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的字里行间,透着历史剧的深思考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7 15:12 3

摘要:这样的剧,不用去看它的热度数据战报,也不用去数它的热搜话题。你就是知道,它是有效播剧。它有效击中了一批严肃剧迷。公号、豆瓣、B站、播客……在适合长篇表达的社交媒体上,到处可见对这部剧的解读、解构甚至是意义再建。

《人生若如初见》是今年开播的新剧里,最值得深读的“厚文本”。

这样的剧,不用去看它的热度数据战报,也不用去数它的热搜话题。你就是知道,它是有效播剧。它有效击中了一批严肃剧迷。公号、豆瓣、B站、播客……在适合长篇表达的社交媒体上,到处可见对这部剧的解读、解构甚至是意义再建。

这部剧的打开方式,确实也相当多。

可以从历史角度评,可以从民族角度看;可以从权谋角度讲,可以从女性角度论;可从主角的青春视角代入,也可站“先知”视角静观。就算单从影像层面拆解,都可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

当然,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人物论。尤其是对梁乡(李现 饰)、杨凯之(魏大勋 饰)、李人骏(周游 饰)这三个,有着共同留日经历,却注定持着不同“主义”,在清末民初的多空缠斗和政治变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复杂人物。

但要是光拿着这三把人物“钥匙”,并不能解锁《人生若如初见》的所有“地图”。

还有一些重要配角,或像一颗孤星独耀,或作为重要“伴星”闪光,或是作为符号人物隐喻深远,或在发挥“穿针引线”功能之余默默由扁到圆……

这些人物并不总是开篇讨喜。有的情感逻辑有争议,有的出场时像个NPC,有的甚至和当下互联网的“审美政治”反着来。

可必须看到、读懂他们,才能看清他们和主角三人一起组成的那盘棋,解读出编剧借这盘棋输出的“历史观”。

“孤星”吴天白

《人生若如初见》一开篇,最打眼的就是这个革命党人吴天白(朱亚文 饰)。

他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立场,一早与心存幻想的改良派、立宪派划清界限,誓要将腐朽堕落的大清王权砸个稀巴烂。

但他革命的手段又无比天真,不是造炸弹搞暗杀,就是造假币、倒军火。他寄希望于造出一个完美的炸弹,在一个关键的场合能炸死哪个权贵高官,炸得众生惊醒。

可想而知的是,完美炸弹并不存在,吴天白的革命行动也是失败者八九。但偏偏他又有着顽强的革命意志,流亡当作家常便饭,受伤瘫痪也矢志不渝,反而愈战愈勇。

只要利于他实现革命目的人,他都可以“团结”,只要能帮助他达成革命目标的资源,他都能利用。

而被他当“血包”、为他打掩护最多的,就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女性菽红(春夏 饰)。

他生活上的眼高手低,他狂热的“行动即目的”,他早期对菽红从精神到经济上的“控制”,他放浪的形骸和作风……

如此种种,让吴天白与我们熟悉的革命叙事中的“进步党人”有太大多不同。

他不属于任何人,甚至不属于他自己,干革命要全然放弃自己,一生只为公众活。”反倒是成长后的菽红对他的概括,最为准确。

吴天白这个人物,集中了主创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反思。他对待革命的浪漫赤诚有多么地令人着迷,结束他人生的“退场方式”就显得有多么荒唐愚蠢——阿霞(依莎 饰),一个可以为他生孩子的女性,无意中把开水壶放在了雷管上。他最终死于自己热爱的爆炸物。

死不得其所,就是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大的讽刺。

不过,吴天白并不是《人生若如初见》里革命者的全部代表。

他还有一个精神上的徒弟,就是把革命主张带入生活实践的杨凯之;

还有一个镜照人物,就是率先悟出“全国人民上下所急需的是革心”要义的革命者杨一帆(宋宁峰 饰)。

革命之路,道阻且长。化一我为千万我,以前赴为后继。他们代表着革命救亡的下一个阶段。

“伴星”梁母

《人生若如初见》里,梁乡的母亲(吴越 饰)戏份并不多。但她却是梁乡这个人物最重要的“伴星”。

可以说,她的每一场戏都重要,但每一次露面又都很可爱。

每一场戏都重要,是因为她才是那个决定梁乡命运的人。老太太虽然知识不多,但从不乏处事智慧;她虽然不讲什么主义,但基因决定了她和梁乡的坚定的立场。

夸张一点说,梁乡这个人物的“弧光”,要怎么发展,全掌握在梁母手里。

梁乡对革命的态度,和日本皇室的相处之道,他的婚姻选择,他的入仕之法,他的为官之道,都和梁母并不算多的言传身教严丝合缝。

一句“多尔衮的后裔,巴图鲁的传人”,根本上决定了他所有的人生选择。

甚至,梁乡对菽红的占有欲,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梁母对菽红流露出的认可。

梁母和梁乡唯一一次分歧,是在慈禧薨逝后。梁母忍不住人坐中堂抹泪忆往昔,梁乡则心烦意乱顶了句嘴。就这一次分歧,还被朵梅(王禛 饰)用后院的银丝白菊给顺势化解了。

每一次露面又都很可爱,是因为梁母不仅仅是皇室宗亲,还是一个家族落魄后在旗营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女性。

