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情概述:《弦上山河》以王昭君出塞和亲为主线,讲述她从汉宫宫女到和平使者的传奇一生。面对匈奴犯境与民生疾苦,汉元帝无奈遣宫女和亲,王昭君毅然肩负使命远嫁塞外。剧中通过灞桥诀别、阴山传艺、青冢千秋等场景,展现她以柔肩担大义,在匈奴传授织绣、医术与汉字,推动汉匈文
剧情概述:《弦上山河》以王昭君出塞和亲为主线,讲述她从汉宫宫女到和平使者的传奇一生。面对匈奴犯境与民生疾苦,汉元帝无奈遣宫女和亲,王昭君毅然肩负使命远嫁塞外。剧中通过灞桥诀别、阴山传艺、青冢千秋等场景,展现她以柔肩担大义,在匈奴传授织绣、医术与汉字,推动汉匈文化交融,平息战火。她的牺牲换来了边疆数十年安宁,离世后更成为民族和平的象征,其精神跨越千年,在当代仍焕发着促进民族团结、守护和平的时代价值。
第一幕:秭归兰韵
【开场合唱·调腔,悠扬苍凉】
画外音(男女混声):
“长江水,浪滔滔,秭归千年育阿娇。
兰草生,云锦巧,谁家女儿倚画桡?
一纸诏书惊天地,从此命运两迢迢……”
场景:黄昏的秭归村舍,竹影在窗棂上摇曳如泣,溪畔兰草随江风送来暗香。昭君跪坐在织机前,指尖穿梭的彩线在暮色中泛着微光。
主要人物:王昭君、母亲、邻里阿姐
[幕启:王昭君放下绣绷,起身望向江面,月光在她眉眼间流淌]
王昭君(独唱·尺调慢板,轻快婉转)
“晨光染绿竹,溪水绕村旁。
银针穿霞彩,织就云锦长。
阿娘备羹汤,阿爹唱渔忙。
愿做采莲女,岁岁伴故乡。”
[母亲端着青瓷茶盏,步履匆匆入内,鬓角沾着细碎的兰花瓣]
母亲(白,语气轻柔):云儿,日头都要沉到江底去了,你瞧这指尖——(捧起女儿染着彩线的手,声音发颤)又磨出茧子了!
王昭君(起身依偎母亲,将头靠在她肩上):阿娘的茶总带着兰花香,闻着就不累了。明日把这“春江鱼戏图”卖了,正好给阿爹抓药……(突然顿住)
[急促脚步声由远及近,邻里阿姐撞开柴门,怀中的“选秀告示”被风掀起一角]
邻里阿姐(喘息):云妹妹!县吏派人来传,今岁选秀女入宫,三日内……(瞥见昭君苍白的脸,捂住嘴后退半步)
[屋内陷入死寂。母亲踉跄扶住桌角,茶盏泼出的茶水在地上洇开如泪渍]
母亲(声音发抖):不……不会的!你自幼体弱,县吏定会……(被昭君轻轻按住肩膀)
王昭君(凝视窗外暮色,睫毛轻颤):阿娘,您看这江水,何曾问过流向何方?(突然转身抱住母亲,声音哽咽)女儿怎舍得离开您和阿爹?可您忘了去年大旱,全村人吃观音土充饥的模样吗?若我能入宫……
母亲(颤抖着捂住女儿的嘴):别说了!(泪如雨下)那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宫啊!你去了,阿娘的心也跟着碎了……
王昭君(跪下身,额头贴住母亲手背):阿娘,女儿在溪边浣衣时,常听商船说边疆战乱、苛捐杂税。(抬起头,目光灼灼)若能用女儿一人换千家安宁,便是……便是再也见不到秭归的兰草,也值了!
[母亲瘫坐在地,抓起绣绷上未完成的锦鲤,丝线缠在指尖]
母亲(泣不成声):你才十六岁啊!本该像这锦鲤般自在戏水,如今却要……(突然扯断丝线)
王昭君(捡起散落的绣针,郑重别在衣襟):阿娘,女儿记得您说过,女子虽如蒲草,亦可柔韧如钢。(起身望向长江)明日一早,我便随县吏启程。(唱段起)
[王昭君独唱·尺调慢板,情感层层递进]
“指尖绣尽春江暖,怎绣得出百姓难?
