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勇气,在于坚持向前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4 10:08 1

摘要:​在上一节我们说到,陈冲当导演时尽可能拍摄自己想讲的故事,在其中倾注了无数的热情和心血,因此能够打动人心。那么,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在陈冲的生命当中,还有哪些重要的人和事,塑造了她的性格,指引了她的方向。

​《猫鱼》作者:陈冲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陈冲当导演时尽可能拍摄自己想讲的故事,在其中倾注了无数的热情和心血,因此能够打动人心。那么,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在陈冲的生命当中,还有哪些重要的人和事,塑造了她的性格,指引了她的方向。

流浪与归属并存的天性

陈冲深深地爱着她的两个女儿,每次她外出拍戏时,都很害怕自己死于空难,再也见不到她们。因此,她总是会给女儿们写信,表达自己的爱。

幸运的是,她乘坐的飞机从未坠落,女儿们也就没能看到那些信。

不过,即便每次出门在外都思念女儿,也常常因为缺席她们的成长而遭到埋怨,陈冲却依旧无法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2006年4月,陈冲进入剧组,在电影《意》中扮演女主角玫瑰。玫瑰的原型,是导演托尼·艾尔斯的母亲郭淑华。

郭淑华出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16岁时就被嫁给一个姓孙的老爷当妾。她先后生下两个女儿,却都夭折了。孙老爷再次纳妾,任由她自生自灭。

八年后,孙老爷最小的弟弟文宣爱上了淑华。文宣清秀文弱、温柔善良,淑华被他打动,和他私奔了。在贫困的生活中,绝望的文宣选择自杀,淑华本想随他而去,却发现自己怀孕了。

淑华生下了一个女儿,独自抚养。她从上海流落到澳门,后来又成为香港夜总会的歌女,生下了儿子托尼。1946年,淑华和一名停泊在香港的澳洲水手比尔结婚,带着两个孩子跟比尔去了墨尔本。

电影《意》着重讲的部分,就是淑华在墨尔本的生活。她在电影中名叫玫瑰,是个永远无法安定下来的女人。

比尔将玫瑰和两个孩子安置在他墨尔本郊外的家里,又出海远航去了。玫瑰无法忍受平淡枯燥的生活,只待了一周就带着孩子们离开。

后来,她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周旋于一个又一个情人之间,内心似乎总是空虚,无法得到满足。

最终,玫瑰走投无路,选择上吊自杀。

导演托尼写了不少跟母亲有关的作品,《意》是他多年酝酿之后创作出来的完结篇。在成长过程中,他跟随母亲颠沛流离,认为母亲疯狂而任性,对她充满怨恨,因此写剧本时下笔格外残酷。

陈冲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她在银幕上扮演过不少母亲的角色,玫瑰是她最疼惜和捍卫的一个。她觉得,自己和玫瑰有着相似的灵魂。

玫瑰背井离乡,渴望归宿,却又被她自由而浪漫的天性所折磨,不得不漂泊一生。而陈冲,虽然拥有深爱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却无法安于家庭,做称职的妻子和母亲。

生下大女儿后,陈冲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情绪崩溃之际曾哭着跟丈夫说:“我根本不想做妈妈,也不配做妈妈,如果能把她放回肚子里去就好了。”

对陈冲而言,流浪和归属是并存的需要。她渴望稳定的家庭,但家庭不能成为束缚她本性的枷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她外出拍戏,其实是一种自救。

她认为,玫瑰的不停流浪,或许也是一种自救的方式。

2007年,《意》在众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陈冲也获得了“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

导演托尼告诉陈冲,她懂得玫瑰,理解她的憧憬与悲伤,为她赋予了更鲜明的人格。因为陈冲的演绎,他原谅了母亲,重新感觉到了母亲的爱。

对母亲的爱

陈冲对玫瑰的理解和悲悯,除了源于她自身的天性,也离不开母亲张安中对她的影响。

张安中和寻常母亲有所不同,她不重视照顾孩子、为他们遮风挡雨,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她也不为孩子牺牲前途,而是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榜样。

张安中46岁时,把陈川和陈冲两兄妹留在上海,独自前往美国留学。留学期间,她将自己本就不多的津贴攒下一部分,作为孩子们的留学基金,鼓励他们勇敢地向外走。

多年后,陈冲经过母亲在纽约住过的公寓,仿佛依然能看到那个勤奋刻苦、热情洋溢的科学家。

张安中晚年时患上了健忘症,后又确诊为淋巴癌,身体饱受病痛折磨,无法自理,毫无尊严可言。

陈冲回到上海陪护时,不忍见原本强大的母亲在混乱与痛苦中挣扎,希望父亲能够放弃治疗,让她早日解脱。父亲却无法放手,坚持治疗到了最后。

陈冲想起来,大概在七八年前,母亲的健忘症已经很严重,导致她无法享受阅读了。当她对着一本书发呆时,陈冲走到了她身边,母亲说:“活着很没意思,没什么可开心的事。”

