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细扒“佛龛”背景和细节,为什么佛龛能换回秋掌柜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9 18:00 2

摘要:我们之前从“佛龛”能查到峨眉峰这个机密代号,还有他知道“佛龛”和左蓝有联系这点,就知道“佛龛”在延安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且从站长的口中得知,“佛龛”潜伏的极深,只有天津站和总部知道消息,所以“佛龛”在一个极不容易被怀疑的职位。

我们之前从“佛龛”能查到峨眉峰这个机密代号,还有他知道“佛龛”和左蓝有联系这点,就知道“佛龛”在延安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且从站长的口中得知,“佛龛”潜伏的极深,只有天津站和总部知道消息,所以“佛龛”在一个极不容易被怀疑的职位。

到底是什么职位,又重要又能安全不被怀疑?

幸好吕宗方死前已经对“佛龛”的调查有了眉目,所以余则成才能极快地想到那张照片上被圈出来的人就是“佛龛”。否则,仅凭“认识左蓝”和“知晓左蓝和余则成在重庆时的关系”,这两条线索,很难找到这个人。

“佛龛”就是李涯,是余则成青浦特训班的同学,上学时受班主任余乐醒的赏识,在重庆待过一段时间,但因为分属不同的部分,所以没什么交集。但前文也提到,余则成在参加特工训练时,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这张照片上他和李涯同时出现,又是同期特训班的同学,但后期在天津他们见面时他俩却互不相识的样子,不知是什么情况。

左蓝拿到照片后,邓铭说边保的郝和平同志在北平,能马上过来辨认照片,他是延安的老公安,没有不认识的人。于是晚上这位老公安就给出“佛龛”在延安的身份。

“冯剑”,这是“佛龛”在延安的化名,在二保小做老师在边委宣传科帮过忙。左蓝的话也能作证,确认他是“佛龛”无疑,因为左蓝在边区交际处和教育界的人开过联欢会,里面就有二保小的老师。所以“佛龛”见过左蓝。

邓铭说到的这位边保的同志是个老公安,那时候就已经有公安局了吗?为什么“佛龛”只是一个二保小的老师,就能获取那么多情报?

这里提到的几个名词“边保”、“二保小”和“边委宣传科”,因为这些细节,正是编剧隐藏在剧中的巧思,一旦搞清楚,你就会惊叹编剧剧情设计之精妙。

说到边保,就必须提到它的前身“中央特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因为斗争实践经验不足,还没有深刻认识到隐蔽战线和统一战争的重要性,尤其是缺乏隐秘战线斗争的经验,同时也缺乏相关人才。在经历五卅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高度重视情报保卫工作,中共中央在武汉时,周恩来成立了以情报工作为主的“中央军委特科”。1927年11月中共中央迁回上海后,周恩来在军委特科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央特科”。分为四科:总务、情报、行动、电讯,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了解掌握敌人的动向营救被捕同志及惩罚叛徒特务

1931年11月,第三次反围剿成功后,首先成立国家政治保卫局。1933年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离上海进入中央苏区,大量中央特科的人员并入国家政治保卫局,后经过几次改组后,形成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对外简称为“边保”下设情报、侦查、交通、执行、红军工作、保卫(对外称延安市公安局)。

这就是为什么邓铭说郝和平是边保的老公安,因为那时候就已经有公安了。

二保小是什么呢?为什么“佛龛”只是二保小的老师就能查到这么多情报?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大批干部上前线作战,子女留在后方无人照顾,为了照顾这些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党中央决定创办收留干部子弟的学校。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创办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后在次年2月改组学校的小学部独立建校,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延安保小”

1945年7月,成立保育院第二小学,简称“二保小”“佛龛”就在这里担任自然课教员。能在这里上学的都是八路军党政干部子弟和烈士的子女们,在这里教书能接触到的必然也是领导人或家属、干部子女,所以多多少少也能获取不少情报信息。

而且老师这个职业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加上“佛龛”能力也很出众,他竟然还在边委宣传科帮过忙,也就是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宣传是党政的“喉舌”,能在这里帮忙,也说明他很被信任。

戴笠安插了多少人都被挖出来,唯有吴敬中安插的“佛龛”没有被揪出来,而且在红色思想的洗礼下,竟然没有改变信仰,足见“佛龛”这个人难搞。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佛龛”这个人对军统的重要性,也足见揪住“佛龛”对我党的重要性。所以用“佛龛”换“秋掌柜”,这个剧情才会合理,因为“佛龛”的价值比一个宁死不屈的“顽固分子”有用得多。

至于“佛龛”为什么和余则成在天津站相见不相识,这个问题,留给评论区的朋友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请把你的点赞、在看留下,毕竟这些珍贵的东西,应该由合适的人来收藏嘛!

关注我,我们下期还能见!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