阿娘泪,灼我心,怎忍见白发人断肠肝?
可叹人间多饥寒,烽火常把家园残。
若舍我这女儿身,能换得——
阿爹不再愁租税,阿娘不再叹米盐,
稚子能尝新米饭,老妪可着过冬棉,
纵将此身葬宫阙,也胜过空守闺阁,辜负苍生盼!”
王昭君(缓缓走到窗边,轻抚窗台上枯萎的兰草)
“望一眼秭归水,波心倒映旧时光——
春日里采兰草,香满竹筐;
秋夜中织云锦,月照寒窗。
阿爹的船桨摇碎星子,阿娘的歌谣暖透肝肠。
原以为岁岁年年守故乡,却怎料一纸诏书断人肠!
莫说女儿娇弱难经霜,莫笑女子空有柔肠。
若能替百姓求来太平日,
纵将这如花容颜葬深宫,
纵让这锦绣年华付苍茫,
也胜过困守闺阁,辜负了天地浩然,心中热望!”
【结尾合唱·调腔,渐强】
画外音(男女混声):
“兰草泣,江水咽,弱女慷慨赴危艰。
此一去,千山远,丹心照亮九重天!”
[唱段结束,江风卷走绣帕,帕上未绣完的游鱼坠入江水,随波漂向远方。母亲缓缓起身,颤抖着为女儿整理鬓发,幕落]
第二幕:掖庭寒月
场景:汉宫掖庭长廊笼罩在幽蓝月光中,宫灯在风中摇晃,投下破碎的光影。墙角青苔斑驳,蛛网缠绕着褪色的宫帷。昭君抱琴蜷缩在廊柱下,琴弦泛着冷光,身侧散落着被退回的刺绣贡品。
主要人物:王昭君、毛延寿、小宫女春桃
[幕启:昭君轻抚古琴,琴弦突然绷断,她望着断弦苦笑,缓缓起身吟唱]
王昭君(独唱·弦下调,低回哀怨,逐步递进)
“宫门深锁似重洋,一入掖庭岁月荒。
朝看宫花无人赏,暮听更漏断人肠。
冷眼相看如霜剑,明争暗斗似虎狼。
多少红颜枯井底,几人得见日月光?
玉阶苔生蚀绣履,残烛泪冷照空房。
绫罗裹尽相思苦,胭脂掩遍愁容伤。
忽忆秭归旧时光,兰草漫坡风也香。
阿爹船头撒渔网,网住金鳞跃日光。
阿娘灶下添柴火,蒸出糯米软又香。
我倚竹窗绣鸳鸯,笑声惊动燕绕梁。
而今身在九重墙,难报亲恩泪盈眶。
但记离家铮铮誓,心向光明志如钢。
纵使长夜无尽头,也要守得正气扬!
若待云开见天日,定教清风扫宫墙!”
[春桃提着灯笼跌跌撞撞跑来,裙摆沾满露水]
春桃(压低声音,焦急):姐姐!毛画师明日便来画像,浣衣局的翠娥姐姐说,不送十两银子,就会……(瞥见昭君手中断弦,急得跺脚)您怎么还在抚琴?!
王昭君(轻抚断弦,神情平静):琴断尚可续,心浊不可清。(望向冷月)若天子只看一幅画像定兴衰,这天下……(被脚步声打断)
[毛延寿摇着折扇入内,身后侍从捧着画具箱,箱角露出半卷金银]
毛延寿(目光在昭君身上逡巡,折扇挑起她一缕发丝):听闻姑娘琴艺无双,又擅刺绣?(指尖摩挲扇骨,冷笑)前日张美人送了对玉镯,画像出来竟似天仙下凡呢。
王昭君(猛地挥开折扇,断弦扎入手心渗出血珠):画师当以丹青存真!(举起带血的断弦)这琴弦虽断,犹能鸣清声;阁下的笔若沾了铜臭,画得出皮囊,画得出风骨吗?
