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情显示,十年前,驻守边关的大将军平津侯回到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大加夸赞。
《藏海传》的剧情环环相扣,太紧张刺激了。
看了更新的6集,简单聊一下。
首先平津侯绝不是面具人。
为啥呢?
01
剧情显示,十年前,驻守边关的大将军平津侯回到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大加夸赞。
可十年后,有个情节,平津侯为了解决皇陵合墓的问题,到处抓人,威逼百姓去送死,百姓对他都是又怕又恨。
可见在这十年间,平津侯这等残害百姓的嚣张做派,做了不少,而且都是摆在明面上的。
一个深谋远虑筹谋十年之久的幕后大boss,必定心思深沉,不给人留下把柄。
平津侯显然不是,他就是很有野心,但是,智商还不够。
重刷第1集,旁白提到“贞顺六年,冬夏归降,开始修封禅台。”,贞顺九年,封禅台快修好了。
可平津侯都驻守边关十年了,说明,平津侯是在先帝还在的时候,被派去找关于长生的东西,结果还没等到,先帝就驾崩了。
贞顺帝知晓内情后,继续要求找,等找到东西的线索后,再让平津侯攻打东夏国,然后以修封禅台的名义,让真正有本事的堪舆大师,且是钦天监监正的蒯铎,前去盗墓。
当然,蒯铎名义上是去监督封禅台的,暗地里盗墓,拿鬼玺。
鬼玺传说可以号令地府阴兵,战无不胜,还可以打开青铜门,获取长生的秘密。
这也是先帝当初想要平津侯找的东西。
总结:
先帝让平津侯找东西——先帝驾崩——贞顺继续找,有线索后——打冬夏/修封禅台——让蒯铎过去(表面监工,暗地盗墓)
后面故事就清楚了,蒯铎找到鬼玺,平津侯抢夺不成,杀人灭口。
02
那面具人是谁呢,第1集里还有伏笔。
小稚奴调皮绑架了小庄之行,他娘赵上弦很生气,命令小稚奴把地道堵上,同时他娘还在地道出口上方,放置了一个织布机挡着。
后面家里出事,稚奴从地道穿过来到案发现场,以他当年的冲动冒失的性格(从他之前,贸然上了马车,偷窥公主这段情节可以看出),看到亲人一个一个被杀,他绝对会冲出来的。
是挡在上面的织布机救了稚奴的命!
稚奴本想冲出去的,但他出不去啊,但又担心爹娘的安危,所以才用几根棍子稍微撬开地砖,从缝隙中看到了灭门惨状。
地砖翘起来,却没被平津侯察觉,是因为上面有织布机的遮挡。
之后晕过去的稚奴被面具人所救,但面具人对稚奴的说辞是:“我来迟了,只救下了藏在地道里的你。”
这句话就很离谱啊。
一群在现场的人都没发现旁边地道翘起的地砖,后面放火后浓烟滚滚,面具人居然直奔地道救人?
真相只有一个:面具人从高处,全程目睹了杀人过程,同时看到稚奴钻进了地道。
再结合之前找东西,修封禅台的事。
我猜测,找长生东西这么重要的事情,先帝不仅派了平津侯,还派了面具人去找。
所以面具人也是知情秘密的人,他本想借平津侯之手,拿到鬼玺,可是蒯铎誓死不从,无奈,就先救下稚奴,然后请师傅传授稚奴堪舆营造,纵横之术等。
面具人才不是为了帮稚奴报仇,他是想借稚奴的天赋,对抗平津侯,顺便帮他找到鬼玺。
能得先帝青睐,且能号令三位师傅冒死为他所用,面具人应该是一个在朝廷里位高权重之人。
我翻了下官方释出的人物图,君臣一栏,就俩人:曹静贤,赵秉文。
曹静贤是太监,赵秉文官方没给详细说明,这个嫌疑很大哟。
03
《藏海传》之所以能得到国家层面的宣传,其中之一原因是,故事有历史原型,有文化基础。
《藏海传》的创作参考背景是明朝。
明朝皇帝明英宗,有个三人还乡团(后面造反了):石亨(将军),曹吉祥(太监),徐有贞(内阁首辅)。
巧了,分别对应剧中的平津侯(将军),曹静贤(太监),赵秉文(未知)。
赵秉文的官方定妆照,是穿绯红色官服,指一品到四品的高级官员。
所以,赵秉文是内阁首辅,且是面具人的嫌疑很大。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藏海传》是原创剧本,没有原著,官方为了保持神秘,可能在官方人物关系图里,压根没放出这个人物,以便最后神秘登场来个惊喜,哈哈哈。
《藏海传》这部剧的细节,越看越有意思,欲罢不能。
我还会持续更新系列分析剧评,大家感兴趣的也欢迎一起聊一聊。
来源:小罗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