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顶流求转型,TA们如何突破天花板?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23 02:45 2

摘要:在《2025微短剧品质盛典》的舞台上,孙樾、王格格等短剧演员与李若彤、倪虹洁等长剧演员共同领取荣誉。这不仅是对短剧行业崛起的见证,更映射出演员群体间跨界交融的新趋势。

文 | 小赛

据行业内预测,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600亿。行业狂飙之下,身处其中的演员们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的处境。

在《2025微短剧品质盛典》的舞台上,孙樾、王格格等短剧演员与李若彤、倪虹洁等长剧演员共同领取荣誉。这不仅是对短剧行业崛起的见证,更映射出演员群体间跨界交融的新趋势。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热搜不断。

柯淳在《无限超越班3》中自曝日薪高达2万的消息,瞬间引发网友热议。大家在惊叹短剧演员收入的同时,也不禁对这一行业的薪酬体系产生好奇。而李沐宸在同档节目中直言“在长剧市场里,我不过是个替代品”,更是道出了短剧演员在转型路上的重重挑战与深刻思考,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演员们所面临的复杂现实。

短剧演员的三重困境

流量、标签与行业壁垒

短剧行业以其独特的造星能力,让不少演员迅速走红。

柯淳主演的短剧《好一个乖乖女》播放量突破20亿大关,7天狂揽150万粉丝,使其迅速跃升为“短剧一哥”。王格格2024年参演近百部短剧,主演的《情靡》、《簪花女王》等短剧全网累计播放量超50亿,被行内封以“短剧一姐”的名号。

然而,在这火爆的数据背后,是短剧行业“二八法则”的残酷现实。

在短剧行业,头部演员如同金字塔尖的明珠,享受着高收入和高关注度。他们凭借自身的演技、颜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成为广告商和制片方追逐的对象。但中腰部演员的收入却骤降,他们虽然也有一定的作品产出,但难以获得像头部演员那样的资源倾斜,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尾部演员更是举步维艰,他们可能只是在一些小成本短剧中担任配角,收入微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

爆款率的下滑,更是让演员们的收入与作品成败紧密相连。

一部短剧如果成为爆款,演员的身价和收入会水涨船高;但如果作品失利,流量反噬如影随形。演员们可能会面临粉丝流失、商业合作减少等困境,收入也会大幅下降。例如,某短剧演员之前凭借一部爆款短剧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和知名度,但在后续作品中表现不佳,很快就从大众视野中消失,收入也一落千丈。

标签化,是短剧演员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代高政因《千金丫环》等剧被冠以“西装暴徒”的称号,这个标签让他在短剧领域迅速走红,被观众记住。然而,当他试图转型长剧时,却遭遇了瓶颈。在长剧试镜中,导演们往往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西装暴徒”这个标签上,认为他只能演绎这类角色,从而限制了他的戏路。代高政在演员竞演类综艺中直言渴望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展现自己更多的演技可能性,但标签却像一道无形的墙,挡在了他的面前。

行业壁垒,是短剧演员向长剧进军的拦路虎。

短剧与长剧在表演逻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短剧由于时长较短,剧情节奏快,演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表演方式更加直接、夸张。而长剧则更注重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表演更加细腻、含蓄。

这种表演逻辑上的差异,使得短剧演员在试镜长剧时屡屡碰壁。

1905电影网在采访某经纪公司经纪人时,对方透露选角导演往往对竖屏短剧演员持保留态度,认为其表演方式并不适合长剧。在长剧的选角过程中,导演们更倾向于选择有长剧表演经验、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演员。短剧演员由于缺乏这样的经验和训练,很难得到导演的认可。

破局之路

转型、跨界与内容深耕

面对困境,短剧演员们纷纷探索破局之道。

王格格的转型堪称典范,她以“拼命三娘”的姿态,在保持高产的同时,不断打磨演技。在凭借多部爆款短剧成为短剧一姐后,王格格没有选择躺在舒适圈之中,而是积极尝试转型,她成立了个人工作室“铁木屋”,并尝试监制和剧本创作,希望藉此拓宽自身的事业可能性。

马秋元的成功则证明了内容深耕的重要性,她主演的《桃花马上请长缨》荣获微短剧百强榜TOP1,这部剧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和演员们出色的表演,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凭借这部剧的成功,马秋元顺利进军长剧市场。今年二月官宣的古装长剧《月明千里》当中,马秋元将与包上恩、王弘毅等搭档出演,同时她也有意减少自己在短剧领域的街拍量,希望通过长剧完成自己的转型。

长剧演员的“向下兼容”

2024年,电视剧开机数量同比下降47%,头部项目演员选择固化,腰部演员生存空间压缩,许多长剧演员将视角转向短剧。徐梦洁与长剧演员李川搭档拍摄短剧《大过年的,别过了》,刘美含主演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成为爆款。这种“降维打击”既是无奈之举,亦是机遇——短剧为长剧演员提供曝光度,甚至成为转型跳板。

长剧演员入局短剧,既为行业注入活力,亦面临挑战。

李若彤主演短剧《午后玫瑰》收视率力压热播剧,何赛飞在《龙凤又呈祥》中以丰富表演经验为短剧添彩。然而,长剧演员转型短剧亦需适应快节奏拍摄与外放式表演。某经纪公司经纪人分享说,长剧演员演短剧常‘水土不服’,需要适应“倍速表演”。

未来的演员生态或将呈现新格局:短剧演员通过综艺获得专业认证,长剧明星借助短视频保持热度,形成双向流动。当行业“门槛”从载体形式转向表演实力,演员的生存空间将得到真正拓展。

结语

中国内地短剧演员的转型困境,本质是影视行业人才流动与产业升级的缩影。

柯淳、李沐宸、王格格等演员的实践证明,突破天花板需以作品为基石,以跨界为路径,以内容深耕为方向。长剧演员的“向下兼容”与短剧演员的“向上突围”,共同推动行业生态多元化。当短剧演员开始思考“如何让表演超越载体限制”,中国影视行业或许正在见证新一代演员的诞生。正如正在热播中的演技类综艺中,导师们秉持的原则始终是寻找打动人心的表演者。

某种意义上,演员破圈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表演的道路上,他们终于找到了超越滤镜的真实自我。

/ MORE/

演员朱媛媛去世,我们永远怀念

上海电影电视节海报评委官宣!

这些电影博物馆活动值得打卡!

口碑反转,这次真的不一样!

《人生开门红》票房破亿,直播行业为何乱象丛生?

来源:西里有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