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唐山大地震》原著才知,长大后远离养父的王登并不是白眼狼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4 17:24 2

摘要:母亲虽然在地震后的抢救中面对生死决择选择救出自己更在意的儿子,但从此就彻底抹去七年的母女之情未免过于无情。

一直不喜欢《唐山大地震》 中的王登:

觉得她太过记仇

母亲虽然在地震后的抢救中面对生死决择选择救出自己更在意的儿子,但从此就彻底抹去七年的母女之情未免过于无情。

如果说在当时那种情境下,以七岁的心智尚理解不了母亲情急之下的选择从此对母亲封闭了心门还犹可原谅。

可做了母亲后的王登仍没有对当年母亲的做法选择放下和原谅就显得过于记仇和小心眼了。

因为在当时那种危急关头,你让一个做母亲的怎么选?

且无论怎么选不是在剜自己心头的肉?

如果有第三种选择:让母亲替换一双儿女去死,儿女都能活下来,相信母亲连犹豫一秒的时间都不会有就会直接选择第三种。

可命运并没给母亲这样的机会,它只给了母亲二选一的凌迟。

再如果,当时母亲选择了救女儿,让儿子在地震中丧生,活下来的王登就真的能活得心安理得?

当然这样说,会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接下来王登对养父母的表现却更令人齿寒。

太过冷血无情

一场大雨过后,被母亲放弃以为必死无疑的王登竟然从死人堆里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她被一名解放军战士发现,七岁的王登连遭地震和被母亲抛弃的双重伤害出现了震后应激反应,她对整个世界失声了。

以为她在地震中成了孤儿,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她。

无论这对解放军夫妇对她如何示好,王登都不笑不说话,这让那对好心的夫妇对她格外心疼。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养父母给她报名上小学。

养母因为收养她之后就没听她说过话,便以为她是哑巴,自作主张给她取了新的名字“王帆”。

本来叫方登的她这时开口了——"我叫王登",她随了养父的姓,但潜意识仍让她保留了原来的名。

养父母不止一次表示,只要她想起以前的什么就对他们讲,他们愿意帮王登找寻地震中失散的家人,王登一句“我不记得了”就堵上了自己本来能尽早回家的路。

养父母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看她学习成绩优异便着力培养她。

只是在她填报大学志愿时养父母之间产生了分歧,养母想让她报考本地的大学,把她留在身边,王登却想着报外地的大学离开养父母。

一直尊重她的养父又一次选择了支持她,养母似乎预见到了未来

“她不是我们亲生的,走了就不会回来了”,

养父则没那么悲观,觉得“人总是有感情的”。

可偏偏王登没有,她考上大学后便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般,两年没回过养父母的家,连养母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还是养父来学校探望她时她才获悉,即使她这样冷血无情,临终的养母仍然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留给了她,让作为她回唐山寻找家人的费用。

养母的死仍没换来王登对养父亲情的觉醒。

她在大学谈了个男朋友,两人之间有了越界的性行为,她怀孕了,男友建议她打掉,经历过被抛弃的王登觉得每一个来到这世界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珍视,她不肯。

于是擅作主张地退了学,不告而别独自去国外生下了孩子。

她和不负责任的男友不告而别在情理之中,可如此对“待她如亲父一般”的养父就说不过去了,毕竟她是养父唯一的孩子,且一走就是杳无音信的十年。

理由是怕给养父丢脸,也不想让养父担心,就不想这十年里,养父几乎为她天天担着心。

可无论是十年后乍一见她情绪激动地带了感情的质问,还是又重新接纳她,帮她带孩子的温情,都不能打动王登的铁石心肠。

不久后,她又远嫁到了加拿大,又抛下年迈的养父一个人生活。

总之,看过此影片的观众都为养父感到不值,这分明是养了只不懂感恩,没有感情的“白眼狼”呀!

