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藏海传》的热播,很多人会拿剧里肖战饰演的藏海,与《琅琊榜》里胡歌饰演的梅长苏比,认为肖战在剧里显得有点傻里傻气,城府不深,不像权谋剧男主。我认真看了几集《藏海传》后,这里想为肖战演技说几句公道话。因为藏海和梅长苏两个人物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成长叙事,所以他
随着《藏海传》的热播,很多人会拿剧里肖战饰演的藏海,与《琅琊榜》里胡歌饰演的梅长苏比,认为肖战在剧里显得有点傻里傻气,城府不深,不像权谋剧男主。我认真看了几集《藏海传》后,这里想为肖战演技说几句公道话。因为藏海和梅长苏两个人物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成长叙事,所以他们的内里和外放的气质都不同,恰恰是肖战通过差异化的表演策略精准还原了角色特质,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一步探讨:
人物底色:贵族气度与草根韧性的基因差异
梅长苏的隐忍克制源于其贵族精神根基。作为赤焰少帅林殊,他自幼接受的是世家大族的文武教养,骨子里烙印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贵族仪态。即便经历削骨换容之痛,那种刻在DNA里的优雅从容依然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如同胡歌在《琅琊榜》中设计的焚香抚琴细节,展现的是没落贵族最后的体面。
而藏海的成长轨迹更贴近民间智慧。这个从市井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少年,他的生存法则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像野草般在夹缝中求生的机敏。肖战在处理角色时特意加入了市井化的肢体语言——略显夸张的肢体反应、未经修饰的表情管理,恰似《庆余年》中王启年那种带着烟火气的狡黠,这种"拙"反而成为底层智慧的真实注脚。
蜕变轨迹:淬火重生与野蛮生长的路径分野
十二年的地狱归来,他的每个眼神都凝练着千钧重量,如同《基督山伯爵》中爱德蒙·唐泰斯从坟墓爬出时的状态,那种经过极致痛苦后的平静才最令人胆寒。这种层次需要通过眼神的苍凉感来呈现,正如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处理老年康熙时,用空洞的目光传递阅尽千帆的疲惫。所以,梅长苏的蜕变是玉石俱焚式的淬炼。
藏海的成长则是未经雕琢的原生状态。他更像是《活着》里的福贵,在时代洪流中本能地挣扎求生。肖战选择外放式的表演,让角色的情绪如溪流般自然流淌,这种"未完成感"恰是角色野蛮生命力的最佳诠释。就像张译在《鸡毛飞上天》里塑造的陈江河,用市井化的鲜活演绎展现草根企业家的原始冲劲。
大家看上面几个截屏,肖战很好的把愣头愣脑+鬼机灵的一个市井少年的感觉演出来了。试想一下,一个几岁前在家里过着无忧无虑日子的孩子,当突生变故后又直接被带到远离闹市和人群的地方学习技艺的人,他怎么可能一踏入社会后就能如鱼得水呢?就对付任何事都能一副绰绰有余的样子呢?
戏剧功能:棋手与棋子的宿命分野
梅长苏在剧中始终是执棋者,他的每个表情都是精心设计的战术伪装。这种需要双重表演的层次感,让人想起《纸牌屋》中的弗兰克·安德伍德,凯文·史派西永远挂着政客的标准微笑,眼神里却藏着嗜血的锋芒。胡歌通过压低嗓音、放缓语速来构建角色的深不可测。
而藏海在前期故事中更多是棋盘上的棋子,他的"呆气"恰恰是角色尚未觉醒的必经阶段。肖战在《梦中的那片海》中塑造的肖春生,同样经历了从胡同青年到商界精英的蜕变,前期那种带着愣头青气息的莽撞,与后期运筹帷幄形成强烈戏剧张力,这种渐进式表演恰是现实主义剧作的精髓所在。
观众需要走出"角色滤镜"陷阱!当下观众容易陷入"经典角色刻板期待"的审美误区,就像当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的偏见。实际上优秀演员的价值正在于突破自我,正如张颂文从《隐秘的角落》到《狂飙》的颠覆式表演。肖战此次挑战草根成长型角色,用去技巧化的本真演绎打破古装男主固有范式,这种艺术勇气值得肯定。藏海就是藏海,不是第二个梅长苏,当我们放下对梅长苏的执念,或许能在藏海这个更接地气的角色中,看到中国古装剧在人物塑造上的新可能。
来源:剧说好好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