毛延寿(脸色骤变,摔开画具):好个伶牙俐齿的贱婢!(挥笔疾画,故意将墨点甩在昭君脸上)我倒要看看,你这清高能撑几时!
毛延寿(独唱·嚣板,阴阳怪气)
“小小宫女不知天,敢与爷台论忠奸?
墨在我手笔在腕,美丑全凭我开言!
今日教你明白些——(笔尖直指昭君)
不送金银想出头?梦里见君万重渊!”
王昭君(接唱·弦下调,字字铿锵)
“任你笔尖翻云浪,难改我心似骄阳!
纵使长埋冷宫巷,不献媚骨不折腰!
他日若得见天颜,定将奸佞丑态……(被打断)”
[毛延寿甩袖离去,春桃抱着琴失声痛哭,昭君拾起沾满墨渍的琴谱,缓缓贴在心口]
王昭君(独唱·弦下调,渐强后转为悠远)
“寒夜漫漫又何妨?心火不灭自昭彰!
愿化清风扫阴霾,甘作孤灯照宫墙。
纵使此生难如愿,也要留得正气长!
他日若闻胡笳响——(望向北方)
便是我魂归故乡,护佑山河安康!
莫道深宫尽苍凉,自有肝胆映寒芒。
且将相思寄明月,照我丹心破天荒!”
【结尾合唱·弦下调,渐强】
画外音(男女混声合唱):
“冷月无声照宫墙,忠奸善恶自昭彰。
一曲清音传千古,丹心浩气永流芳!”
[幕落:月光穿透云层,照亮昭君坚毅的面容,廊下血迹被夜露渐渐冲淡]
第三幕:椒房惊诏
场景:未央宫椒房殿内烛火摇曳,龙案上堆满边关告急文书、灾民血书,匈奴和亲表章压在最上方,鲜红的“求娶”二字刺目。汉元帝松开发冠,揉着太阳穴踱步,身后宫娥捧着奏折却不敢上前。
主要人物:汉元帝、丞相、毛延寿
【汉元帝开场独唱,苍凉悲壮】
[幕启:汉元帝猛地推开案上竹简,竹简滚落的声响惊飞窗外寒鸦。他望着满地狼藉,仰头长叹,悲怆起唱]
汉元帝(独唱·四工调)
“龙案堆积如山重,三更无寐听寒钟!
北疆烽火燃千里,关内饥民泣血穷。
昨日接得八百里急奏——(抓起边关战报撕碎)
匈奴铁骑踏疆土,烧杀掳掠似豺凶!
可怜我子民颠沛流离失家园,
老弱曝尸荒野,妇孺哀号风中!
朕虽高居九重天,却似困兽牢笼中。
想治国安邦兴百业,怎奈天灾人祸总相逢!
若能换来太平日,纵是……(哽咽)
纵是剜心剔骨,也愿换得天下同!”
【丞相与毛延寿对唱,暗藏祸心】
[丞相跪呈表章,毛延寿在旁垂首,二人眼神对视后暗笑]
丞相(唱·弦下调,故作忧虑)
“陛下圣明心似烛,怎奈胡马犯边隅。
公主金枝玉叶体,怎堪大漠风沙苦?
当择宫女贤良者,赐以尊荣赴匈奴。”
毛延寿(接唱,语气谄媚)
“臣有妙策献君王,后宫佳丽藏锋芒。
此女温婉又端庄,正合和亲安四方!
虽非天家亲骨肉,却能代主守边疆。”
丞相(冷笑,唱)
“画师慧眼识明珠,此女定能镇匈奴。
赐她公主万金礼,也显我大汉气度!”
[汉元帝接过画像,皱眉端详]
汉元帝(白):既如此……便赐她为宁胡公主。(提笔时手微颤)拟旨吧。
【汉元帝结尾独唱,深化无奈与祈愿】
汉元帝(独唱·四工调,情感递进)
“御笔落下千钧重,一纸和亲命难违。
不知此去是福祸,惟愿苍生免劫灰。
但愿胡笳换笙歌,边塞再无战鼓催。
若得四海烽烟靖,(跪地仰望)
甘将余生祭天威!”
