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演员有什么资格看不起短剧演员?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5 07:19 2

摘要:2025年春节档,一部名为《好一个乖乖女》的微短剧以10亿播放量,成为现象级作品,男主角柯淳凭借“深情暗脉少主”人设一周疯狂涨粉,一举跃居短剧顶流。

2025年春节档,一部名为《好一个乖乖女》的微短剧以10亿播放量,成为现象级作品,男主角柯淳凭借“深情暗脉少主”人设一周疯狂涨粉,一举跃居短剧顶流。

这并非孤例,红果短剧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档共有4部短剧播放量超10亿,其中免费短剧占据主流。

2025年五一档,《娇莺》、《栀栀复栀栀》、《天道亲闺女》、《云渺2》、《荒年全村啃树皮》先后破十亿观看量;更有之前现象级年代家庭伦理、方言短剧《家里家外》的现象级爆款短剧。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短剧,正在以破竹之势走近更多人的生活。

然而,短剧演员的崛起并未消解行业偏见,长剧与短剧间的“鄙视链”依然存在。

本文将从短剧的破圈逻辑、演员的专业性及行业生态重构三个维度,探讨“正剧演员的傲慢是否合理”。

1.题材创新与叙事升级

传统短剧常被诟病为“土味爽文”,但《好一个乖乖女》以“女性自我救赎”为核心,打破“霸总拯救灰姑娘”的套路,女主鹿鸣野的“腹黑成长线”与男主段休冥的“反套路深情”引发观众共鸣,台词“救自己于水火”更被奉为“年度清醒宣言”。

此类作品证明,短剧已从单纯追求“爽感”转向传递精神价值,题材更是涵盖了悬疑、武侠、历史等多元领域,与正剧的严肃性界限逐渐模糊。

2.演员的专业化转型

短剧演员并非“草台班子”。

以孙樾为例,这位“短剧一哥”出身浙传表演系,曾参演《紧急公关》等正剧,转型短剧后成立影视公司,并凭借央视正剧《大河之水》中“体制内打工人”角色成功“回击”行业偏见。

头部短剧演员中,40%为科班出身,他们通过高强度拍摄(日均12-14小时)锤炼演技,甚至能在一日内切换多种情绪。

1.从流量密码到主流认可

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已突破“片酬+广告”模式。

柯淳的汉服联名款48小时售罄,姜十七带动美妆品牌转化率提升22%,孙樾的直播金句“如果观众只记得角色忘了演员,才是成功”登上热搜。

这些数据表明,短剧演员的粉丝黏性与商业号召力不亚于长剧明星。

2.长短剧界限的消融

短剧演员正通过综艺、时尚、电影等多维度破圈。

柯淳参与《无限超越班》,孙樾加盟毕志飞电影,徐艺真成立制片公司并监制短剧,何健麒虽因私生活争议暂退进军内娱步伐,但曾获于正长剧邀约。

主流平台如腾讯视频已将长剧预算的10%-20%转向横屏短剧开发,红果短剧更将横屏视为新增长点。

1.鄙视链的虚妄性

传统影视圈常以“短剧表演浮夸”“缺乏艺术深度”为由贬低短剧演员,但这一逻辑存在双重标准。

正剧中不乏“五官乱飞式演技”,而短剧演员如孙樾在《大河之水》中细腻的“体制内微表情”获导演盛赞“兼具烟火气与正气”。

短剧的“碎片化表演”实为适应快节奏叙事的职业素养,非科班演员余茵,通过不断摸索,在《娇莺》中塑造出更立体的角色,证明短剧同样需要演技深耕。

2.行业生态的倒逼与共赢

短剧市场日均上新200部左右,内容内卷倒逼制作升级。

免费短剧分账模式(如红果最高上浮30%保底)推动制作方“减产求精”,服化道、剧本质量向长剧看齐。

短剧演员的高片酬并非“泡沫”,而是市场对稀缺人才的定价。

若正剧演员仍固守偏见,或将错失与短剧生态融合的红利。

短剧的爆发是影视行业平民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当孙樾以短剧思维演正剧、柯淳以“电子男友”身份登顶时尚杂志时,长短剧的壁垒已名存实亡。

表演的本质是传递情感与价值观,而非载体长短。

正剧演员若仍以“艺术优越感”自居,无异于忽视观众用10亿播放量投出的“行业选票”。

短剧演员的逆袭,恰是行业生态健康进化的证明。

唯有打破偏见,方能共塑影视未来。

来源:前前浅浅千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