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人松了一口气,两个人为他鸣不平,至于平津侯,忠孝两全的同时里外不是人。
杨真死了。
两个人松了一口气,两个人为他鸣不平,至于平津侯,忠孝两全的同时里外不是人。
藏海的计
其实,藏海崭露头角的时候,杨真是没当回事的。
他和褚怀明、瞿蛟共处一室喝茶下棋,头上是写有虚室生白的牌匾。
虚室生白是庄子的观点,意在劝人摒除欲望和杂念。
只不过讽刺的是,牌匾下的三人各怀鬼胎,各有算计。
褚怀明挑拨离间,杨真老神在在,表示年轻人为了荣华兵行险着很正常。
说完,杨真还不忘点一下褚怀明,藏海精通的是堪舆之术,可威胁不到自己侯府第一幕僚的地位。
是瞿蛟激起了杨真的杀心,他说藏海像年轻时候的杨真。
杨真半信半疑,接连对藏海进行了两次试探。
清点财库,杨真等着抓藏海偷盗的现行,但藏海手脚干净,说明他不贪钱。
枕楼夜宴,杨真安排了楚楚可怜的小枝,可藏海严词拒绝,说明他不好色。
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往上爬的动力不是金钱与女人,杨真这才确定,藏海是冲着自己来的,他要权力。
太后下葬,杨真欲置藏海于死地,却不想反被藏海指出其命格阴覆全逢,正适合陪葬。
这就是藏海的聪明之处。
早在太后驾崩之初,朝堂分议之时,他就从平津侯满京城找风水先生一事上找到了平津侯的软肋。
太后驾崩,本应与先帝合葬,朝臣上书要求皇上将生母李贵太妃迁出皇陵。
皇上拗不过祖宗礼法,但也不愿背负不孝之名,把丧事丢给了工部和钦天监。
平津侯接手后看似没有表露立场,实际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高调行事,全京城只要和丧葬沾边的人都被他抓进了皇陵,除了告诉皇上自己尽力了,也是在向朝臣表忠心自己并不想趟这趟浑水。
藏海正是吃准了平津侯不愿得罪朝臣的心理,以身入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卡着太后下葬的吉时,当着朝臣的面逼平津侯自断臂膀,舍了杨真,以全忠孝之名。
杨真之死,除了藏海和坐实其命格的褚怀明松了一口气外,为平津侯卖命的人大都寒了心,同时也把十年前藏海家的灭门惨案摆上了台面。
平津侯的劫
藏海上位,平津侯败象初现。
他明知藏海是匹狼,长子庄之甫和侍卫瞿蛟也深感杨真之死,劝他杀了藏海,平津侯却仍将其提拔为侯府长史,实在是因为无人可用了。
这些年,杨真作为舍人府管事,嫉贤妒能,有才有德的谋士根本出不了头,藏海也曾在得平津侯召见的当口被他支去修祠堂。
人才断层是外因,侯府的没落还有其内因。
十年前的平津侯戍守边关手握兵权,与岳父一文一武左右朝政,确实风光无两。
如今他赋闲在京,岳父致仕,权势到底是不如以往了的。
两个儿子,庄之甫跟杨真熟,学了一肚子上不得台面的小聪明,庄之行不学无术,成日流连烟花之地。
正是因为知道侯府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平津侯才不敢得罪朝臣。
只是,平津侯看错了杨真,也看错了庄之行。
十年前,平津侯灭门蒯家,藏海之所以幸免于难,就是因为庄之行没有告诉平津侯自己曾被关在蒯家的地窖里。
因为不知道地窖的存在,藏海在平津侯的眼皮子底下保住了性命,而这一切都源于庄之行的人品。
庄之行重诺,小小年纪便有君子之风。
藏海母亲知道庄之行被绑后,要送其回家,藏海阻止,怕庄之行回家告状,引来侯府的报复。
庄之行表示谁告状谁就是小狗,自己虽不满,但等伤养好后他会靠自己讨回公道。
事实上,他确实遵守了诺言。
藏海被面具人救下后,瞒了所有人。蒯家并不是只有他一个幸存者,那个因绑了庄之行被罚去后山砍柴的观风也还活着。
无独有偶,长大后为了求生存,庄之行也骗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亲平津侯。
他隐匿了立志要当大将军的骨气和血性,以纨绔示人。藏海讥讽他会享受,他不以为忤,自鸣得意: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啊,要是连吃喝玩乐都不会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事实上,庄之行才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昏庸之人,他之所以蛰伏是因为把侯府局势看得最是明白。
他是庶子,杨真、褚怀明和瞿蛟自然都站在嫡子庄之甫一边。
可平津侯喜欢这个幼子,他亲自骑马教他射箭,还带着他参与大军巡防,却不知这样的父爱却让庄之行成为了庄之甫一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等庄之行到了弱冠之年,他便被杨真等人防着,平时甚少能见到平津侯。
在眼见侯府里一个又一个聪明能干的谋士死于非命后,庄之行为自保选择藏秀于内,隐忍待时。
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无心权势的富家公子,不时从财库偷些珠宝抵给枕楼,其中不乏当年平津侯出征冬夏缴获的战利品。
杨真不仅默许了庄之行的奢靡,还刻意败坏庄之行的名声,他命人在庄之行取走的财物名单上标注家下取三个字。
家字的下面是豕,这是在骂庄之行是猪。
杨真太了解平津侯了。
以平津侯的性格,庄之行久不在他面前走动,传回来的消息又都是些吃喝嫖赌的荒唐事,父子亲情自然就疏远了。
只是,平津侯想不到,庄之行一直怀有报国之志。他心怀坦荡,又能在侯府走动,他的弃暗投明才是平津侯最难防范的。
来源:好剧百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