【合唱·四工调,肃穆渐强】
画外音(男女混声合唱):
“诏书一出乾坤转,红颜一去关山远。
谁料丹青藏祸心,却引佳话万代传!”
[幕落:诏书卷轴缓缓展开,烛光将“宁胡公主”四字映得忽明忽暗,毛延寿与丞相相视窃笑退场]
第四幕:灞桥诀别
场景:灞桥畔暮色沉沉,残阳如血浸染旌旗。汉军铠甲映着冷光,匈奴铁骑的战鼓震落枝头枯叶。雕花马车前,昭君凤冠上的珍珠随颤抖的身躯轻晃,怀中琵琶泛着幽冷的光。
主要人物:王昭君、汉元帝、呼韩邪单于、送亲队伍
[幕启:单于身披镶金狼皮大氅,纵马立于高坡,身后匈奴勇士齐声呐喊。他凝望长安方向,眼神炽热]
呼韩邪单于(独唱·北地长调,雄浑苍凉)
“踏破大漠十万里,马蹄碾碎边关月!
我曾弯弓射天狼,也曾挥刀斩风雪!
饮过贝加尔湖的冰,嚼过阴山巅的雪,
铁蹄踏过的地方,都叫匈奴的旷野!
(猛然扯下腰间酒囊痛饮,酒液顺须滴落)
今日率我射雕部,直向长安迎明月!
听闻汉宫有仙子,纤手能织彩云阙。
若得此女共白头,愿将弯刀铸犁铁——
让胡马不再踏中原,让汉歌也唱阴山雪!
从此岁岁牛羊壮,让汉匈百姓,同享太平年!”
[匈奴将士高举弯刀齐声高呼,声震四野]
[急促马蹄声骤响,汉元帝冠冕歪斜、箭袖染尘,挥鞭冲开人群。他一把掀开马车帘,与昭君目光相撞时,手中缰绳“啪嗒”坠地]
汉元帝(白,声音破碎):这……这画像竟误朕至此!(突然抓住昭君手腕)随朕回宫!朕要斩了那奸佞画师,封你为贵妃,享尽……
王昭君(挣扎跪地,凤冠流苏扫过他手背):陛下!且听臣妾一言!
汉元帝(独唱·四工调,声嘶力竭)
“朕恨那丹青误!朕悔那明珠蒙尘!
早知你倾国容,怎舍得你赴荒坟?
你可知大漠的风,能刮走活人魂,
塞外的雪,会埋尽思乡人!
(颤抖着抚上她泪痕斑斑的脸)
留在宫中吧!朕以江山为聘,
金屋藏娇,护你一世安稳!”
王昭君(接唱·弦下调,字字泣血)
“陛下请看灞桥外——(指向流民队伍)
白发老妪哭儿郎,稚子饥寒抱残羹。
臣妾此去若能换得:
边关罢战鼓,炊烟绕边城,
纵使葬身黄沙下,也胜过——
空守后宫,眼看苍生,泪满襟!
想我秭归父老,还在盼丰年,
愿以一己身,换得万家团圆!”
汉元帝(再唱·悲怆低吟)
“是朕负你!是朕负天下!
这诏书,怎比你一滴泪重?
若时光倒流,定要将那毛延寿……(捶地)
可如今,只能送你,踏上不归路!”
王昭君(最后唱·坚定有力)
“莫要悲叹,陛下!且看这——
黄河东去,终入海,
女儿此去,心似铁!
待到胡汉一家时,九泉之下,我也笑开颜!”
[汉元帝踉跄后退,撞翻一旁宫灯。火焰摇曳中,他望着昭君决绝的眼神,缓缓瘫坐尘埃]
[单于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摘下头盔露出斑白鬓角,双手献上镶嵌松石的银镯]
呼韩邪单于(唱·北地长调,低沉恳切)
“汉家公主莫垂泪!看我匈奴有赤诚——
这银镯,是我征战十二部所得,
今日献予你,作定情。
你若想长安,我陪你望明月,
你若念故乡,我为你种青禾。
胡地虽寒,有我胸膛暖,
从此风雪再大,也伤不了你!”
