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紫金山天文台镇馆之宝简仪1比1还原,讲述钦天监监正之子的复仇故事……正在优酷和央视八套热播的大型古装剧《藏海传》,除了总导演郑晓龙和主角肖战,更引发起网友对南京与气象研究渊源的探究:“简仪”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器?“钦天监”是一个什么“单位”,“监正”又是什么级
按紫金山天文台镇馆之宝简仪1比1还原,讲述钦天监监正之子的复仇故事……正在优酷和央视八套热播的大型古装剧《藏海传》,除了总导演郑晓龙和主角肖战,更引发起网友对南京与气象研究渊源的探究:“简仪”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器?“钦天监”是一个什么“单位”,“监正”又是什么级别,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
“简仪”母版距今已有700多年
在《藏海传》中,有网友发现,剧中观星象的道具非常眼熟。原来,这个复刻的简仪,就是照着紫金山天文台的镇馆之宝1比1还原的。其模型母版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
众所周知,紫金山天文台不仅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而且浓缩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这里完好地保存了明、清两代天文学家实测所用的5件古代仪器,包括浑仪、简仪、圭表、天球仪和地平经纬仪,现已一同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天文仪器见证了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要成就。出现在《藏海传》中的简仪,被誉为1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测量仪器,是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它的发明不但扩大了观测范围和提高了观测效率,也使读数精度大大提高。
据了解,其时,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启,直到300多年之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根据中国浑仪原理,发明出与简仪类似的装置。也正因如此,2011年,中国和丹麦联合发行“古代天文仪器”邮票,实现了两个仪器的再次“牵手”。
明洪武元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随后将元大都天文台的所有天文仪器运往南京,其中就包括简仪。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鸡鸣山建立观象台,南迁的仪器被安装在了观象台上。该仪器后在北京被毁。紫金山天文台所藏为明朝正统年间仿其旧制建造而成:上世纪30年代,为了免遭战争破坏,简仪被抢运至南京。
六朝“国家观象台”诞生于南京
事实上,早在1600多年前,南京鸡笼山上就建有观云测天的“灵台候楼”,并设有专职官员观天象、测风候、编制历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较有规模的江南国家观象台。
那么,南京作为国都,始于三国东吴,为什么历史上南京设国家观象台,不是始自东吴、东晋,而是始自南朝的刘宋?
据气象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鹏飞生前分析,这是因为东吴、东晋都有各种各样的现实考虑,到了南朝刘宋时期,由于中原始终处于战乱破坏之中,生产日渐衰落,但经济在江南发展较快,人才也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中华大地露出了乱而后治的局面。史料记载,刘裕曾“率东晋军队于九月克长安,先收取其彝器、浑仪、土圭之属献于京师”。此处的“京师”,正是东晋的国都建康(今南京),这可看作他在为后期设置国家观象台做准备。
此外,相关记载也证明,刘宋文帝时,为适应建康设观象台之需要,曾自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曾在齐、梁、陈各代沿用,最后在隋平陈后,收载赴长安,“可见建康观象台不仅刘宋时已建,且在整个南朝都在运作。”
与此同时,南朝官制中还出现了观象台官员职名,《宋书·百官志》载“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则奏新历……”
“钦天监”相当于明代“国家天文台”
《藏海传》虽然是一部历史架空剧,但其很多细节,无不以明朝为骨架。比如剧中的“钦天监”是一个什么“单位”,“监正”又是什么级别,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都可以从南京与明代的相关历史中发现踪迹。
我们都知道,北极阁又名鸡笼山、钦天山。1949年后,这里曾作为江苏省气象台所在地,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明代初期,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在鸡鸣山建立观象台,南迁的仪器被安装在了观象台上,观象台也被称为钦天台,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天文台台长和副台长。其职能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清朝时沿用明制,仍称为钦天监。
2015年4月,江宁区南京南站南侧、宏运大道北侧一处明代竖穴土坑墓的发掘,让一位明代钦天监副的家族墓露出了真容。出土墓志显示,墓主贝琳,是当时一位很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曾为中国引入西方十二星座系统。在中西文化交流及科技史中,不乏对其著作的记载。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宏当时参与了这片家族墓的考古发掘。据介绍,其中的两座主墓形状比较特别,分别呈半圆形、圆形,“有点天圆地方的那种感觉。”圆形为日,半圆为月,这样的墓葬形制在南京属于首次发现。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