陈冲感到恐惧,她却继续轻描淡写地说:“我不会自杀,因为我不能这样对待你爸爸。”

陈冲觉得,母亲在极度痛苦的时候,都没有主动提出要结束生命,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深沉的爱。

母亲去世后,父亲打印了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放在钱包里。那时的母亲青春而美丽,是整个家庭中最光明的存在。

小时候家里第一次安装日光灯,房间里被照得亮堂堂的,母亲开心得不得了,在灯光下唱起了歌。

工作之后,母亲依然勤奋而刻苦,晚上时常熬夜学习。那时候,陈冲只要看到她坐在书桌前的身影,就充满安全感,觉得可以放心入睡。

母亲脾气很好,却也有生气的时候。“文革”时期全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生活,父母共用一张写字台,当母亲发现她备课时写好的一沓纸被弄乱了,就会对父亲发脾气。

想起这些,陈冲就感到母亲依然陪在身边。她望着卧室的门,恍惚觉得,母亲随时会从里面走出来,笑着和她说话。

怀旧的情绪

母亲离开后,能够与陈冲共享童年回忆的人,是她的哥哥陈川。

20世纪70年代末,陈冲父母远赴美国深造,家中只剩下姥姥、哥哥和她三个人。

哥哥陈川从小学习绘画,性格内向而专注,和活泼热情的陈冲截然不同。他画人像时,常常要陈冲当模特。当时兄妹俩被要求每人洗一天碗,陈冲就趁机提出条件,让哥哥陈川每天洗碗,他也只好答应。

陈冲决定去美国留学时,陈川想送她一件礼物。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画连环画,攒了一笔钱,给陈冲定做了一件貂皮大衣。

陈冲当时年轻,收到体积过大的礼物时,还抱怨又要重新整理行李。后来她才知道,那件大衣花了几千块钱,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

纽约的冬天比上海冷得多,陈冲留学的头几年经济窘迫,每个冬天都靠那件大衣度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件大衣仍然松软厚实,只有衬里脱了线,但缝过之后就恢复如初了。

1985年,陈川带着一大箱子画作到了美国。他拿着母亲存下的1500美元,以及卖掉自己画作赚来的一些钱,开始了在美国的生活。

次年,他在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办了第一个画展。从那以后,他在美国许多重要画廊办了个人画展,还成功参加了佳士得拍卖、纽约艺术博览会等展会。

由于兄妹俩都在美国生活,见面的机会很多。他们一起装修陈冲的房子,贴瓷砖、做家具,仿佛回到童年时光。陈冲和彼得结婚时,父母没能到场,是陈川陪着她走的红毯。

陈冲打算写这本书之前,和陈川回到了平江路的老家。

在那里,他们曾经四代同堂,孩子们出生、长大、读书、恋爱、外出闯荡,老人们逐渐白发苍苍、离开人世。

陈冲曾无数次离开那栋房子,她去拍戏、上大学、出国……那时候无论走了多远,最终都是要回家的。姥姥还在世时,总是要把她送到门口,目送她离去。

后来姥姥过世,老房子也日渐破败,父母搬了家,她再也回不去了。

陈冲是个怀旧的人,她不仅时常与陈川聊起小时候的事情,还特别喜欢收集来自那座老房子的物件。

姥姥过世后,陈冲将放在厨房角落里的明代茶几带去了美国,她还向父亲讨要了放花盆的古董日式围棋桌。

回到平江路老房子时,陈冲看见房屋和弄堂都已经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只有个化粪池盖是当年的东西,就想着哪天去把它换走。结果下次再去时,那个盖子已经被换成了塑料的了。

陈冲迷恋那些老旧的物件,是因为看到它们时就心生亲切,仿佛身处故乡。

永远坚持向前

在《猫鱼》这本书中,陈冲追溯了几代人的往事,即使经历了不少苦难,她却没有控诉,而是以温柔的文字,将我们带回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感受那些潮湿的心情。

在讲述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时,她总是从细节出发,讲述那些具有人情味的片段,仿佛邀请我们共同经历那段人生。

她的坦率和勇敢无畏,她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她的脆弱和悲伤,她从挫折中汲取力量的坚韧,构成了她独特的生命力。

她让我们看见,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不会白白浪费。我们不用担心前路未卜,也不要被一时的失败困在原地。

坚持往前走,我们终将跨越命运的阻碍,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图景。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