这一点上,她跟菽红有共通之处,是一个掌握了民间“生生不息”法门女性。人是不朽的,只要有旺盛生命力地活着、斗着,就有希望。

所以,无论是在旗营的知府大人家里,还是在东京的日本宗亲的宴请上,又或是士官学校校友的聚会招待上,她总是该张罗的张罗,该打听的打听,该让人“吃瘪”的从不让着,该提出要求的也有100种说软话儿的方法。

她有贵族的见识、气度和局限性,也有百姓的身段、智慧和生命力。这个人物因为中间性而鲜活,也因中间性而强大。

菽红,以及四位男性

菽红其实不是配角,她是《人生若如初见》中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女性主角。对她的解析、评点其实也已经很多。

这里还要拎出来,不是要说这个角色塑造得成功的一面,而是要稍稍挑出一点瑕疵。

菽红这个角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成长性,在于她从懵懂少女到“全能”革命者的迷人弧光。菽红这个角色略存在瑕疵的地方,在于她的符号意义和情感逻辑之间存在的些微割裂。

她的符号意义其实相当明确,她代表着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更具体来说是当时四万万普通民众的“集合体”。国难当头,时局混乱,各方势力都想成为那个为中华民族找出路的人。

就像梁乡说,“如今的中国政治是人人都想参与,人人都自以为有能力参与”。

但“民众”并不是一群立正站好、等待解救的羔羊,菽红这个角色旺盛的生命力和脚踏实地的生存智慧,正象征着“民众”生生不息的澎湃能量。

不过,正因为她的符号意义,在戏剧性上就要有“人人都爱谢菽红”的设定。就像菽红自己精辟总结的那样——你们男人,都愿意做这个国家的父亲。也正是因为她的符号意义,她注定要跟四个不同“主义”的男性都产生亲密关系。

和早期的革命者吴天白,是懵懂中便着了道;和宗室贵胄梁乡,是被当做私有物品被占有;和革命党人杨凯之,是两心相悦的浪漫之爱;和原来的士人之子、未来的革命党人宋晨(刘轶铁 饰),则既有最早的婚约也有开放的情感结局。

从符号意义上,来看菽红确实是要经过各种“主义”洗礼,在主体意识完全觉醒后选择自己的道路。但从人物塑造上,菽红在吴天白身边纠缠太久,和杨凯之的感情又说来就来,情感逻辑多少是有写些刀斧痕。

宋葆荃:穿针,但不止于引线

上海商会副会长、银行家宋葆荃(李诚儒 饰),是《人生若如初见》里相当有趣的一个人物。

他出场时类似NPC,像是一个专门帮助杨凯之赴日的“血包”,又像是一个展示民族资本家软弱阿谀的样本。

但随后,他逐渐由扁变圆,躬身入局,成为了既能穿针引线又自成一体的巧妙人物。

最初,他是有着“立宪派”倾向的金融实业家。作为资本,他有渴望时局稳定的本能需求,也对朝廷改良有幻想。但他对“立宪派”的信仰也不坚定,因此一直坚持财聚人散的原则,支持革命党,一方面牵制清廷,另一方面也在“押宝”未来时局。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剧中他引用了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名言,甚至以为自己凭借“脚踏七、八条船”的“押宝”办法,就是一种眼光。

但最终,立宪的幻想还是破灭,当他抱着“天下随时崩盘,吾辈尚存不可不设一策而坐视其亡”的心态,躬身入局参与国会请愿运动时,得到的却只是驱散令。

当他终于对菽红慨叹吴天白的先进性时,这个人物就成了。

吴不顾是谁?

菽红和四个男性的情感线,最终的最终是要铺垫吴不顾这样一个符号性的人物。

《人生若如初见》里,一众主角戎马半生,适龄婚嫁,但新生一代却只有吴不顾这个孩子。而这个孩子的身世又复杂到得用一段话描述的父系背景:

他的生父是满清贵族梁乡,养父是激进革命党人吴天白,打入清廷内部的革命党人杨凯之是经常照料他的“杨叔叔”。根据剧本来看,长大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吴不顾,很可能要和母亲最初有婚约的“原配”宋晨,并肩作战。

写到这里,吴不顾是谁各位读者应该都很清楚了。他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还是所有“主义”唯一之后代,是未来之中国。

历史剧的魅力,不仅仅在讲史,而在于能讲出一种历史观。通过吴不顾这个人物,我想《人生若如初见》做到了。

【文/卞芸璐】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