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巷人家》里,有爽利的宋莹,也有从软弱到清醒的黄玲,而同为一辈人的王芳却活成了一地碎片。
《小巷人家》里,有爽利的宋莹,也有从软弱到清醒的黄玲,而同为一辈人的王芳却活成了一地碎片。
她被亲哥赶出家门、被丈夫抛弃、被邻居疏远,原本应该被同情的她,为什么却成为最终手臂缠着绷带瘫坐在废墟前。她的悲惨结局,是时代的伤疤、人性的凉薄,更是一个女人被命运反复践踏的缩影。
王芳的悲剧,从她成为“下乡知青”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哥哥王勇因她下乡才顶替进入棉纺厂,却在她返城时翻脸不认人。王家两间房,王勇一家占一间,母亲占一间,连女儿周青的容身之地都要靠厂里协调两家让出几平米。
更残忍的是,当棉纺厂允许职工购房时,王勇为了多占几平米,竟对亲妹妹大打出手,甚至打断她的手臂。推土机推倒的不仅是王芳的房子,更是她最后一丝对亲情的幻想。
王芳是千万返城知青的缩影。她为回苏州,不惜假离婚、与丈夫分居两地,却因政策限制成了“黑户”。
好不容易靠黄玲和宋莹的帮助有了落脚地,却又因国企改制下岗潮失去经济来源。
那个年代,“户口”和“房子”是压垮普通人的两座大山。王芳为周青的户口奔波半生,最终却让女儿成了“无房无户”的流浪者。
时代洪流中,她像一片浮萍,始终找不到扎根的土壤。
黄玲和宋莹曾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黄玲让出院墙面积帮她建房,宋莹顶着压力替她争取资源。但王芳的回报是什么?庄筱婷被小混混跟踪时,她冷眼旁观;借笔记被拒后,她怨怼丛生。
就连女儿周青与向鹏飞恋爱后,她也动了“吸血”心思,差点毁了女婿的事业。
她的悲剧在于:长期被剥削的人,一旦抓住机会,也会变成剥削者。
王芳不是纯粹的受害者,她的性格缺陷让她本人充满矛盾。
面对哥哥的欺压,她只会哭闹;面对邻居的善意,她不懂感恩;面对女儿的未来,她只想攀附。当黄玲拒绝让庄筱婷辅导周青时,她不是反思自己的冷漠,而是暗恨“凭什么不帮我”。
这种矛盾性格,让她既无法像宋莹一样豁达抗争,又无法像黄玲一样清醒自保。最终,她活成了“可怜又可恨”的典型——被命运捶打时楚楚可怜,抓住机会时面目可憎。
王芳的遭遇,是80年代底层女性的共同困境:
没有稳定收入,经济上只能依附他人,靠丈夫、兄弟施舍;
在那个时代,离婚女性被视作“不祥”,单亲妈妈遭人指点;
初中文化的她,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当她看着宋莹自己开店致富、黄玲培养出大学生子女时,那种落差感,比王勇的拳头更让她窒息。
王芳的可怜,照见了多少人间真实?
王芳的故事之所以刺痛人心,是因为她的悲剧从不止于个人:
在她的原生家庭中,血缘成了吸血的工具;
政策变动让普通人毫无招架之力;
苦难没有让人变高尚,反而催生了算计。
当观众为她的结局唏嘘时,也是在反思:如果我们是王芳,能比她做得更好吗?
王芳的可怜,是那个时代打在普通人身上的烙印。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善良需要智慧,抗争需要勇气,而活着,需要与命运和解的韧劲。
来源:阿力侃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