王昭君(接唱·清板转流水,眼含热泪却昂首)
“谢单于一片心!愿以我身化长虹——
教胡儿识汉字,字字写和平;
教汉女学胡筝,曲曲唱安宁。
待到来年雁归时,定让那:
长安的丝绸,铺满漠北帐;
匈奴的骏马,踏响江南钟!
更要让汉匈的孩童,共饮一江水,
同唱一支歌,岁岁享太平!”
[单于起身握住她的手,二人身后,汉匈士兵同时放下兵器,朝对方伸出援手]
【结尾合唱,历史的回响】
【合唱·调腔,悲壮激昂】
画外音(汉匈军民混声合唱):
“灞桥柳,断人肠,一曲琵琶诉离殇!
红颜此去千山外,却教烽火化曙光!
看那胡汉从此——
同饮一江水,共耕一片荒,
太平岁月,万载流芳!
千秋功过任评说,青冢长留,万世敬仰!”
[风沙骤起,昭君最后回望长安方向,怀中琵琶弦突然绷断。马车缓缓驶向塞外,只留满地破碎的凤冠珠玉,在残阳下泛着微光……幕落]
第五幕:阴山月明
场景:匈奴王庭外,多组场景并行展现融合盛景。左侧毡帐内,汉医正为匈奴牧民诊治,案头摆放着《黄帝内经》译本与草药;中间场地,胡妇们围绕织机学习缫丝刺绣,彩线翻飞间织出龙凤图案;右侧田垄上,汉族流民示范改良铁犁,孩童们举着写有汉字的木牌嬉笑奔跑。远处草原上,汉匈商队驼铃阵阵,烽燧熄灭,取而代之的是袅袅炊烟。王昭君身着胡汉合璧服饰,怀抱琵琶立于高台,身后悬挂着象征汉匈友好的“日月同辉”织锦。
[幕启:马头琴声与欢呼声交织,昭君走上高台,百姓簇拥上前,她轻抚琵琶,眼含热泪开唱]
王昭君(独唱·清板转流水,深情激昂)
“曾踏霜雪别长安,今日阴山是故园!
看那哈达迎远客,马奶酒香溢毡帐前。
阿爸捧来温热的肉干,阿妈为我添衣御寒,
孩童们围着我转,笑问长安可有这般蓝的天?
(转身指向各场景,声调渐高)
教织机,经纬穿梭彩云现,胡妇们巧手绣出并蒂莲;
传医典,银针草药祛沉疴,老人们重展欢颜把舞旋;
耕荒田,铁犁翻开新希望,汉匈子弟并肩盼丰年!
这不是他乡,是心与心相牵,
这太平盛景,是千万双手,共绘的长卷!”
[匈奴百姓高举织锦、药罐、麦穗,齐声高呼“阏氏千岁”]
匈奴牧民(唱,握住汉医的手)
“从前见郎中,吓得心打颤,
如今才知,银针草药是灵丹!
阏氏带来救命术,汉医仁心暖草原,
这份恩情,比那阴山还重,比那黄河还远!”
匈奴少女(唱,扑向昭君怀中)
“阿姐教我织云锦,彩线在指尖开出花,
穿上新衣去见他,羞得月亮躲进云里啦!
若没有阏氏牵线,哪有这美梦,哪有这繁华!”
儿童群唱(欢快童谣调,举着木牌蹦跳)
“一横一竖写个‘人’,两人并肩就是‘仁’,
‘日’头‘月’亮合成‘明’,汉胡一家亲又亲!
你教我念‘天地人’,我教你唱‘敕勒川’,
字里行间有故事,书中藏着万重山!”
