“我”,到看“我和你”,再到看“我们和世界”这三个层层递进的视角,为影视创作提供一个从“内核”到“外延”的完整参考。
一、个人篇:大写的“我”
还记得让我们心甘情愿地N刷、P图、为它“抬轿”的《哪吒2》吗?它在今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正式下映。忘掉那159亿的票房神话,也别管什么全球影史TOP5,那些是资本和产业的宏大叙事。这场持续了153天的“魔童风暴”,与其说是一部电影的胜利,不如说是一场由我们每个人参与的、声势浩大的“情绪众筹”:本质上是在为一个现实中求而不得的“梦”买单: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逆袭脚本,一个能将所有委屈和焦虑都燃烧殆尽的宣泄出口。接下来,本节将从该现象级事件,聊聊那些藏在流量背后,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心理。
图源:央广网微博
01
个人成就:“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与个人层面相关的热搜中,“绩效表现”和“成就反馈”占据了大众对个人层面关注度的第一、第二位,无论是对“体育竞技与拼搏精神”话题的热议还是对“个人奋斗与励志故事”话题的感概,都表明了 “坚韧不拔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在影视、文学和新闻报道中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精准地迎合了人性中最根本的渴望与期待。
卖给观众一颗“定心丸” 当下的剧集市场,核心竞争力已是能否为观众提供对抗焦虑的“精神代餐”。其中,“掌控感”因其带来的极致安全感和确定性,正成为撬动收视和付费的关键。对于观众而言,可暂时缓解了其对生活失控的焦虑。像《藏海传》中的汪藏海这个角色,其核心魅力正是向观众输出“一切尽在掌握”的稀缺体验。他背负血海深仇,步步为营,以整个棋局为盘,以人心为子展开精密复仇,他每一步的算无遗策都让观众沉浸在一种强大的“智性爽感”中,暂时忘却现实的无力感。这其实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商业打法:将主角的复仇智谋,打包成一颗给予观众强大掌控感的“定心丸”。观众获得了这份“运筹帷幄”的安全感,自然也愿意为这份踏实的感觉花时间、给好评。
努力需要有回响:这些故事验证了“天道酬勤”的价值观,强化了这样一个剧本:“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专注、意志足够坚定,你就能成功。”这本质上是在维护观众内心的秩序感和安全感,让观众更愿意相信并强调他们背后的“汗水”和“意志”。就像《小巷人家》中两个家庭那样,让观众沉浸式地陪伴角色,亲眼见证每一次汗水与坚持如何具体地转化为更好的生活。这种长线叙事,将“努力必有回报”这一古老价值观,打造成了一个可供反复验证的“人生剧本”。这不仅成功维护了观众内心的秩序感和安全感,更是通过贩卖这份稀缺的“确定性”,将长剧抽象的信念转化为了驱动收视与口碑的强大引擎。
图源:徳塔文科技
02
个人认知:坐标-我,人群,与这个世界
大众对“个人认知”和“文化认知”子议题的关注居于前位。大众需要处理好“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要解决个体的精神困惑,另一方面也渴望在宏大的社会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与定位。
借他人故事,观自我内心:在个体普遍渴望精神自洽的时代,大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世界的完整性。而长剧正为观众提供了深入理解自我的工具,例如电视剧《在人间》,它采用“人格互杀”的无限流设定,将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困境直接转化为剧情。这种形式使得故事能够充分展现角色人格的撕裂与整合过程,而非停留在表面。观众在连续观看的过程中,跟随角色经历一场关于“我是谁”的深刻辩论,从而让剧集本身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一种能够回应时代精神需求、引发自我认知思考的文化产品。
“原子人”该何去何从:无论是基于兴趣的“圈层文化”,还是基于地缘的“民俗认同”,抑或是对“社恐”、“讨好型人格”等话题的热议,都表现出个体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寻找情感归属和群体共鸣的重要需求。长剧正在精准地回应现代人对“抱团取暖”的普遍需求,成为化解社会孤独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七根心简》这类组队打怪的剧集为例,剧中不是简单地让角色凑在一起,而是让观众看着一个团队从陌生到熟悉,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种“每个人都很有用”的稳定团队,恰好能满足观众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自信的底色是文化: 大众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源于外部世界的积极评价与认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与挖掘。当下的优秀剧集不再是“文化+类型”的简单拼接,而是实现了二者的深度融合。以《棋士》为例,这部剧的成功并非因为“围棋”这个元素本身,而是因为它将围棋的战略思想——从布局、对弈到收官的每一步,都内化为精密罪案的布局和人性深渊的描摹。从“落子无悔”的决绝到“焚身成局”,这些源自东方智慧的思考,为该悬疑剧注入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和格调。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再发现,更是让文化自信在市场中获得了最有效的价值确认。
