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天之内有三部重磅级剧集定档,其中两部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积压多年、险些难见天日的“问题剧集”。
这周被很多人称之为,上面的大赦天下。
一天之内有三部重磅级剧集定档,其中两部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积压多年、险些难见天日的“问题剧集”。
其中打头阵的,就是《人生若如初见》。
它的班底相当有保证,《白夜追凶》《问苍茫》的导演王伟操刀,《亮剑》《汉武大帝》的编剧江奇涛的执笔,再加上,还有李现、魏大勋、春夏、朱亚文、周游、吴越、刘敏涛、白客等人组成的阵容。
从2020年开机,拍摄五个月,2022年第一次定档,结果在播出当日,因为“技术问题”紧急撤档,只留下爱奇艺意外释放的六集内容,直到三年之后才重见天日。
然而仅仅是那六集,就有一个片段始终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居高不下。
足以证明它的质量,确实值得一看。
01
问题,谁的问题
《人生若如初见》当初被下架,虽然公开给是“技术原因”,但许多观众应该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它由于“立场原因”被举报了。
故事的背景是庚子之变,我们处在被列强欺压的屈辱岁月,乱世之中秉持各种思想和主张的人士在神州大地上进行着自己的努力,试图唤醒更多的百姓,挽救民族危亡于旦夕。
也正是因为“乱”,很难说清楚不同主张的人到底谁对谁错。
有的革命党人成为汉奸,有人从这个主张换到了那个主张,有曾经的志士和之后的先驱们站在了对立面。
所以这类历史作品向来就容易踩雷,从讲述戊戌变法的《清宫秘史》,到讲述从甲午战争到推翻帝制的《走向共和》,再到《人生若如初见》。
当你想客观讲一段历史状况,总会有人要反复拷打立场。
《人生若如初见》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主角的名字。
李现的角色良乡是落魄的宗室子弟,被认为原型是来源于清末的“保皇党”爱新觉罗·良弼。
而春夏的角色秋红,被认为是折射了秋瑾。
在重新播出的版本中,良乡变成梁乡,秋红变成谢菽红,也基本可以证明当初剧集面临的“技术问题”就是“原型问题”。
良乡做主角被认为是洗白保皇党,而秋红被拐骗去日本则被认为是污蔑了秋瑾。
但其实你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角色和所谓的原型,两者之间的相似率并不高。秋红和秋瑾的相似率,恐怕只有这一个秋字。
特别是如今变成梁乡的这个角色,与其说他是来源保皇党,倒不如说,他是整个清末政府的缩影。
当年播出的六集中,有一个片段流传得相当广。
梁乡的母亲是多尔衮的后裔,正儿八经的大清皇室后裔,如今住在乡下旗营的小破房里,在镜子前梳着整整齐齐的两把头,插着点翠的头面,从木头匣子里取出一件精美华丽的绣花氅衣。
贫寒的旗人妇人如此穿戴是应了汉人知府家的邀请,知府夫人宴请身为旗人的盐运使夫人,找梁母陪侍,提点旗人礼节。
梁母在知府夫人面前不卑不亢,几次下跪展示旗人的特殊礼节。
然而贵客驾临之后,众星拱月下却不见梁母上前——身为旗主的梁母是在等待贵客来给自己行礼,于是一场宴会,原本的贵客变成侍奉在侧的卑女,落魄的陪客却变成宴会的主角。
编剧江奇涛利用短短三场戏,就将一个时代倾覆的混乱与荒唐,写得淋漓尽致,将混乱时代下的人们的心态完全描绘出来。
梁母的氅衣上绣的是大清江山数百年的基业与盛世,存储氅衣的木头匣子则是如今的腐朽与不堪。
明明已经在穷途末路的大清与爱新觉罗宗室,却依旧坚持着血统与身份的尊卑和陈旧的繁文缛节。
而梁乡的境遇,更是如此。
02
荒唐,谁更荒唐
梁乡原本只是旗营中的普通少年,却赶上庆亲王家不愿将亲生子送往日本军营受苦,从族谱中,找到了远方的梁乡顶替名额。
明明是一件苦差,梁母却激动地大呼“冷锅冒热气”。
于是在准备前往日本的路上,曾经穿着破衣烂衫的梁乡一下被许多人记起。变成炙手可热的贵族少爷,一种趋炎附势的社会形态又冒了出来。
《人生若如初见》本质是群像剧集,梁乡代表的是落魄的旧国宗室中向往黎明新生的青年;
前往日本的同学中的杨凯之代表的是革命党人,李人骏代表的是袁世凯一派的新兵;
梁乡在日本遇见革命党人吴天白和跟着吴天白逃到日本的菽红,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相同时代下的不同心态。
