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编剧对巧珍生命韧性的坚定褒奖。巧珍经历了被高加林抛弃、丈夫马栓意外离世、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等多重打击,但她始终以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她与马栓带着女儿从陕北到上海求医,边打工边给女儿治病,最终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开起了西北面馆,后来又开了连锁的中央厨房。她这
巧珍与女儿莹莹
友友们注意到了没有,在电视剧《人生之路》中,刘巧珍是唯一留下后代的主要人物。这一情节既是编剧的刻意设计,也是对巧珍善良品质的一种精神回报。
马栓巧珍带着孩子到上海治病。
第一,这是编剧对巧珍生命韧性的坚定褒奖。巧珍经历了被高加林抛弃、丈夫马栓意外离世、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等多重打击,但她始终以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她与马栓带着女儿从陕北到上海求医,边打工边给女儿治病,最终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开起了西北面馆,后来又开了连锁的中央厨房。她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需要一个载体来体现,而女儿莹莹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暗示巧珍的苦难没有白费。她的坚持和付出,终会在下一代人身上开花结果。
巧珍找到了真爱。
第二,这是编剧对巧珍善良本质的有力回应。巧珍的善良体现在多个方面,她对高加林给予无怨无悔的爱与包容,即使被抛弃了也没有怨恨;她对家人负有责任感,为妹妹巧玲的读书与生计四处奔走;她对陌生人充满善意,用真心照顾上海独居的付阿婆。在传统叙事中,“善有善报”往往通过后代来传承。编剧让巧珍拥有女儿,既是对她善良品德的肯定,也符合观众对“好人有好报”心理的期待。
第三,这是编剧对其他主要人物命运的无情反衬。剧中其他主要人物如高加林、黄亚萍、高双星等,尽管各自经历了人生起伏,但最终都没有留下后代。
高加林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却在感情上始终孤独;黄亚萍追求理想却在大洋彼岸感受人生的凄凉,应了那句台词:“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走着走着就分开了”;高双星虽然顶替高加林上了大学,但内心始终愧疚不安,后与妻子离婚,让儿子随了母姓,这种“把偷来的人生一点点撕碎”的叙事,比单纯的道德批判更加尖锐。
莹莹学习互联网。
与他们相比,编剧让巧珍与女儿莹莹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让女儿在上海接受治疗、学习成长,象征着新一代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这种安排恰恰凸显了巧珍的独特性。她的善良和坚韧,不仅让她在苦难中生存下来,让她拥有了生命的延续,强化了“善有善报”的主题。
当然,这种“善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结局。巧珍的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丈夫离世、独自抚养孩子、创业的压力等,都在提醒观众,善良并不能免除苦难,但能让人在苦难中保持尊严和希望,让巧珍的人脉、财脉、文脉得以传承。女儿莹莹的存在,正是这种希望的具象化。
由衷佩服该剧编剧这个精妙的设计。它让观众看到:巧珍的苦难因爱而升华,高双星的“成功”因恶而腐烂!
来源:奋斗者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