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焕羽》的成长主题,更加具有新意与深度。在其中,青春的成长不再只有明亮或疼痛的二元感受,而是真实地呈现其荆棘坎坷,我们可以看到在意识觉醒过程中少年们探索自我的复杂过程。同时由于该剧叙事维度的扩展,不仅可见少年人正当下的成长,更看到成年人的“再成长”空间;不仅看
《焕羽》的成长主题,更加具有新意与深度。在其中,青春的成长不再只有明亮或疼痛的二元感受,而是真实地呈现其荆棘坎坷,我们可以看到在意识觉醒过程中少年们探索自我的复杂过程。同时由于该剧叙事维度的扩展,不仅可见少年人正当下的成长,更看到成年人的“再成长”空间;不仅看到女孩的个体成长,更看到她们汇聚起的女性群体觉醒弧光。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青春剧的内容创新与口碑丰收,是今年上半年剧集市场的亮眼表现之一,而正值收官的《焕羽》,无疑是其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焕羽》蕴含着对青春剧的新理解。它抓住青春语境中的核心,通过特有的对世界的好奇与对困惑的探索,进行更具创造力的创作,而打破类型惯有的“撒糖恋爱”“偶像”等印象。
这部剧一改同类型剧集更偏轻快的风格,以悬疑手法打开,借少年困惑构建重重悬念,打造出一程紧张、惊心又有温暖的成长觉醒历程。同时,现实主义创作深入《焕羽》之中,包括代际、家庭、女性、社会观念等多层议题在剧中得到具有深度的讨论,更大扩展了青春剧的叙事维度。
在其中,对于成长过程的全新剖析,以及对于女性觉醒群像的有力刻画,都正成为观众对于《焕羽》的好评焦点。
完成一个具有戏剧吸引力的好看故事,这是《焕羽》的基础;悬疑手法在其中的贯穿使用,首先令这部青春剧有了更强的叙事表现力。
人们所熟悉的“青春+悬疑”的尝试,往往是以成人视角追踪悬案,从旁打开某段青春中的隐秘痛苦;《焕羽》没有套用常规做法,而是真正去解构青春,由少年视角而发,基于这一时期所特有的困惑、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碰撞矛盾、少年初见到的现实与人心复杂等状态,营造悬念感。由此,其中的悬疑张力既带有以少年心理所感知的惊心动魄,同时又落下得自然流畅、合情合理。
比如对于女主角青羽来说,姐姐贝羽的死亡谜团,让她被牵连承受动荡的生活、家庭的高压与外界的偏见,使得她对自己亲人的情感、对事物对错的判断都变得迷茫混乱,这个秘密已成为对她的关键枷锁,唯有破解她才能找到自己成长的底气与方向。于是对贝羽生命真相的不舍追寻,成为在她这一程青春中一直牵引向前的主线。
在这一过程中,正是那些相当常见的青春期矛盾,“巧妙”地成为了重重迷雾的产生之源。比如父母担心青羽会被“异性少年之间的好奇与情感”带坏,于是向她掩盖姐姐人生中的复杂情感往事,让青羽在“疑凶”一事上自己进行着艰难的探查。
又如男主角明盛的父亲带着一种“大人事情孩子不懂,不需要向孩子解释复杂事件”的传统保护心理,多处遮掩,面目一度非常模糊,不仅曾让青羽怀疑是作为医生的他造成了姐姐的医疗事故,也让自己的儿子明盛对他的人品有着长久的怀疑。
这也正是《焕羽》将青春与悬疑结合的妙义,少年成长困境,在悬疑手法加持之下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而长辈的强硬与少年的叛逆在剧中进行的这次“极致”碰撞,更使得种种针对亲人、熟人的“危险”猜想不断登场与变化,持续勾住观众追踪故事的注意力。
