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是权谋复仇题材的剧,《琅琊榜》就像那种精心装裱起来的传世老字画,《藏海传》呢则更像网红搞的爆款联名款 —— 前者是拿足了诚意慢慢熬出了岁月里的沉香味道,后者却是用流量去换那种快餐式的价值。
同样是权谋复仇题材的剧,《琅琊榜》就像那种精心装裱起来的传世老字画,《藏海传》呢则更像网红搞的爆款联名款 —— 前者是拿足了诚意慢慢熬出了岁月里的沉香味道,后者却是用流量去换那种快餐式的价值。
十年前《琅琊榜》突然火起来的时候,观众能从梅长苏咳血的白手帕里,真真切切感受到家国大义这回事儿;十年后《藏海传》热播的时候,肖战束发的玉冠底下藏着的,是用算法算出来的爆款公式。
这两部打着 “大男主权谋” 旗号的剧,在 2023 年夏天来了场跨越时间的对话,却意外照见了国产剧创作这十年里的毛病。
当年《琅琊榜》的剧组,那简直就是 “强迫症天团”。为了还原古代攻城的场景,道具组花了整整三个月,手工一点点做出了微型的金陵城沙盘,每个烽火台都能拆下来再组装上;胡歌穿的那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素色披风,其实是苏绣大师用双面异色绣工艺做出来的独一份儿的宝贝。
这种近乎偏执的考据劲头儿,让剧里 “点茶焚香” 的雅集场景,被好多博物馆借去展览教学呢。
《藏海传》在服化道上确实没少砸钱。剧组从台北故宫借来了《明人出警入跸图》的高清扫描件,剧里官员补子的花纹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
可这种精致就跟 AI 画的画似的精准 —— 所有元素都没错,就是拼不出灵魂来。当肖战穿着完美还原的飞鱼服在影视城走的时候,观众看着就跟在看《明朝服饰图鉴》的动态版似的。
梅长苏玩的权谋,就跟下一盘百年棋局似的。他扶持靖王看着像是步险棋,其实是看透了梁帝多疑的性子下的绝杀 —— 故意让太子和誉王互相争斗,实际上是为了消耗庆国公的军权。这种一环扣一环的算计,全是编剧海晏在政法系统里泡了二十年攒下的观察和积累。
《藏海传》里的权谋就像手游闯关似的。藏海进平津侯府那一段,简直就跟游戏里 NPC 发布任务一样:找线索加上解谜题,就算是获得信任了。
这种模块化的叙事确实符合短视频时代追求爽感的需求,可当男主就靠 “皇陵秘辛” 就能让反派相信他的时候,权谋的厚度一下子就塌了,变成玛丽苏剧情了。
胡歌演梅长苏的时候,专门去研究了肺结核病人的呼吸频率。剧里他每次咳嗽都带着胸腔里的共鸣声,握笔的时候指尖都发白了,可笔还稳得跟磐石似的。这些细节堆出来的,是文人的硬骨头,是 “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的苍凉史诗感。
肖战演的藏海,更像是大数据挑出来的完美男主。他束发的角度经过 360 度的测试,皱眉的深浅符合 “破碎感” 的标准,就连复仇时眼角泛红的颜色,都经过色彩心理学的验证。这种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表演,就像 AI 按照观众喜欢的样子生成的虚拟偶像。
当《藏海传》用 4K 画质把飞鱼服的金线刺绣展示得清清楚楚的时候,《琅琊榜》里那件褪了色的麻布披风,还在观众的记忆里闪着光呢;当藏海在绿幕前拍完数字特效打戏的时候,梅长苏雪夜穿着薄甲单骑救霓凰的场景,已经成了古装剧的美学标杆。
这一对比,撕开了国产剧的残酷现实:技术越来越先进,可诚意却越来越少;投资越来越大,可匠心却越来越没了。
值得好好想想的是:当我们在吐槽《藏海传》的逻辑漏洞时,到底是在批评这部具体的剧,还是在反对整个影视行业的投机做法?要是下次再出《山海传》《瀛海传》,你是愿意为技术流的爆款花钱,还是等着下一个愿意花五年时间磨一部剧的 “傻气剧组” 呢?
来源:依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