图源:徳塔文科技
所以,未来的影视剧如果想打动人,就应该少再拍“幸运儿”的童话,转而多拍点“老实人”、“一根筋”的奋斗史,把他们“怎样把冷板凳坐热”的过程拍得痛苦且真实,最后再将主角这种纯粹的个人奋斗与更宏大的时代情绪,比如文化自信或行业突破相结合,让他的“自我拯救”最终升华为一种能引发广泛共鸣的群体骄傲。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真实的“笨功夫”和最煎熬的过程,去换取最震撼人心的成功。
据德塔文电视剧数据库显示,在该主题下的待播剧中,如《问心2》聚焦医生个体的职业成长、原则坚守和内心挣扎,《兰香如故》沈嘉兰从落难千金到林府丫鬟,凭智慧与坚韧逆袭成为当家人,《烟之凰》似乎摒弃了传统的儿女情长,专注于孤女在充满阴谋的组织中隐忍前行、为家族复仇的故事,《一念江南》五个失意之人组队寻宝,在治愈他人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些剧集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为它们不仅仅在讲故事,更是在为这个时代的观众提供一种心理解决方案:通过角色的专业、坚韧与成长,有效地缓解了观众的无力感,并重新点燃了他们对个人奋斗价值的认可。因此,能成功输出这种稀缺“正能量”的作品,更有可能收割观众们的注意力。
图源:徳塔文科技
二、婚恋篇:关系解构下的“我和你”
-2月
取消离婚冷静期的呼吁最终还是登上了人大提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事件源于大众自主意识崛起和对安全的极致需求(如家暴中冷静期加剧受害者风险),折射出婚恋核心从“离婚可耻”、“忍忍就过去了”的被迫关系维系向“能过过,不能过就离”个人幸福的迁移。因此,若影视内容聚焦真实离婚困境,描绘法律弊端与个人挣扎,最终“重获自由和幸福”,更有可能强化观众情感共鸣,引发社会热烈反响。接下来,本节将从该现象级事件,探索现代婚恋观下的心理驱动因素。
图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01
当代婚恋观:非必要,不“我们”
大众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角色义务”向“个体情感体验”的深刻转型,人们日益关注个人边界的确立、婚恋价值的重塑等问题。
“你的心有一道墙”: 这是“个体自主意识”崛起的直接体现。当一个人将自我视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实体,而非某个集体(家庭)的附属品时,TA必然会开始建立心理边界,以保护自己的情绪、空间和精力不被侵犯。而长剧的作用,就是把“个人边界”这类抽象的概念,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共情的成长故事。就像《国色芳华》中的何惟芳,她的“大女主”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该剧耐心描绘了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和偶尔的退缩。正是这不疾不徐的叙事,让观众信服:一个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的人,要真正做到“我的人生我做主”,需要经历多少内心挣扎和外部斗争,让那份最终确立的“不委屈、不求全”的个人边界,显得格外珍贵和牢不可破。
“婚姻自由”宣言: 这是“自我实现”需求在亲密关系领域的投射。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可选项”。如果婚姻意味着个人成长停滞、情感压抑,那么“不婚”反而成为了一种更理性的、忠于自我的选择。当下的长剧正在成为这种新型婚恋价值观最直接的“扬声器”。古偶剧《青川入梦》成功上演了一部“有毒关系祛魅史”。墨青川从堕胎明志到手刃仇敌,展现出了对丰时烨以爱为名、行暴力占有之实的扭曲关系的彻底反抗。这部剧清晰地传递了一种更成熟的婚恋观——对有毒情感的坚决否定,斩断有毒的情,从而也实现了对女性自主意识的深刻书写,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图源:徳塔文科技
02
关系连接:宁愿“伤感情”也要“谈钱”
这并非意味着人们不渴望爱情,而是反映了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纯粹的情感追求变得像是一种奢侈品。人们不得不在奔向“情感理想国”的路上,先建好一座能抵御风雨的“经济堡垒”。因此,人们日益关注与法律、制度这些看似冷冰冰的问题,充分地把“我”排在了“我们”之前。
想要爱情,更想保命:家暴、谋杀等极端案例给大众带来了强烈的“替代性创伤”,激发了其最原始的生存恐惧。因此,大众对关系的首要关注点从情感经营转向了人身、财产安全与法律脱困,将法律视为对抗失控感的最后屏障。这类剧集不再只构建爱情乌托邦,而是通过放大情节,直面“枕边人是恶魔”的恐惧,成为回应大众关系内安全焦虑的“求生指南”。观众追剧,寻求的已不只是情感共鸣,更是法律框架内的“脱困攻略”。
感情可以输,钱必须留下:以感情为名的欺诈和财产侵占,严重破坏了人际信任的基础。人们开始用“成本-收益”的眼光审视亲密关系,情感的价值被贬低,而财产的保障则成为关系中必须明确的“硬通货”。长剧正精准地掌握了这一趋势,上演一场场精心计算的攻防战。《亲爱的仇敌》就是一本典型的“反击剧本”。 面对陈勉的出轨和财产转移,陈凯西冷静取证,精准反击,最终让对方人财两失。该剧为观众提供了一套实用方法:当信任被辜负,如何利用规则,将情感的损失降到最低,将财产的“硬通货”牢牢握在手中。
