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的“倒严”风云:嘉靖为何最终决定抛弃严嵩?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7-06 14:43 2

摘要:一六世纪的京城,不太平。东南大事、朝堂风云,全都搅得官僚气息难掩腥味。朝服之下没几个人能安然自得,连皇帝嘉靖都在深夜独自长叹。就说严嵩,这个名字如今几乎成了权力的阴影,他才是这部剧里挥之不去的幽灵。权臣呢?是不是终归还是得靠皇帝一声令下,才算数?其实,权力从来

一六世纪的京城,不太平。东南大事、朝堂风云,全都搅得官僚气息难掩腥味。朝服之下没几个人能安然自得,连皇帝嘉靖都在深夜独自长叹。就说严嵩,这个名字如今几乎成了权力的阴影,他才是这部剧里挥之不去的幽灵。权臣呢?是不是终归还是得靠皇帝一声令下,才算数?其实,权力从来就不只关于政客的较量,更多是一场荒诞的生死战。

剧里清流一派终日疾呼,要拔除严嵩。可二十余年里,嘉靖一直把这位首辅揣在怀里,舍不得放手,像极了雨夜里舍不得扔掉的旧伞。清流痛恨他的狠毒与贪婪,却又与皇权隔着三千里雾气无法靠近。严嵩很清楚,真正要紧的东西其实不是百官之口,也不是舆论风雨,而是圣心一转,冷暖自知。海瑞、谭纶、王用汲这些名字轮番出场,扮演着推手的角色,可终归没拿到钥匙。嘉靖门前,唤门的人很多,可开门的只有一个。

其实谭纶下江南查案,看似只是例行公事,实则是抽丝剥茧的刀法。改稻为桑的政令一出台,浙江官场如临大敌,兴修水利、换种植户口,少不了一轮血泪斑斑。可见招式再新,根子终究没碰到。严党势力盘根错节,今日拔掉一株,明日又生三丛。清流派意气风发,但打击的,究竟是严嵩,还是自己的无力?

胡宗宪的出现,让局面再添变数。他手握东南军事,抗倭战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嘉靖小心翼翼地在胡宗宪和严嵩之间游走,像个走钢丝的孩子。真要拿下严嵩?谁来保证前线不出乱子?这么一想,胡宗宪其实是严嵩的盾牌,也是嘉靖的胆怯。即便权谋手段再高明,也不敢轻易断送江南防线。没准,这才是真正的痛点吧!

大家说清流一派失败了,其实,事情没这么绝对。浙江这一波操作,查出来的那些腌臜事,虽掀不起台风,却足够搅动一池春水。官僚体系一旦松动,那一线缝隙总会扩展成天大的口子。朝野表面风平浪静,暗处的积怨却攒成了雷暴——严嵩也不是没察觉到,他的饭碗开始发冷。只是方向搞错了,谁能想到,关键压根不在江南一亩三分地?

真的转折在哪里?鄢懋卿。一个不起眼的盐务大臣,却成了扭转乾坤的齿轮。巡盐归来带回330万两银子,原本以为能堵上国库的窟窿,结果嘉靖却转瞬发怒。这笔钱,说少不少,可盐税本身就是浑水,严嵩、鄢懋卿早把自己套了进去。银子进了账,亏却落在了皇帝脸上,失控的账目直接点燃了嘉靖的怒气。这里哪有巧合?

这一下不一样了,嘉靖突然不装了。他让严嵩抓“齐大柱通倭”,却只是幌子,目的是让两派狗咬狗,加速自相残杀。其实内心早有计较,他先示弱,令严嵩安心,然后骤然抽刀,连根拔起。政坛就像赌场,皇帝时不时得做点局让大伙自乱阵脚。之前难道他不是装的吗?

正月十五一过,收网。吕芳、陈洪这些名字像打手一样出厂,朝中清洗开始。有人说这是正义终于降临,其实哪有正义,不过是一场局。张居正也现身,清流一派趁机反击,往严党背后捅了把刀。严嵩察觉时已晚,严世蕃着急找补,半点都不圆滑。连环套下去,父子都得难逃这一劫。

有点意思的是,嘉靖其实不是不需要严嵩,就是到了不得不让他死的时候。他二人情分不浅,真假难以分清,利益面前转念如风。表面要的是大明江山,真正想保住的也许不过是一己钱包。嘉靖一直都擅长变脸,严嵩不过是垫脚石罢了,踩着踩着,不小心也会用烂。

“倒严”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谁都可以说清流的努力是正义使然,但推动整个过程的还是皇帝的那点算计。利益转移、财政崩溃、兵权不稳,每个环节都不是简单人情术。对清流来说,击倒严嵩是一场道德胜利,对嘉靖来说,是一笔划算买卖,谁还用得着讲什么情怀?

奇妙就在这里,权力的变化总是充满怪异的意味。浙江风波,他让清流闹得天翻地覆,表面上带来了“倒严”的口实,其实更像是在替嘉靖清查账目。不是说没有正当性,但归根结底只是便利了皇帝罢了。有些人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只是棋盘上的一枚小卒。

再看严嵩,满朝风雨,终究只是嘉靖手里的那张牌。他以为自己稳坐钓鱼台,不料被抽得干干净净。严嵩不是不聪明,他知道嘉靖的心思,却总觉得自己还能再捱一阵。结局呢?其实在鄢懋卿上缴盐银时就定了底色,所谓权力的沉浮,从来都没有道理可讲。

或许严世蕃和张居正那场针锋相对,你觉得像是一场能力的较量,但联想到后面的历史,谁能保证张居正就一定赢了呢?有时候,胜利者不过是在残局里捡到最后一颗棋子。清流有多清?严党有多黑?切割得太细,反倒容易看不清全局。

说什么东南抗倭、浙江风雨,甚至巡盐风波,全都像舞台上的道具。真正的决策始终在嘉靖手里,他一旦觉得哪方威胁了自己的钱袋子和皇权,便会毫不留情。而那一刹那的犹豫,往往就是权力走向毁灭的前奏。严嵩在最后时刻,其实还幻想过翻盘,他心里可能还在盘算,万一嘉靖心软?事实证明,只有死路。

可笑的是,很多人至今都把嘉靖“倒严”归结为清流的胜利,却忽略了每一次政变背后的现实动机。一切都是利益的博弈,谁也逃不开。有人欢喜有人愁,清流呼啸,严党溃败,嘉靖却躲在龙椅后面偷偷算账,不急不躁。

这场游戏玩了二十多年,严嵩最终还是输给了时间,也输给了嘉靖的寂寞。现在讲历史,有时觉得电视剧还不够狗血。可惜现实里的人物比戏更复杂。谁能保证嘉靖没后悔过呢?或者,严嵩倒台的那个夜晚,他也在反复踱步不语。没人能问得清。

一切收场,不是谁赢谁输,是风雨过后的朝堂,比剧里安静太多。**

有些风云其实从来没有消散,只是换了面孔继续上演,这就是大明的故事。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