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现的《人生若如初见》,和宋威龙的《韶华若锦》,按道理两部剧是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毕竟一部是历史正剧,另一部是单纯的古偶,但是在同一个档期榜单上,很难不让人对比。
5月档期电视剧场还有两部值得关注:李现的《人生若如初见》,和宋威龙的《韶华若锦》,按道理两部剧是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毕竟一部是历史正剧,另一部是单纯的古偶,但是在同一个档期榜单上,很难不让人对比。
根据数据显示,《韶华若锦》上线5天猫眼有效播放量就突破9800万,单日有效都在2400万以上;而《人生若如初见》播出11天才累计1.3亿,单日最高只有1800万。这一反差背后,既体现了演员的扛剧能力,也折射出当下影视市场的内容偏好。
甜宠剧的“爆发力”与严肃剧的“长尾效应”
从目前的播放情况来看,《韶华若锦》以18-34岁年轻观众为主力(占比65%),凭借高甜互动、轻喜剧节奏和养眼CP吸引大量女性用户,依托芒果TV的年轻用户基础,通过“先婚后爱+探案”设定吸引女性观众,首播当晚即登顶实时热度榜首(卫视),观众黏性高,追更意愿强烈。
而《人生若如初见》主打历史正剧定位,则偏向历史剧传统受众,尽管李现演技封神,但其探讨的“实业救国”“历史虚无主义”等严肃议题需观众深度思考,导致碎片化传播时代下共鸣不足。
宋威龙的前一部作品《相思令》播放并不理想,其粉丝对《韶华若锦》的看重程度可想而知,甚至于宋威龙本人下场将以前合作过的演员都摇来宣传,这倒是和李现宣传手法一致(《人生若如初见》合作过的演员也来宣传),奈何两部剧即便宣传拉满,在档期内播放数据也没有多好。
《韶华若锦》走了很多古偶剧的套路,先婚后爱,这一类型的受众还是蛮多的,剧中宋威龙“冷面战神”形象与包上恩“灵动贵女”的组合被赞“古偶颜值天花板”,副线CP的欢喜冤家设定、工业糖精桥段(如“密室共破账本谜”“信鸽传情”)满足观众“无脑嗑糖”需求。但和很多古偶剧一样,很多观众认为剧情套路化、逻辑漏洞与演技短板,例如男女主相遇桥段老套、权谋线烧脑但缺乏深度。即便如此,其“下饭剧”定位仍契合短视频时代观众对“低思考、高愉悦”内容的需求。
在对比之下,《人生若如初见》就体现出了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了。该剧以晚清变局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晚清动荡时期,几位中国青年赴日留学,他们在革命浪潮中经历成长与牺牲,见证了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复兴故事。
作为历史严肃剧,就需要演员和制作全方面努力了,这部剧的主要评价集中于制作匠心与演员突破,剧中电影级画面质感(如复原蹙金绣工艺)、李现饰演的梁乡从清宗室贵族到革命觉醒者的蜕变,被赞“撕开晚清疮痍的史诗感”、魏大勋“草根枭雄”的形象颠覆获认可。特别是剧中复刻历史细节(如旗人礼仪、黄龙旗设计)都获得不少历史学者认可,加上剧中“血墨晕染”隐喻暴力、“投筊定生死”仪式刻画乱世荒诞等细节,算得上业内称为“历史剧美学新高度”。
历史剧最怕的就是改编,《人生若如初见》也如此,剧中最大的争议就是围绕历史虚实的平衡:梁乡原型被指影射镇压辛亥革命的良弼,角色从保皇派转向革命者的设定引发“洗白历史罪人”质疑,部分观众认为“革命叙事被权谋戏稀释”;另外,节奏拖沓、群像塑造失衡(如女性觉醒线仓促)也是一个缺点,在如今的快时代之下,节奏前慢后快很容易削弱了大众观感。
《韶华若锦》和《人生若如初见》的播放情况反映了市场的选择
《韶华若锦》印证了古偶赛道的“基本盘”优势:高颜值CP、甜宠元素、轻量权谋构成“安全公式”,即便制作粗糙仍能靠“养眼+解压”收割流量,在古偶剧普遍陷入“替身文学”“甜虐拉扯”的背景下,该剧以“契约婚姻+探案”试图打破套路,虽然成效但并不大。反观《人生若如初见》,其严肃议题与深度叙事虽具艺术价值,却在娱乐至死的市场环境中显得“曲高和寡”,近年《觉醒年代》《长风渡》等历史剧已培养观众对严肃叙事的审美疲劳,历史剧可想而知需在“历史正剧”与“戏剧化改编”间寻找更优解。
李现拒绝流量古偶、坚持严肃题材的“逆流”选择,虽被赞“演员的自我修养”,却暴露了市场对深度内容的容错率低下。而《韶华若锦》以“内容+口碑”突围,虽被诟病“工业糖精”,却以数据证明“甜宠刚需”的不可撼动。
观众调侃:“下班后只想看王爷谈恋爱,周末再思考家国命运。”当行业在流量与品质间挣扎时,这两部剧的共存恰恰揭示了健康生态的必要性——既有“下饭剧”满足大众消遣,也需“严肃剧”承载文化厚度。而如何平衡两者的资源倾斜,将是未来国产剧破局的关键。
来源: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