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短剧赛道的文学性回归与地域美学的荧幕呈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3 16:35 3

摘要:短剧《家里家外》(川网微剧审字2025第005号),是2025年3月上线的一部四川方言年代温情短剧,讲述的是80年代川渝地区重组家庭的故事,上线后以极高播放量成为了今年“爆款”短剧。这部作品迅速在市场上掀起了“去悬浮化”的革命,打破了短剧市场“霸总复仇”“狗血

短剧《家里家外》(川网微剧审字2025第005号),是2025年3月上线的一部四川方言年代温情短剧,讲述的是80年代川渝地区重组家庭的故事,上线后以极高播放量成为了今年“爆款”短剧。这部作品迅速在市场上掀起了“去悬浮化”的革命,打破了短剧市场“霸总复仇”“狗血冲突”的行业窠臼,以方言叙事、年代质感、情感深度三重突破,完成了短剧从“电子榨菜”到“文化正餐”的升级尝试,其成功的背后,是地域文化的深度解码、文学基因的回归。以及对生活本真的敬畏。

一、方言叙事—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基因的转化

《家里家外》上线后的快速破圈,其成功的密码首先在于对四川方言的创造性应用,剧中“歪婆娘”“耙耳朵”等俚语,并非是一些猎奇的语言点缀,而是角色性格和地域精神的载体。印象深刻的是蔡晓艳这一角色,川渝女性果敢泼辣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方言的加持幽默的化解了家庭矛盾的生硬感。这种语言上的选择来源于主创团队的文化自觉——全川籍演员阵容,本地嬢嬢的鼎力加盟,甚至群演的台词即兴创作,让生活气息从屏幕中自然流出,导演将方言视为“写给家乡的情书”,而观众则在“巴适得板”的韵味里触摸到川渝文化的筋骨。

方言的文学性更体现在与剧情的深度绑定中,当陈海清以“摆龙门阵的”方式调解家庭矛盾,蔡晓艳这个大家嘴里的“歪婆娘”,经营着一个家庭的烟火气,通过两个主人公的故事巴蜀之地人情世故便有了当代注解。蛋烘糕的细节置景与方言俚语的交织,升华为一代人对于家乡的记忆刻印。这种方言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让地域文化超越了猎奇展示,成为了情感流动的密码。

O

T

O

H

P

{ 家里家外 }

二、年代质感—生活考古的影像回顾

该剧对80年代川渝地区的日常生活复刻,是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堪称一场“生活考古学”的实践。从工厂家属区斑驳的红墙到黑白电视机,从编织款的菜篮子到刘嬢嬢家的小卖部,搪瓷缸里蒸腾的茶香,海鸥牌的手表,细节所到之处,都在进行时空对话。全剧中对于道具的执着贯穿于始终,这种“沾着泥土味”的真实感,让观众通过屏幕穿越到80年代,触摸到那个时代里掌纹的褶皱。

怀旧物件的符号化运用更显得匠心独具,蔡晓艳给孩子修补的绿色毛衣,既是重组家庭的情感纽带,也是新旧时代价值观碰撞的隐喻;老式电视机从家庭矛盾焦点变成了致富的工具,感叹着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命运的觉醒。这些“情感道具”将历史叙事溶解于生活纹理,让国家情怀在火锅沸腾的烟火气中悄然体现。

{ 家里家外 }

三、家庭叙事—非血缘亲情的现在性演示

在重组家庭的主题框架下,短剧《家里家外》摒弃了传统的苦情、矛盾、煽情的套路,转而用平静的叙事风格,日复一日的真心去解构亲情的本质。蔡晓艳“歪婆娘”的继母形象,与大众刻板印象中的“后妈”完全不同。她掀桌怒怼不公,摔杯破除误解,以泼辣的形象守护家庭尊重,又以织毛衣的细腻完成爱的延续。这种不内耗的女性形象,呼应了当代观众对平等婚姻的期待。男主人公陈海清作为“霸道耙耳朵”,以高情商的家庭协作,颠覆了男性的权威,让川渝地区文化中的性别平等观跃然屏上。

剧集对家庭关系的刻画,充满人类学式的观察视角。从蔡晓艳的“继女”对于破旧毛衣的珍视,到陈海清的“继子”改姓,情感上的琐碎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长,对于亲情非血缘本质的探讨,让家庭剧摆脱了伦理说教的沉重,回归到柴米油盐中的温情。

{ 家里家外}

四、短剧美学的范式革命与行业思考

短剧 《家里家外》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的突破,更在于对短剧行业标准的重塑。剧组在充分打磨剧本与场景的基础上,以横屏电影级的标准完成拍摄,秉持着以“长剧思维做短剧”的创作理念,将短剧从“霸道总裁”“三分钟一个反转”的快消模式中转变,转向更具深度的情感容器建构。

《家里家外》的成功也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当方言成为短剧差异化的标签,当年代细节转化为集体技艺的刻痕,当家庭叙事承载现在价值观的碰撞,短剧不再是流量游戏,而成为地域文化传播与人文关怀传递的载体。短剧的潜力远远不止于“短”,而在于能够在方寸的竖屏间,让观众遇到更为辽阔的人世间。

《家里家外》最终打动观众的,并非精致的怀旧符号或者戏剧化的情感爆发,而是那份对于生活质感的诚实呈现。当镜头扫过石阶上的青苔、蜂窝煤堆砌的墙角,嬢嬢手中的毛衣,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80年代的川渝地区的烟火气,更有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人对于创作的初心与坚守——扎根真实的土地,脚踏实地的做事,深厚的情感,拥有抵御时间冲刷的能量。

《家里家外》像一扇窗户,让竖屏的故事窥见文学性回归的可能,在俚语的人间烟火里,在传统文学的审美基因中,在百姓生活的褶皱深处,藏着短剧从“零食”蜕变为“正餐”的文化密码。

来源: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