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一套播出的《护宝寻踪》可太火了!这部剧刚开播就丢出一个“重磅炸弹”,让人看得目不转睛。白宇帆演的考古天才方堃,在追查跨国文物走私案时,发现最大的威胁竟然不是盗墓集团头目,而是自己性格里的那些毛病!这个设定真的太新奇了,直接给文物犯罪题材剧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央视一套播出的《护宝寻踪》可太火了!这部剧刚开播就丢出一个“重磅炸弹”,让人看得目不转睛。白宇帆演的考古天才方堃,在追查跨国文物走私案时,发现最大的威胁竟然不是盗墓集团头目,而是自己性格里的那些毛病!这个设定真的太新奇了,直接给文物犯罪题材剧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当大家还在猜盗墓集团头目穆见晖(辛柏青饰)会使出什么坏招时,剧里用四集的内容揭开了一个更惊人的真相:考古新星方堃的冲动性格,竟然比盗墓贼还早威胁到文物安全!
第一集里,在海外追索黑陶俑的行动中,这位秦川大学的研究生方堃,没经过批准就擅自触摸文物,还只凭文物上的烧灼痕迹就断定盗洞位置。这看似聪明的举动,实际上却把关键证据置于被污染的风险中。
面对尹村大墓的勘探数据,他在专家组面前信誓旦旦地说“百分之百是帝王墓”,可又拿不出实际证据。这种没有根据的判断,直接打乱了警方的侦查方向。现在再看考古泰斗昝茂昌(尤勇智饰)对他的严厉批评,就像是老前辈在悬崖边拉住了这个莽撞的年轻人。
剧里用真实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有多危险。当方堃私自破坏陶俑取样检测时,弹幕里全是“这可违法啊”的惊叹。在现实中,这种违规操作足以毁掉一个人的考古生涯,可在剧里,却成了方堃成长必须经历的痛苦。
就连追查盗墓集团的关键证人燕小五失踪案,也因为方堃的冒进,让警方错过了抓住罪犯的好机会。
陕西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在幕后访谈里透露,剧里90%的考古细节都有真实原型。比如方堃用的“亚字形”墓葬判定法,就是汉代帝王陵的典型特征;而黑陶俑的碳十四检测误差,就取材于2018年兵马俑断代争议事件。这么专业的细节,也让盗墓集团头目穆见晖的犯罪手段跟着升级,从以前用洛阳铲,到现在用三维建模定位盗洞,传统和科技的碰撞,让这场正邪较量更有看头。
表面严厉的导师昝茂昌,其实是用“冷水”浇灭学生浮躁气的保护者;文物缉查队长齐大仓(富大龙饰)和村主任齐有粮的“双齐组合”,把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力量展现得特别生动。而方堃和雒青(王鹤润饰)从学术上有分歧,到后来一起并肩作战的感情线,也完全没有落入俗套的爱情戏码。
当剧情闪回到昝茂昌牺牲的那个雨夜,那个曾经把方堃骂得狗血淋头的严师,用自己的生命给弟子上了最后一课。这时候观众才突然明白,开头那些看似刻板的训斥,其实是老考古人用三十年经验织成的保护网。这种一代传一代的厚重感,让文物犯罪题材不再只是简单的正邪对抗。
陕西方言在剧里的大量运用,也给这部剧增添了不少真实感。从尤勇智那句“额们村”,到富大龙说的“瓷马二愣”,地道的秦腔让西北观众觉得特别亲切,也让盗墓集团的地域特征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就连文物贩子的黑话“摸金”“倒斗”,都经过省文物局专家校准,既保留了行业特色,又避免了不好的导向。
目前播出的四集里,最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就是穆见晖“文物捐献者”的身份。这个表面上热心慈善的收藏家,暗地里却操控着跨国走私网络。当他在拍卖会现场假装配合追索文物时,谁能想到他早就盯上了尹村大墓。这种把伪善和贪婪结合在一起的反派塑造,让《护宝寻踪》在涉案剧里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随着第一波口碑的传播,观众开始一帧一帧地分析方堃的成长过程:从他在西藏援建时的沉淀,到和雒青重逢后的改变,每个眼神的变化里都藏着人物的成长。当最新的勘探报告证实尹村大墓真的是汉代帝陵时,那个曾经口出狂言的毛头小子,终于学会了用数据说话。这种让人物和文物一起“出土”的叙事手法,在国产剧里真的很少见,特别高级。
文物局特约顾问在采访中说,剧里“亚字形”大墓的发掘过程,原型就是2022年陕西的重大考古发现。制作组不仅按照1:1的比例复刻了探方现场,就连文物提取用的纳米涂层技术都经得起专业推敲。这么考究的制作,让《护宝寻踪》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还能起到科普的作用,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
来源:曾涛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