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同行无意间得到的、从延安黄土下挖出我方撤退时的遗留文件,嗅觉灵敏的谢若林察觉到了翠萍的真实身份。在一心想将余则成拉下水的背景下,谢若林在家中安排了一场火锅宴。
根据同行无意间得到的、从延安黄土下挖出我方撤退时的遗留文件,嗅觉灵敏的谢若林察觉到了翠萍的真实身份。在一心想将余则成拉下水的背景下,谢若林在家中安排了一场火锅宴。
晚秋:“家里只有半张饼,吃什么?”
谢若林:“等会我让人送个锅子来,咱们今天吃涮羊肉,正宗的蒙古馆子的羊肉。”
可当接下来的火锅画面出现在观众面前时,相信很多人已经哭笑不得,话说这剧组是不是太敷衍了?
火锅依旧是熟悉的铜火锅,可旁边的配菜却让人无语。一盘羊肉、一盘豆腐、一盘青菜、一盘胡萝卜。谢若林、余则成等四个成年人吃火锅,桌上却只摆放着这些寒酸无比的菜肴,这恐怕还不够一个人吃吧?
或许很多人已经认定剧组在拍摄这场戏时一定非常的敷衍,可这种见解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潜伏》剧组中有关吃饭的戏份很多,吴敬中宴请天津站的诸多属下和家属、八路军代表在天津举行招待会、余则成夫妇与吴敬中夫妇私下吃饭......从拍摄现场的布景来看,这些戏份的现场可一点也不寒酸。
上述场景很隆重,却唯独谢若林的这场火锅宴极为寒酸,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答案同样显而易见,相比较公共场合的大型聚会以及吴敬中的显赫身份,谢若林只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小人物。
而在真实的解放战争所处的时代,像谢若林这样的人物也只能撑起这种档次的火锅宴。而晚秋的一句话,也诠释了这样的火锅宴在当时的大部分百姓家中是完全吃不起的。
以前在叔父家倒是常吃,眼下吃一顿羊肉真就像过了年一样。
1945年承德各界庆祝抗战胜利
当年《潜伏》上映时,笔者的外公也看到了这部作品。这位于1932年出生,曾就读于承德国高(国民党高中,当时简称国高),也于1948年承德解放前夕拒绝随蒋军一同南下撤退,最终投身革命的长辈(离休干部)不禁讲起了剧中所处年代时,他曾经经历的一件事。
1948年年初,当时正在承德国高就读的外公与同寝室的剩余7人一同出门,这个8人组共同凑份子在当地吃了一次火锅。按照外公的回忆,当年他与其他7位老同学围坐在一张桌子时,火锅旁边摆放的就是这4盘菜,分量虽多了一些,但根本不够吃,所谓的吃火锅更像是打牙祭。
事实上,在20世纪40年代,在物资匮乏的背景下,荤腥二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在一部同时代的纪录片、记录有关北平生物学教授武兆发一家的生活画面中,在武兆发收入颇丰的背景下,其一家人的吃食也很难见到荤腥。甚至在这一时期,炒素菜都可以被列为荤腥菜肴——因为很多人吃不起油。
在这样的背景时代下,外公和同学能体验一次寒酸的火锅已经是相当奢侈的生活。根据外公的回忆,当天的羊肉每人不过才吃了几口,素菜和豆腐也很快下肚。由于火锅汤还依旧挂着油腥,他们8人甚至连火锅汤都喝的一滴不剩。而这顿火锅,一共花费了他们30多万法币。
相信熟悉历史的人更知道,法币在1948年年初早已贬值。100元的法币在抗战前期能买到一头牛,但在1948年初只能买到几粒大米。
1948年11月,承德解放前夕,当地蒋军为裹挟学生一同南下,他们举行活动强行让外公和其他同学加入所谓的三青团。随后又以出身相威胁,逼迫这些学生一同随蒋军南下撤退。外公拒绝撤退并与其他一部分同学趁乱逃走,随后投身革命,外公也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离休干部身份退休。而当年一部分随蒋军南下撤退的老同学,从此再未相见。
《潜伏》中的这场戏看似敷衍,但剧组却展现了1948年年底北平最真实的生活景象。这场晚餐看似寒酸,但在民国时期的大部分百姓眼里,这样的火锅已然是奢侈无比。
来源:辽宁资深球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