图源:徳塔文科技
据德塔文电视剧数据库显示,多部待播剧正创新尝试更多样的婚恋题材,进一步探索当代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这些尝试大体可分为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对广义“婚恋”议题的回应。第一种是深入“围城之内”,挖掘当代婚姻的复杂性。如《迷墙》因一笔“横财”暴露中年婚姻危机,《芬芳喜事》讲述了奉行“独身主义”的女老板阴差阳错嫁入落魄茶商之家,在拯救家族生意的过程中与丈夫产生真情的故事。第二种则是跳出“围城之外”,聚焦个体在关系终结后的成长与重建,如《蜜语纪》讲述女性在结束一段“迷失自我”的婚姻后实现个人价值并找到新的情感归宿引的故事。这些剧集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婚恋观念的深层变迁,它们不再贩卖不切实际的浪漫童话,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个人边界、信任危机和经济压力等真实困境,因此,更值得关注。
图源:徳塔文科技
三、社会篇:看“我和世界”
-2月
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文化边界的今天,一个人的回归,竟成了一整个民族确认自身坐标的文化事件。李子柒,这位现象级的田园博主,在2025年春晚上的亮相,已远超个人意义。她那件集13项非遗于一身的“蝴蝶战袍”,仿佛一面文化盾牌,精准地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层焦虑。当“中式美学”与“传统仪式感”通过她再次成为焦点,这不仅是一次顶流的回归,更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的桥梁。若剧集作品能触及这一层面,往往格局更大,更有可能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国民级”爆款。因此,接下来,本节将分析大众对职场、环境、热点事件等社会议题的关注趋势,了解时代风向。
图源:豆瓣
01
宏观环境:政治、经济与科技
大众对“政治环境”、“社会经济趋势”、“技术变革”、“趋势分析”等子议题的关注居于前位。这底层折射出了个体生存安全的直接焦虑,以及对集体安全感和民族身份认同的深层心理需求。
高度不确定性下的危机意识:在动荡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周期中,大众通过关注新闻,试图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为未来寻找方向和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与科技有关的话题讨论占比30%,超过传统的民生经济话题跃居第二,成为2025年大众对宏观环境的新关注焦点。一方面,大众对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生活便利充满期待,但另一方面,大众也对岗位被替代、信息安全等问题感到焦虑。
身份认同与集体情绪:当“中国人”这个身份被外部竞争所强化时,我们便将自己视为“中国队”的一员,国家的荣辱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因此,国家的强硬反制让我们感到集体力量得到了维护,而华为、DeepSeek在科技前沿的每一次胜利,都如同我们共同的“高光时刻”,激发了那种“与有荣焉”的集体自豪感,这种情感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构筑了我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
图源:徳塔文科技
02
文化层面:聚焦传统文化与非遗复兴
大众也关注“传统文化延续”和“文化认知”等子议题,在全球化带来的身份模糊与不确定性中,这既是回溯集体记忆以获取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根本途径,也是在多元世界中确立和彰显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必要手段。
强烈的文化寻根与身份认同:这实质上是现代人在全球化带来的身份焦虑下,一场寻求精神归属的“集体自救”。通过追问“我们从哪里来”,人们试图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发掘共同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剧本”,以此对抗现代社会的疏离感。这种寻根行为不仅能找到“原来我们是这样的人”的清晰坐标,更能从中获得独特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既带来了“找到组织”般的归属感,也催生了源于血脉的自豪感,最终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构建起一个稳定而自信的内在身份。
对“仪式感”的集体追求:当前大众对“仪式感”的热衷,其实是现代人面对高速运转、人情淡漠的社会时,发起的一场主动的“情感补偿”。当人们抱怨“年味变淡”,这并非节日本身的褪色,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剥夺了节日的特殊光环。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通过重拾扫尘、拜年、迎财神等传统仪式,来刻意地“慢下来”,为时间赋予神圣感和情感深度。归根结底,我们追求的不是仪式本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生活的庄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以及对抗焦虑的内在秩序感。
