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部剧风格迥异,却都带有一定的权谋色彩。《折腰》里小乔和魏邵从家族利益博弈到携手共谋天下的转变,将儿女情长融入宏大叙事;《藏海传》则专注藏海背负灭门之仇,十年苦学深入朝堂,经受权谋的涌动残酷,只为扳倒仇人平津侯。
《折腰》爆开,《藏海传》炸走。冷了许久的剧集市场,终于有了起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部剧风格迥异,却都带有一定的权谋色彩。《折腰》里小乔和魏邵从家族利益博弈到携手共谋天下的转变,将儿女情长融入宏大叙事;《藏海传》则专注藏海背负灭门之仇,十年苦学深入朝堂,经受权谋的涌动残酷,只为扳倒仇人平津侯。
而回望之前剧集市场的内容创作不难发现,带有权谋要素的剧集都能保证其长尾效应,得到观众认可。从《大明王朝1566》到《琅琊榜》,权谋剧往往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被观众反复咀嚼的佳作。甚至于聚焦宫斗、宅斗的子类剧,实际上提供给观众的也有近权谋戏的观看体验。以至于后来的古偶都开始转型,尝试在其中融入一丝权谋风味,表面上拓展了内容深度,实际上提供了宣传抓手,以图圈定更多受众群体。
如今《折腰》《藏海传》两部爆款的出现,为长视频的生存焦虑赢得了一丝喘息空间,也让创作者得以重新审视这一国产剧中古老但始终产能有限的类型元素,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耸立起来的壁垒。
稳住权谋精品率
在以往的历史书写中,权谋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战场法则所凝练出的文化策略而被欣赏。《汉书·艺文志》提到,“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式,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正因如此,不似谍战剧、悬疑剧等剧集,有着明确的叙事规则和故事调性,权谋更多是一种类型要素,能够无缝衔接到各类剧作之中。比如,跟年代剧结合,《大染坊》《乔家大院》等剧展现了时代动荡下的生存困境;跟职场剧结合,《浮沉》《输赢》等剧则展现商战博弈的精妙;跟谍战剧结合,《潜伏》《伪装者》等剧让敌我对招变得更紧张刺激。
权谋剧凭借着其独特魅力让元类型迸发出更深远的含义。权,侧重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营造波诡云谲的叙事环境,谋,突出智识胆略,揭露人性之复杂多元。可以说,权谋剧对环境和人性的细腻描摹,使得这类剧集往往收获不俗的市场反响。
《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反复欣赏。而在豆瓣评分超过9分的剧集之中,权谋剧更是占了半壁江山,哪怕一些剧作距今已经过去了二十载也依旧稳居高位,这无疑证明了权谋剧不俗的精品率。
中国观众爱看权谋,既是埋在骨子里的基因,也是新时代特定情感需求的体现。
从春秋时期纵横家的辩术,到明代小说《三国演义》,谋略已经内化为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学者王俊秋曾提到,“说到底,权谋文化是封建人治社会的产物。”由于古代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于帝王上层阶级,宫廷成为了权谋文化的繁盛之地,有才学的人必须要对政治环境洞若观火,更要在官场斡旋运作,展示才能。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倒塌,权谋文化的表现空间发生了现代性转型。观众将传统权力关系化用在职场上,并在一来一回的隐秘过招间,找到自我位置,形成一定的情感投射。
于是,权谋从最初的朝堂斡旋这一狭义表现,在类型融合中,逐渐生出了新时代底蕴——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等卑鄙手法被淡去,转而突出反败为胜,以弱胜强。
这种谋略的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保证了充足的内容空间可以继续书写丛林法则的残酷,赋予剧作一定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悬殊身份背后的逆势翻盘,更能调动观众兴趣,达成爽文叙事节奏。
《庆余年》里范闲本是不受待见的私生子,后来因为特殊的身份,卷入朝堂的权力斗争之中,见到了难测人心;《藏海传》里的藏海身无长物,因血海深仇十年蛰伏,复仇之路见到了更多惨死与冤屈。
权谋的制胜之道,不同于一般爽文中主角“金手指”一开,一切顺风顺水,其核心魅力就在于人物的复杂与情节的跌宕,爽感来自于高智商博弈,还有爽感之余的回甘。而这恰是奉行“一爽到底”的短内容所不能及的。
做短内容所不能
短内容受限于时长,无论拍任何类型,都必须予以简化,而弱铺垫。权谋却恰恰是无法简化的,复杂正是它吸引人的核心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妨把权谋视作长内容抵抗短内容侵袭的最后堡垒。
