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但说到民间形象与真实经历的差距,刘伯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声明:本文立足于现有可考史料,结合历史逻辑推演,部分内容为基于客观依据的合理推断,请知悉。
民间有句著名的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但说到民间形象与真实经历的差距,刘伯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如果说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是 “智多而近妖”,那刘伯温的民间形象基本就等同于 “妖” 了。
倘若诸葛亮看到自己的民间形象最多是老脸一红,那刘伯温怕是要一脸懵:“这写的真是我吗?”
传说中的刘伯温,可谓是明初的 “最强大脑”,是开国第一功臣。可在真实历史上,论功行赏时他却排在三十名开外,只得了个低等伯爵。
民间说他辞官后归隐山林、云游天下,实则他深陷浙东、淮西两派的派系斗争,最终惨淡收场。
更有传说称他为朱元璋打造锁龙井镇守龙脉,还曾远赴巴蜀在诸葛亮坟前挑衅。
作为在民间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谋士,刘伯温被高估的程度堪称震古烁今,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与真实情况差距如此之大的历史人物了。
刘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卒于1375年。他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是为元朝效力,长达 27年,另一段是跟随朱元璋创业,则仅有11年。
这也是他论功行赏时排名靠后的重要原因,出身前朝,加入团队时间又晚,与汤和、徐达等跟随朱元璋多年的老臣相比,资历确实差了一大截。
不过,刘伯温也并非浪得虚名,他是个实打实的学霸。
12 岁中秀才,14 岁入府学,当时同学还在为课本内容发愁,他已能将《春秋》倒背如流,让老师都惊叹 “此子将来必成大器”;23 岁考中进士,若放在如今,妥妥是 “985 本硕博连读” 的天才人物。
在元朝时,刘伯温的仕途虽磕磕绊绊,却也在稳步上升。26 岁任高安县丞,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他一上任就敢整治当地豪强,不畏强权,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33 岁任江浙儒副提举(管教育的副厅级干部),因弹劾上司贪腐遭到打压,回家闲居了两年;41岁时被任命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负责清剿义军。
当时,朱元璋在安徽、江苏一带发展,刘伯温在浙江主要对付的是义军方国珍。他剿灭义军态度积极、手段狠厉,方国珍一度被打得走投无路投降,连元朝朝廷都已应允,刘伯温却坚持认为 “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必须严惩。
但方国珍重金收买元廷重臣,不仅成功被招安,还反咬一口诬陷刘伯温滥用职权。刘伯温心灰意冷,辞官回到浙江青田老家隐居。
后来,朱元璋入主浙江,听闻刘伯温的才能,便请他出山,以幕僚身份从军。而此时距离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称霸南方仅只有三年。
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温论资历与汤河、徐达、李善长等老臣来说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但刘伯温凭借自身能力还是立下了诸多功劳的。在陈友谅率大军来袭时,明军兵力不足,多数人主张避其锋芒,唯有刘伯温力主抗敌,建议先斩杀主降者以稳定军心。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取得胜利。
不过,军师的功劳向来难算,作为军师刘伯温只是提意见的,拍板的是朱元璋,执行作战的是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所以明朝建立后,当中层将领都被封侯爵时,刘伯温仅获得中等偏下的伯爵,也确实在意料之中。
被封伯爵几个月后,也就是洪武四年,刘伯温就被迫辞官隐居,后来就一直未出仕,直到病死。
而他辞官原因一方面是派系斗争,朱元璋的老兄弟多为安徽人,形成淮西帮,而刘伯温是浙江人,属于浙东派,两派争斗激烈,朱元璋作为淮西人难免偏袒。
另一方面,刘伯温在位朱元璋出谋划策时也出现过重大失误。
相传,朱元璋称帝没多久,南京就闹起了旱灾,朱元璋于是向刘伯温问计,刘伯温信誓旦旦的向朱元璋提出诸多条件,称如果照做便能下雨,结果半个月过去依旧大旱。
这一事也让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大减,后来又弹劾李善长反而被对方压制。
辞官回到家乡后的刘伯温十分惶恐,终日饮酒下棋,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既怕朱元璋降罪,又怕李善长等人报复。
不久后,他觉得老家离南京太远,若遭陷害无处说理,便重返南京。毕竟在南京,他至少能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李善长等人有所顾忌。
就这样,刘伯温在南京又多活了几年,于 1375 年,也就是被免职后的第四年、洪武八年,因病去世,享年 65 岁。
刘伯温虽没有民间传说中那般神乎其神,但确实有真才实学。
他的一生,在时代的浪潮中起起落落,既有学霸的辉煌,也有仕途的坎坷;既有辅佐朱元璋的功绩,也有深陷派系斗争的无奈。
民间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赋予他诸多神话色彩,或许是人们对这位谋士才能的推崇吧。
参考文献:
《明史·刘基传》
《明实录》
《国初群雄事略》
《皇明开国功臣录》
来源:读史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