审美回归:这首先源于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从过去追随西方潮流,转向从自身文化中寻求“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信息太多,人很容易焦虑,而中式的东西,比如园林、书法,都透着一股“慢”和“静”的劲儿,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找到内心的安宁。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大众审美正从“人云亦云”的跟风,转变为主动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体现了一种更成熟、更独立的审美心智。因此,我们热爱的不仅是建筑或服饰本身,更是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我身份、疗愈内心,并重塑一种根植于自身文化的审美价值。
图源:徳塔文科技
四、站对在风口上
未来影视化方向建议
基于以上对大众社会心理的把控,本文分别为“个人篇”、“婚恋篇”和“社会篇”提出以下影视化方向建议。鉴于以下建议都针对互联网用户痛点设计,较易获得高关注与高口碑。但需注意的是,每个建议针对的细分受众有所不同,并非都适配于普罗大众,需要根据受众圈层大小与特征,做针对性制作,可向德塔文进一步咨询受众与剧本建议。
但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在此列出的方向仅为冰山一角,是基于上述观点提炼出的部分创意起点,远非创作的全部可能。市场是流动的,观众的心理需求也是一个丰富矿藏。因此,德塔文将持续关注其趋势演变,阶段性更新结论。
01
“个人篇”
现实主义行业奋斗:讲述一个非天才的“笨人”,在不被看好的领域(如冷门科研、传统手工业)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极致的专注力“死磕”到底,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并推动行业进步的逆袭故事。核心是展现奋斗过程的真实与煎熬,反“金手指”,强调“努力真的有用”。
青春竞技 / 职场励志:聚焦一个有“社恐”或“讨好型人格”的主角,在加入一个目标明确的团队(如运动队、项目组)后,通过承担特定职责、发挥独特才能,逐步找到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最终克服性格弱点,与团队共同成长的故事。
图源:网络
02
“婚恋篇”
不婚主义者的春天:聚焦坚定不婚主义的主角。在社会压力、家庭期望和意外出现的心动对象之间,如何坚守或重新审视自己选择的故事。
新型婚恋观与情感和解:探讨新型婚恋观(不婚、开放关系、离婚冷静期下的女性抉择),深入刻画原生家庭对女性情感模式的影响与和解,聚焦情感PUA的识别与摆脱。
图源:网络
03
“社会篇”
新中式文化创业:返乡青年(懂市场)与非遗老匠人(守传统)从冲突到合作,将一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新媒体运营相结合,打造出“国潮”爆款。故事要拍出中式美学的诗意与仪式感,展现文化寻根与商业成功的双重实现。
都市轻喜剧/公路片: 创作一个因工作或意外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与本地人发生一系列文化碰撞的啼笑皆非的故事,在轻松幽默中展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和魅力。
图源:网络
结语
-2月
总而言之,影视创作的成功密码,深藏于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中。据2025年上本年的互联网社会心理可知,大众在个人奋斗上,崇尚硬核实力与坚韧意志;婚恋关系中,交织着情感诉求与现实考量;社会认同上,则渴望在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这些当下互联网用户心理热点,有的已经在影视化中,有的还具备市场空白,值得制作端进一步探索。
事实上,在当下算法主导、需求主导的时代,无论是个人奋斗、亲密关系还是家国情怀,创作者唯有洞悉并回应这些潜藏于社会深处的集体焦虑与期盼,才能真正与观众同频共振,打造出既叫好又叫座、能被时代铭记的“爆款”佳作。
报告出品:重庆德塔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苏秦 Pela
模型设计:七州夷离堇
数据支持:德塔文数据中心
特殊贡献:周蕾 刘廷静
德塔文数据说明
1、德塔文剧集景气指数计算剧集的全网讨论度、网友互动量、媒体曝光率,网络口碑等要素,致力于反映最真实的剧集热度,是行业更先进的剧集热度指标;
2、角色贡献度:剧集中,各角色贡献的讨论热度对该剧总角色热度贡献占比。
3、榜单显示主出品公司和主播放平台,以及待播剧的网络舆情焦点。
4、数据覆盖首次上星的电视剧和首次播出的网剧。
5、数据源为公开信息的分析挖掘,如有任何潜在权益人对此主张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司联系。
来源:德塔文影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