直到不久前读了原著小说《余震》才知道,女主王登在长大后躲开养父远远的是有原因的,她也并不像影片中为我们呈现的那般冷血和无情。

没得到爱便不会爱

原著中的王登即使人到中年也没摆脱那场地震带给她的暗伤,她得了较严重的抑郁症,即使定期看心理医生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任何有效缓解。

心理医生对她的建议是找到做噩梦的源头才能得到根治。

为了追根溯源,王登终于鼓起勇气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国故乡,这段回家的路,她走了整整三十年。

至于见到母亲李元妮后两人情感爆发的种种,原著均没有描述,只写了在母亲李元妮身边有一双孩子,想来是弟弟方达的,也是一对龙凤双胞胎,年纪跟王登遭遇地震时差不多大。

他们的名字一个叫“纪登”,一个叫“念登”,王登就是在这一刻和母亲和解了,和过去和解了。

原著当然没有改编后的剧本更有画面感,更精彩,更打动人心。

光徐帆饰演的李元妮给女儿王登下跪的镜头便让人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更别提再加上一口唐山话做辅助 “你是打哪冒出来的,这么些年你咋就不给我个信呢?”

王登在这一瞬间读懂了母亲,观众也在这刻读懂了王登,从30年前她被母亲放弃的那刻起,她的心中便没有了爱,又怎么对人能爱得起来?

这么多年,她只有把心重重包裹起来,或者给它穿上坚不可摧的铠甲,或者直接冻成坚冰,她才能勉强活下来,即使是这样,她仍然无休止地被噩梦困扰,仍然常常头痛欲裂。

更扎心的是,她在养父那里得到的爱并不纯粹。

养父的二次伤害

和影片中的人物设定不同,原著中的养父母并不是人民解放军,她的养母是位中学英语教师,她的养父王德清则是一家厂里的财务处处长。

养母活着时对王登保护得很好,家里两个卧室,养母总是和王登睡在一屋,养父的厂子离家远,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回来便在另一屋睡。

王登长开后,便隐约觉得只要继父在家,自己遍身贴的都是眼睛,心有惶恐,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幸好养母的爱让她安心,可好景不长,养母便生了癌,发现即是晚期,不久就撒手人寰。

这年王登十三岁,在她寄希望于养父和她相依为命地生活下去时,养父侵犯了她。

以后的每个星期里只要是养父轮休的日子,王登都会躲到同学家去睡觉,她会留一张纸条给继父:

我去同学家睡觉,别找我。

既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且纸条被一柄水果刀扎在卧室门上。

王登希望藉此方式给养父造成如果硬来就鱼死网破的震慑。

继父其实坏得并不彻底,一来他对七岁上便收养的王登还有些感情;二来他还要脸,不希望这件事闹出来后搞得自己身败名裂,甚至还有坐牢的风险,于是对王登再没敢轻举妄动。

就念在养父这之后还愿意继续抚养自己,供自己上大学的份上,王登上大学离开家之后,虽然再没回去看过继父一眼,却总想着寄钱回去,试图用钱来买断亲情。

剧本改编时极大的美化了养父这一角色,从职业设定到演员选角再到事件填充,让养父这个人物每每出场都是那么的磊落而伟岸,这样一来王登的白眼狼形象也彻底被坐实了。

其实影片中也有一两处暗示,王登上了高中,晚上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穿着短裤的养父让王登靠在他怀里给她按摩头部。

养母斜眼看到后很不高兴,便私底下数落丈夫:“孩子都大了,你看你穿的这个样子,”“你少在这揣着明白装糊涂……”

看后还感觉养母对丈夫的怀疑很无厘头,不过是女人心胸狭窄的愚见,原来这养母的多心竟自有来路。

如果照原著拍,王登后来对养父的无情便显得合理多了。

也幸好影片没按原著拍,它将养父的道德底色调亮了许多,让我们看到的是温暖和治愈,感受到的是温情和美好。

虽然命运总不尽如人意,人生也总有裂缝,但总有光会穿破乌云,钻过缝隙透进来,也正因如此,这人间才值得。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1975秋天的回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