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是什么?”无数人穷其一生探寻答案。看完《家里家外》这部聚焦川渝地区的短剧,我找到了一种质朴而动人的诠释:爱,是洪灾中伸出的援手,是重组家庭里的相互包容,是岁月变迁里的不离不弃,它藏在家长里短中,淌在方言俚语里,满是川渝大地独有的烟火与温情。
川渝爱情父母不散——观《家里家外》有感
“爱是什么?”无数人穷其一生探寻答案。看完《家里家外》这部聚焦川渝地区的短剧,我找到了一种质朴而动人的诠释:爱,是洪灾中伸出的援手,是重组家庭里的相互包容,是岁月变迁里的不离不弃,它藏在家长里短中,淌在方言俚语里,满是川渝大地独有的烟火与温情。
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川渝那场惊心动魄的洪灾。洪水滔天,却冲不散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工程师陈海清与受灾女工蔡晓艳在救灾与重建中相遇相知,两颗饱经生活磨砺的心就此紧紧相依,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温情的重组家庭生活。
剧中夫妻相处的点点滴滴,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动不已。陈海清是个典型的“耙耳朵”,对蔡晓艳言听计从,工资上交、家务全包 ,把老婆宠上了天;蔡晓艳性格泼辣,看似风风火火,实则内心柔软,刀子嘴豆腐心。他们拌嘴时一个敢说一个敢笑,遇到困难时却又默契十足,携手并肩。记得有一次陈海清在工作上遭遇不公,蔡晓艳二话不说冲到单位为丈夫讨公道,那股子护夫的劲儿,让人看到她对丈夫的在乎;而当蔡晓艳为家庭琐事焦头烂额时,陈海清又会默默递上一杯热茶,轻声安慰,用行动给予支持。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把日子过成了一首充满烟火气的爱情诗。
重组家庭的矛盾与磨合,在剧中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陈海清的女儿陈爽因思念生母,起初对蔡晓艳充满抵触,蔡晓艳的儿子邵一帆在新环境里也小心翼翼。但蔡晓艳用一次次耐心的沟通、一件件暖心的小事,逐渐融化了陈爽心中的坚冰,为她织毛衣、陪她练排球,让陈爽重新感受到母爱;陈海清为邵一帆的学业操心,四处奔波为他创造更好的条件,面对邵一帆亲生父亲出狱后的争夺,陈海清尊重孩子的意愿,用爱留住了他。这份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的亲情,诠释了家的真谛——家不是简单的房子,而是有爱之人的温暖港湾,只要有爱,就能跨越一切隔阂。
不得不提剧中的方言运用,地道的四川方言堪称一绝。“摆龙门阵”“瓜兮兮”“但求疼”等词汇,不仅为剧情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更让人物形象鲜活立体起来。蔡晓艳教训孩子时那一连串带着川味的数落,活脱脱就是记忆中邻家泼辣又亲切的阿姨;邻里间用方言热络地打招呼、唠家常,瞬间把人拉回那个充满烟火气的80年代川渝街头,真实感爆棚,让人沉浸其中。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革,到工厂改制、下岗潮、下海经商,剧中巧妙融入时代背景,以小家庭的变迁折射出大时代的浪潮。陈海清下海经商时的迷茫与坚持,蔡晓艳摆摊创业的艰辛与乐观,孩子们在新思潮下的成长与抉择,都让我们看到那一代人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身影,感受到时代赋予小人物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坚韧与勇气。
《家里家外》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却凭借真实的情感、细腻的刻画、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时代印记,成为短剧市场的一股清流。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情无需轰轰烈烈,不过是在漫长岁月里,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撑;真正的家,是无论外面风雨多大,都能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的地方。
就像剧中结尾,一家人围坐在老房子里,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这看似平凡的一幕,却饱含着无尽的温暖与幸福。生活或许平淡,但只要有爱,每一个平凡日子,都能成为闪闪发光的珍贵记忆 。
来源:虞山清风798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