匈奴老者(唱·北地长调,沧桑厚重)
“忆往昔,烽火连年尸遍野,
老无依,幼失怙,白骨如山埋荒沙。
自从来了汉宫女,教我——
凿井取水润枯田,纺线织衣胜兽甲!
更有医典传仁术,妙手回春福万家!”
汉族流民(接唱,热泪盈眶)
“原以为,塞外风寒难容身,
却不料,胡儿赠我暖裘衾。
你教我牧马识星斗,我教你舂米知节令,
你学我悬壶济苍生,我跟你织锦绣乾坤。
原来天下百姓,皆是同根生!”
王昭君(独唱·弦下调,哽咽而坚定)
“琵琶弦上弹不尽,汉胡情深意长;
从长安的宫墙,到阴山的牧场,
我用半生岁月,换得这——
商队络绎,书声琅琅,
炊烟袅袅,笑声飞扬。
(张开双臂,面向百姓)
谢谢你们,让我不再是天涯孤雁,
是你们的热情,让‘和亲’二字,
化作了永恒的光!”
【结尾合唱·调腔,雄浑壮丽】
画外音(汉匈百姓混声合唱):
“阴山月,照古今,一曲琵琶天下闻!
莫道弱女无壮志,和平长留万代春!
看那——
医典传,织机鸣,汉瓦胡毡共月明;
血脉融,文明汇,中华大地永安宁!”
[幕落:月光笼罩草原,汉匈百姓手挽手跳起团圆舞,篝火将“日月同辉”织锦映照得熠熠生辉,中医药摊与织锦工坊的灯火仍在摇曳]
第六幕:青冢千秋
场景:阴山脚下,秋风卷着枯叶掠过一座青草覆盖的大冢。冢前摆满匈奴百姓供奉的马奶酒、奶豆腐与汉族的菊花、丝线。垂垂老矣的王昭君斜倚毡帐内的胡床,怀中紧抱褪色的琵琶,帐外传来孩童诵读《诗经》与胡笳合奏的声音,远处隐约可见一队汉军使者的旌旗。
[幕启:王昭君颤抖着抚摸琵琶,咳出鲜血染红衣襟,却突然撑起身子,目光灼灼望向长安方向,苍凉开唱]
王昭君(独唱·弦下调,气若游丝却字字千钧)
“琵琶弦断十八根,弹尽平生未了魂!
忆昔秭归兰草香,溪边浣纱不识愁。
一朝踏入金銮殿,深宫冷月照白头。
灞桥一别风沙起,原以为——(哽咽)
此身葬作异乡尘,却不料……(突然激昂)
换来这阴山无战鼓,换来这汉胡共春秋!
(汉军使者脚步声渐近,王昭君眼神微颤)
听闻汉家遣来归乡使,
可我已不是当年那,哭别灞桥的弱女子!
(挣扎起身,指向帐外)
看呐!
孩童诵我教的《关雎》句,
阿妈织我传的鸳鸯绣,
阿爸用我改的铁犁头!
这里的每一粒沙,每一株草,
都刻着‘和平’二字,都连着我的骨肉!
(剧烈咳嗽,声音渐弱)
我愿化作风中絮,飘向汉家宫阙,诉一声:
‘陛下可还记得,当年那个,愿以身为盾的宫女?’
我愿化作冢上草,守着胡地牛羊,说一句:
‘乡亲们莫要悲泣,这太平,便是我最好的归处!’”
王昭君缓缓躺回胡床,手中琵琶滑落至胸口,手指仍保持拨弦的姿势。她的目光突然变得明亮,仿佛穿透毡帐望向远方:
王昭君(轻声,带笑)
“阿爹……阿娘……秭归的桃花开了吗?
(气息渐弱)
还有……灞桥上的雪……落满了我的嫁衣……”
[她的手无力垂下,指尖轻触地上匈奴孩童送的野花,头歪向一侧,永远阖上了双眼]
[此时,舞台灯光渐暗,一束追光打在王昭君脸上。轻柔的音乐声中,舞台一侧投影出幻象:年少的王昭君身着嫁衣立于灞桥,与如今苍老的身影重叠;另一侧,幼年的她在秭归溪边浣纱,阿爹阿娘笑着向她招手]
汉军使者(白,恭敬行礼):阏氏,陛下念您思乡,特命臣等接您归长安!