与简单的悬疑推理不同,权谋剧的重点在于推理交锋之前的步步为营——每一步的谋略背后,都需要各方势力做好充足的准备,梳理清楚各方利益纠葛,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以《藏海传》为例,藏海虽然被奸计所害困于帝陵,却因提前布局,以及利用了平津侯、杨贞、瞿蛟的人性弱点,最终不仅脱身,连除两害。这种环环相扣的智斗,恰恰是短视频无法复制的叙事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短内容快节奏的偏好,并非单纯排斥长内容,而是对信息密度和叙事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今的长剧决策者在要求项目“缩短”时,其核心也在于,要求剧集叙事密度更高,单位时间内信息含量更大。
而权谋剧天然的智斗属性,让它即便篇幅不短,但信息量相较于其它类型剧集却更大。毕竟,每一出权谋大戏都是高智商的智斗博弈,而权谋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得情节张力始终在线,观众稍有分神,就会可能错过关键伏笔。这种高密度的叙事节奏不仅天然契合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更让权谋剧在短视频的冲击下,仍能保持独特的吸引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短内容一直以来的“弱点”便在于很难保持长尾效应。快节奏带来了高频的爆点,但是当观众情绪下落,逻辑占据上风,终究无法对内容产生深刻认同感,“看后即弃”的现象时至今日仍未发生本质性变化。
这也导致短内容爆款常有,但是始终没有作品凝练出突出的文化符号,形成更持久的影响力,或者延展出有价值议题,引发全民讨论。就如《好一个乖乖女》爆火出圈后,留在大众印象中更多只是柯淳几个动作神情。
可以见得,想要在长短竞争中占据优势,寻找不可替代之处才是最优解。正如《孙子兵法》所云,“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权谋剧在长尾效应方面的出色表现已经有目共睹,长剧的其它类型也需学习权谋剧的特点,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地填充扎实的铺垫、丰富的细节和缜密的逻辑。
警惕精品化陷阱
面对短内容的冲击,“想想长内容的优势是什么”是从业者最常见的思维模式,由此衍生而出的“精品化”应对策略几乎已经为整个行业所接受。但“精品化”也要小心陷阱,避免落入“看上去精品”,实则观众不可感的尴尬境地。
造成这般困境,与“精品化”标准的模糊性不无关系。“好看”毕竟是主观判断,要客观量化出“精致”,一般指向的便是——由老戏骨组成的演员班底、此前具备代表作的创作者作为导演或编剧、精益求精的服化道工作、剧作设定上比以往同类作品具备一定的创新角度等等。但具备了这些要素的项目,就一定是“精品化”的项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种“抓客观要素”的策略导致一个怪象油然而生:尽管创作者们不断尝试多元化表达,但是长期的套路化创作惯性却使作品难逃平庸,纵然有好演员加成,也整体呈现出不温不火的样子。前段时间剧集市场的漫长沉寂期中,实际上有大量以老戏骨为主的重要项目轮番登场,在豆瓣也能取得7分以上的评价,但却始终无法挑动观众的神经。原因不难理解,在“精品化”策略的驱使下没有真正产出能够达到口碑破圈境地的作品,但却又同时丢掉了能吸睛的“卖点”,最后落得一个不上不下的境地。
换言之,这种“7分剧”在之前可以扩充市场容量,保证分众化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在内容爆炸的今天,当观众有更多选择时,“平庸之作”就会被观众最先抛弃。
反观下沉市场的爆款,虽然沿用“霸道总裁爱上我”“先婚后爱”“逆袭翻盘”等套路,却因精准切中观众的底层需求,始终有市场存在。短剧还尤其乐于将同类爆款开发到极致,让当中的卖点、爽点杂糅迭代到一个尽头,再寻找新的赛道。
于是,一个矛盾赫然出现,短内容可以依靠明晰的创作套路快速地追击到长内容,但长内容却必须依靠非套路才能保证市场地位。这意味着,长内容创作者面临着双重困境:既要突破固有思维,又缺乏可借鉴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随着观众获取渠道的拓宽,全球范围内的佳作在提高观众对于内容作品的期待。在这一形势下,国产剧编剧的创作局限性暴露地更加明显。在生活流日常剧上,对于生活的体察不及日韩编剧敏锐,而在女性剧上,不如台湾编剧有更深刻的洞察。
相较来说,权谋剧是国产编剧的传统强项,或许能为其提供创作突破口。权谋剧重人物关系和情节设计,只需要搭建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满足一场权谋大戏精彩上演,这种创作历练也让创作者可以更好保证笔力,有机会将经验转化到其它的类型作品之中。
在内容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精品化道路的方向确有必要,但要在真正理解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再进行舒适区的突破,否则对创作者是消耗,也折损了制作方的信心。
来源:毒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