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梁乡、李人骏和杨凯之学成归国,身为留学“潜力股”的梁乡,成了各方势力争抢的对象。
在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梁乡、李人骏和杨凯之学成归国,身为留学“潜力股”的梁乡,成了各方势力争抢的对象。
还没回国,他母亲就被妥善安置好了,没有后顾之忧的他,满心憧憬地想和醇亲王载沣大干一场,可载沣的冷淡态度,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载沣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光绪帝的异母弟弟,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满汉文化都精通,性格沉稳内敛。
庚子事变后,他作为特使前往德国致歉。当时德国要求他向端坐的德皇行三鞠躬礼,随行参赞行跪拜叩首礼,这明显是羞辱。
但载沣据理力争,按照西方外交惯例,德皇应离座相迎,大家都鞠躬就行。
经过艰难谈判,德方让步,载沣成功维护了国家尊严,也因此得到慈禧赏识,还被太后亲自指婚,娶了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后来两人生下溥仪。
1908年,光绪帝驾崩,溥仪即位,28岁的载沣成了摄政王。可这摄政王并不好当,当时清朝已经摇摇欲坠。
他想通过“预备立宪”挽救清廷,却遭到八旗子弟和保守派的阻挠,同时革命派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他可谓是四面楚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统治结束,载沣也从权力巅峰跌落谷底。
不过,他表现得异常坦然,就像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载的,载沣回家后淡定地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多次诱劝载沣迁居东北,想利用他的身份为伪满洲国背书,但他严词拒绝,宁愿卖古董维持生活也不答应。1932年溥仪去东北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载沣坚决不去,还告诫子女“勿为倭寇所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载沣接受现实,还把醇亲王府卖给学校,部分款项捐赠给政府。周恩来总理对他的选择表示肯定。晚年的载沣因糖尿病和白内障深居简出,1950年病情恶化,周总理安排专家为他救治,1951年他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
载沣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始终坚守底线。他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夹缝中,见证封建王朝落幕,虽有抱负却无力回天。
无论如何,他坚守了作为一个中国的责任,至于功过,历史已经给了他评价。
来源:晓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