匈奴老者(唱,拦在毡帐前,悲怆激昂)
“汉家使者听分明!她早是胡地的魂!
这数十年,她教我们织布、行医、开垦,
她的心血早融进阴山的土,黄河的水!”
汉族流民(接唱,举起手中织锦)
“娘娘若回长安去,这好不容易的太平,
岂不让人心惊?请使者带回一句话——
‘青山处处埋忠骨,此心安处是吾乡!’”
【汉匈百姓送别对唱,悲怆中见传承】
匈奴老妪(唱,捧起马奶酒洒向冢前)
“阏氏啊!你走了,谁再教我们绣那并蒂莲?
这碗马奶酒,是您最爱的香甜,一路走好,莫回头!”
汉族流民(接唱,献上菊花)
“昭君娘娘!您看这塞外,早已不是当年荒蛮地,
桑麻遍野,炊烟不断,您的心血,都化作了人间暖!”
孩童们(合唱,清脆童声穿透秋风)
“琵琶声声远,青冢岁岁青,
娘娘的故事,永远记在心!
盼您来世,还做和平的星!”
【合唱·调腔,铿锵有力】
画外音(汉匈百姓混声合唱):
“琵琶绝响震古今,青冢巍巍铸忠魂!
红颜何惧风沙远,丹心一片照乾坤。
看那——
汉胡携手息烽火,丝路绵延万象新,
弱女撑起太平世,英名不朽传千春!”
[幕落:风雪骤起,却见青冢之上的草愈发青翠,王昭君的琵琶声似在风中若隐若现,胡汉百姓手挽手围绕青冢,共同唱起古老的长调,汉军使者缓缓放下接归的诏书,朝着青冢深深鞠躬……]
第七幕:万民同悲
场景:阴山脚下,王昭君的青冢前铺满素白哈达与菊花,汉匈百姓身着素服肃立两侧。匈奴单于身披玄色长袍,手持王昭君生前最爱的琵琶,神情悲戚;远处汉使车队携皇室祭品缓缓而来,胡笳声与编钟乐交织成哀歌。
【呼韩邪单于独唱,痛悼挚爱与和平使者】
[单于轻抚琵琶,喉间哽咽,突然仰天长啸,苍凉歌声划破天际]
呼韩邪单于(独唱·北地长调,悲怆雄浑)
“苍天呐!你为何带走我的明月?!
这琵琶弦未断,却再听不见她的歌!
想当年灞桥迎亲,她红妆似火,
眼含热泪,却笑着说要化干戈为玉帛。
(跪地捧起冢边青草)
这些年,她教子民识字、织锦、医病,
把汉家的春天,种满了我匈奴的戈壁荒漠!
如今她去了,谁来牵起汉胡的手?
谁来让阴山的风,不再卷起战祸?
我的阏氏啊——(捶胸)
你是我生命的河,是草原的魂魄,
若能换你归来,我愿折寿十年,换这太平长歌!”
[单于将琵琶轻轻放于冢前,泪水滴落在琴弦上]
【汉匈各界悼念对唱,展现深远影响】
汉商代表(唱,献上丝绸祭品)
“娘娘啊!您开辟的商路通万里,
长安的茶砖,换来了胡地的汗血驹。
如今商队依旧走,但没了您的笑颜,
这繁荣路上,总觉得少了暖意!”
匈奴贵族(唱,高举牛角杯)
“阏氏!您教会我们以礼相待,
让部落纷争,化作了宴会上的酒与菜。
您留下的《和亲约》,我们世代铭记,
愿用生命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太平!”
汉宫使者(唱,宣读祭文)
“陛下闻讣,哀痛不已!
念卿出塞数十载,安边功高,
特赐玉棺金缕,迎魂归汉室……”
[匈奴百姓齐声高呼:“阏氏生于胡地,魂归阴山!”]
