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剧,申公豹那句"我早没兴趣讨好谁"的台词,像一记重锤敲在心上。仔细想想,我们总在意外界眼光,却忘了这世上从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做得再好,也堵不住悠悠众口;再努力解释,也拗不过他人的偏见。与其困在他人的评判里,不如大大方方做自己,毕竟你看到的我那一面,
最近刷剧,申公豹那句"我早没兴趣讨好谁"的台词,像一记重锤敲在心上。仔细想想,我们总在意外界眼光,却忘了这世上从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做得再好,也堵不住悠悠众口;再努力解释,也拗不过他人的偏见。与其困在他人的评判里,不如大大方方做自己,毕竟你看到的我那一面,就是你能认识的全部。
偏见这东西,就像附在人性上的老伤疤,从古至今都没彻底好过。北宋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入狱,政敌硬是把他的诗词曲解成谋反证据。换作旁人早被舆论压垮,可苏轼偏不。他被贬黄州后,扛起锄头开垦东坡,在田间地头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就像王阳明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他人看法,偏见自然伤不到分毫。
偏见的根源,说到底是眼界太窄、格局太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被教会当成异端审判,可科学的真理终究不会被偏见掩埋。这让人想起韩愈在《师说》里写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认知都受限于时代和环境。就像庄子说的"夏虫不可语冰",跟认知不在一个维度的人争论,不过是白费口舌。
守住本心,才能在偏见的浪潮里站稳脚跟。陶渊明辞去县令官职时,街坊邻居都笑他傻,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偏要种地。可他却在南山下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留下"采菊东篱下"的千古绝唱。范仲淹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打破偏见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商鞅变法时,满朝大臣都说祖宗之法不可改,他却顶着压力推行新政,让秦国从弱国变成霸主。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要是怕被人议论就不敢尝试新事物,永远也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生活里,谁没被贴过标签?有人嫌你内向不合群,有人说你理想不切实际。但别忘了李白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的评价决定不了你的人生。就像张九龄写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花开花落是本性使然,何必非要得到所有人赞赏?
与其在偏见里内耗,不如活得洒脱些。学学苏轼的旷达,陶渊明的自在,商鞅的果敢。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界眼光,那些曾经扎心的偏见,终将变成助力成长的垫脚石。往后的路,就带着这份底气大步向前,任他风言风语,我自活出精彩。
来源: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