在这种力道下所呈现出的少年探索,恰如一柄利刃,一点点剖开青春故事中常常被压挤的生活褶皱,铺展出了更丰富的现实议题。
《焕羽》中有更现实、更深刻的原生家庭问题和代际冲突问题。
青羽家中,来自长辈的陈旧思想依然在深深起效,青羽及其父母姐弟,从乡村来到县、市生活,都在不同程度地陷入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
明盛家中,他的父母各怀理想抱负,却没能很好地兼顾事业与家庭、孩子间的关系,满是误会与遗憾。
同学沐沐家中,父亲或许本想为女儿创造更好的环境,却在生意失败后懦弱地将痛苦转移到了妻女身上,妥协逃避的母亲也不能为女儿做出正确的抉择示范,使得女儿常常生活在冲突与不安中……
一小拨孩子的故事,已如广角镜像般照出多元的家庭裂痕,以及家庭中关于爱、责任、连接的艰难探索。放在这样的现实性中,关于代际冲突的呈现也不仅仅停留于“理解”议题的层面,而有了其独特的深刻性。
当家族长辈不选择为亲孙女贝羽出气而选择保护养孙时,老辈人关于“家庭荣誉”与小辈人关于“个人公平权利”的冲突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在揭示哪怕血缘亲人间也逃不开趋利避害的人性自私。而在如明盛与父亲,两个存好意的人的沟通障碍中,则揭示出亲子之间关于“掌控与独立”、“保护与尊重”的矛盾对抗。
此外,在少年与世界的碰撞中,人际间的冷漠疏离、校园霸凌、网络造谣等种种时代现象,也以它们的蔓延恶果,发出了故事自身的警示。
由此其实可以看到,《焕羽》不再将青春剧视作一种单一化的稚嫩叙事,而是本着对当下时代年轻人普遍具有早慧心理和宽阔视野的理解,打开了更成熟和具广度的观察视角,进一步拓展了该类型的叙事维度。
如何诠释成长与觉醒的主题,这正是每一部青春剧中的关键世界观。《焕羽》在主题表达上的最大突破,在于它清晰表明青春的成长不是只有明亮或疼痛的二元感受,也并非能一蹴而就,剧中真实地呈现成长过程的荆棘坎坷,令观众看到在意识觉醒过程中少年们一点点探索自我、“体悟-发问”不断循环的复杂过程。
爽、痛、悔、惑,众多滋味交杂,这是人们在剧中所体会到的青羽的成长。作为典型代表,她承载起了少年成长中更完整的挑战与感受。
当所有人都在重复同一个答案,青羽却要提出质疑与反对时,她就必然得承受压力与孤独——正如父母希望能够尽快平息伤痛,弟弟不希望再被卷入旋涡,他们会埋怨她挑事,打破大家好不容易恢复的平静生活。
青羽做出逆流而行的勇敢动作,但年少的劣势可能让她遭遇无法防备的偏见与恶意——为了追索姐姐生前的遭遇,青羽四处乱撞,一时不慎令恶人反向她与家人泼脏水,关于贝羽的流言再度流传,同学们也对青羽产生许多误解与孤立。
青羽的成长“爽感”自然也有,但它却是更加不同寻常的复杂。当青羽发现家中收养的堂兄正是导致姐姐悲剧的重要一环时,经历自己与传统“父权”、长辈意志的第一次冲突后,她终于在智慧、勇气与朋友的支撑下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的重大反抗,实施“复仇”。然而,这一行动之后,青羽却也是第一次真正直面成人世界的现实纠葛与繁复责任。
长辈们纷纷病倒、堂兄婚姻前途皆受挫,影响似乎超过了青羽的预期,单纯善良的本性让她反思自己的“复仇”程度,是否过了头;青羽清楚姐姐的人生需要一份公平,但此时被惩罚的家人却似乎成了新的弱者、握住了一份新的“正义”,难解的情理之争让她痛苦迷茫,在重重压力之下,她鼓足勇气显出的觉醒成长萌芽似乎瞬间就会被掐灭……