匈奴少女(怀抱幼年习得的织锦,泣唱)
“阿母!您教我织的‘日月同辉’还在,
教我念的‘和为贵’仍记心间。
我会接过您的琵琶,走遍汉胡部落,
让和平的歌谣,永远唱不完!”
【合唱·调腔,悲壮而壮阔】
画外音(汉匈百姓、商队、贵族、使者混声合唱):
“青冢巍巍屹千秋,一曲琵琶万古愁!
弱女舍身安疆土,英魂化作太平舟。
看那——
汉胡同洒悲思泪,却将誓言心中留:
战火不再燃边塞,此约代代永不休!”
[幕落:风雪渐停,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青冢上,汉匈百姓纷纷将手中象征和平的种子播撒在草原,象征王昭君的遗志生生不息。]
第八幕:千古流芳
场景:舞台分三层空间呈现时空交错。底层为现代昭君博物院,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仿制的汉代织锦、匈奴陶罐与琵琶复制品,游客驻足观看;中层以纱幕投影古代阴山草原,汉匈百姓载歌载舞的画面若隐若现;顶层云雾缭绕,王昭君的虚影怀抱琵琶,衣袂飘飘。
[童声诵读《王昭君》诗词声渐起,现代游客手持导览册,围绕展柜发出感叹]
学生(合唱,清脆激昂)
“课本里的故事,今天亲眼见!
她用琵琶弦,弹熄了战火烟。
‘一去紫台连朔漠’,原来不只是诗句,
是千万人,换来的团圆!”
历史学者(独唱,庄重深沉)
“千年后的今天,再读和亲史,
方知她的选择,重若千钧!
文化交融的火种,是她亲手点燃,
民族共荣的篇章,她写下开篇!”
外国游客(唱,通过翻译器转为中文)
“跨越国界的和平使者,震撼我心!
不同肤色的人们,在此聆听。
她的故事,是人类共通的向往——
没有战争,只有携手同行!”
[纱幕中古代场景渐显,汉匈百姓与现代游客隔空相望,王昭君虚影缓步而下]
古代匈奴孩童(投影画面,稚嫩唱)
“娘娘教我写汉字,横竖撇捺记心间!”
现代孩童(现实呼应,清亮唱)
“我们读您的故事,课本里永远是春天!”
古代汉族流民(投影画面,感慨唱)
“在异乡生根,只因遇见您的温暖!”
现代边疆居民(现实呼应,深情唱)
“民族团结的花,还在您走过的路上开遍!”
王昭君(虚影独唱,空灵悠远)
“千年的风,吹不散誓言;
万里的路,走不尽团圆。
看今朝,高铁飞驰过阴山,
各民族,共绘新篇,一如我所愿!”
【合唱·调腔,恢宏大气】
画外音(古今人物混声合唱):
“青冢长留,见证沧海桑田;
琵琶一曲,拨动万代心弦。
从汉宫秋月,到盛世华年,
和平的信仰,永远薪火相传!
看呐——
丝路再启航,高铁通天边,
五十六朵花,共筑中国梦,岁岁年年!”
[幕落:现代游客向展柜中的琵琶鞠躬,古代与现代画面重叠成民族团结的长卷,舞台灯光渐暗,唯留王昭君虚影微笑颔首,隐入云雾。]
全剧终
作者:万宏,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天津市非遗协会理事,天津市新阶层联谊会理事,第九届全国青创会代表,荣程集团时代记忆、荣程小百花经理。代表作品:剧本《文成公主》《玉甲征尘》《弦上山河》《父亲的炉火》《青丝戍边关》等,曲艺剧本《津南津南 力挽狂澜》,散文集《青春雨滴》《旅途中遇见本我》,小小说《红夹袄》《残镜》《心中那尊塑像》等,民歌《守住绿水青山》《春天的中国》《乡村美》《忠诚》《盛世中国幸福来》《我的草原我的中华》《感恩妈妈吗》《一生有你有我》《中国茶香》《墨香中国》《好兄弟》《人在他乡》《猴魁茶歌》《荣程正气歌》《你从未离去》等。
来源:文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