有些人是坚定的,有些人是犹豫的,有些人是心存信念但行为莽撞的,有些人是懵懵懂懂但比较稳定的,有些人则永远是鸵鸟把头埋在泥坑里,不肯抬眼直视世界的风云剧变。
梁乡他们是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来到日本的,却发现自己根本学不到日本军队核心的技术与兵法。
日本教官也毫不掩饰地说,哪里有人会把自己真正制胜的法宝教给敌人的。
梁乡他们想对教官提出“正当要求”,却发现自己身在异乡根本没有所谓的“正当要求”。
当你不够强大,你没有任何提出要求的资格。
而更为讽刺的是,声称自己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拿出来的收藏品却是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围京之后从紫禁城里抢劫来的宝物。
在多重羞辱之下,曾经坚定不肯剃掉辫子的梁乡也在愤怒与冲动之下剔掉了辫子。
鲁迅先生对于在日本的中国同学有过描写,那些似女孩披下来的辫子,或者是盘在头顶的一坨辫子,在《人生若如初见》中都有还原和呈现。
这些辫子,也成为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内心的写照。
有些人果断剔掉辫子,与所谓的“大清”彻底切割,要救的是中国,而非大清。
有些人留着自己的辫子,也留着内心的“故国情怀”。
有些人虽然剔掉辫子,但内心的辫子还依旧藕断丝连。
03
举报,谁在举报
在《人生若如初见》中,我们能够欣赏到很多用心的地方。
比如故事的一开篇,就是昏聩糊涂的大清地方政府在搞屠杀,没有鞋穿的平民光脚踩在泥泞之中,而决定生死需要依靠投掷占卜。
灰暗的画面投出腐烂发霉的潮气,无疑这是大清的气息。
而故事中的角色们,生活在乱世之下,站在不同的立场,共同组成黎明前的黑暗世界。
其中,有些成为历史铭记的烈士,有些成为耻辱柱上的贼,有些成为不被记住的无名英雄。
《人生若如初见》其实向观众呈现了,我们无法区分革命党还是保皇党,无法按照谁支持改革、谁支持保守,就去拥护某一个体。
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原本就在反复纠结与犹豫,每个人都在洪流中,探索自己与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像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也反复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无数人反复加入不同党派,反复供职于不同的政府。
甚至被无数人痛骂的慈禧太后,她也从屠杀戊戌变法的罪魁到建立清末新政的改革者。
《人生若如初见》让我想起多年前一部将视角对准清末政治人物的剧集,《苍穹之昴》。
这部原著是由日本人写就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慈禧有着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但也会为了利益对曾经喜欢的人痛下杀手;
梁文秀希冀救亡清室,之后转去日本成为革命人士;
大太监春儿曾经信任慈禧,最后也选择离开皇宫;
支持光绪帝变法的珍妃,也参与卖官鬻爵;
身为公主的张夫人,也因为无法忍受慈禧的残忍而选择站在清室的另一边。
举报《人生若如初见》的人,或许从来没有考虑过,历史从来都是需要辩证思考的,真实存在过的人,和真实存在过的世界,都有他的两面性。
即使描绘的是原型,也有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有伟大的一面,有灰色地带的一面。
更何况《人生若如初见》中的角色只是参照许多真实人物的生命经历,但却绝非历史人物。
又可以说,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是一批有相同经历的人的代表,而剧集中的人物是没有代表性,但却相同鲜活过的另外的可能性。
这些角色有他们觉醒不够的一面,也有莽撞不堪的一面。
但尝试、失败、走上歧途,是我们改革救亡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个人的立体性,而应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他们在乱世中聚首又重逢,曾经的战友、爱人变成陌路或仇敌,这是时代的悲歌,也是《人生若如初见》最大的看点。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