有勇敢、智慧,也有错漏、脆弱、犹疑,然而这样复杂的变化与发展,才是现实中青春成长的真实样貌,也才能真正给予青春剧的受众,那些正处于相同时期的年轻人深入、共鸣的理解与陪伴。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样没有句点定论、始终处于进行时的成长故事中,作为青春剧的《焕羽》也更为觉醒延伸出了一份新空间——不仅仅是正当时的少年人可以成长,那些曾经可能受到挫折、中断了、没有像青羽一样坚定走下去的人们,都有“再成长”的机会。
正如青羽父母为女儿终于爆发之时,他们那似乎蒙昧压抑了的一辈子,也收获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弧光。到此,《焕羽》主题表达上的新意,真正完整展现。
正如前文所提,《焕羽》作为青春剧而打开了更广阔的视角,因而过往大多只容纳少男少女美好情感和轻盈生活的青春故事中,此次也拥有了更有厚度的情感力量,尤其凸显了一群女性互助托举、共同抗争的动人群像。
剧中清晰刻画了在结构性困境中代际相传、不断流转的女性共同命运。
青羽的家庭依然是一个典型镜像。祖母和大伯母,深受陈旧思想荼毒,成为了今天人们熟悉的“代言人”,冲在前面维护着家中男性的地位和权益。二伯母秦阿姨,为了弟弟被家人“卖到”这个家庭做媳妇,困在小小的房间中一辈子。青羽母亲芳好,也是因为家里条件差而与青羽父亲仓促结婚,婚后能干地承担起了家里的大事小情,但生不出儿子要被责备,孩子教养出了问题也要被怪罪。
到了下一代,青羽学习不错,家里人却认为她的归途依然是嫁人,学习不好的弟弟不用做什么就会被疼爱。而贝羽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兄互相有了感情,贝羽是唯一会被污名的人,由此成为剧中性别结构性压迫的最直接也是最悲剧性的体现。
从这个家庭延伸去看,更多细微的配角们,无论是作为女性却“荡妇羞辱”小女孩的社区大妈,或是发展自己事业却总怀疑自己“太自私”的明盛母亲,亦或是贝羽曾经的同学好友在舞蹈工作中承受的隐性偏见,无一不在呈现着她们各自的人生困局。
但这些困局中的动人希望,或许正在于她们很多人其实没有完全放弃过,力量多寡、声音大小,她们总在进行着源自本心的抗争、互助、托举。
有的抗争虽然微弱,却曾以她人生命之光的样子闪现。正如被困到“疯”的秦阿姨,却是那个乡村中唯一理解贝羽的人,她直至过世前,心念的都是让贝羽离开这个地方。
而贝羽也曾在童年时有过一次擦身而过的“逃离”机会,然而在面对祖父母“让青羽留下来代替”的苛刻要求时,她不想让青羽也遭受孤独飘零,于是依然选择自己留了下来,把正常的成长与生活留给了妹妹。
发生在新少女们身上的抗争与互助,则是很有力量、很决绝。正如在青羽刚转学的低谷时,沐沐第一个站出来相信她,在她的行动中支持她。青羽在得知姐姐患艾滋病的情况后,尽管她的家庭一直在被流言缠绕,她也选择加入防艾公益组织,去帮助更多可能像她姐姐一样的人。
一个人的抗争也会影响和连接起更多的人——当青羽“报复”堂哥之后,面对老家的“父权”式责罚时,母亲芳好坚决不许她下跪,却选择自己下跪、自扇耳光,但此时,这已不再是与过去相同的屈服,而是一种足以震慑住他人,坚定支持女儿选择、维护女儿尊严权益的激烈反抗行为。
当这些不同代际、身份的女性们,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流露着自己骨子里的不屈,一次次打破沉默,最终汇聚出觉醒反抗的整体弧光,《焕羽》真正完成了一份来源于朴素真实却又足够坚韧动人的女性力量启示。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