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出前,《藏海传》成为了优酷史上预约人数TOP1的剧集,优酷微博双端预约达977万。5月18日19:30,《藏海传》在CCTV-8和优酷双平台开播。
播出前,《藏海传》成为了优酷史上预约人数TOP1的剧集,优酷微博双端预约达977万。5月18日19:30,《藏海传》在CCTV-8和优酷双平台开播。
此前,独舌观剧团在北京组织了一场超前观剧活动,五位专家学者和八十余名幸运观众同场。这五位专家分别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中广联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秘书长、导演林楠,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宋方金。
大家一起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藏海传》两集的精彩内容,并在映后与《藏海传》的制片人张本,以及剧中高明的扮演者梁超进行了交流分享。
《藏海传》讲述的是,亲历满门覆灭之祸的大雍国钦天监监正之子,在十年后化名“藏海”重返京城,凭借多年学习的营造技艺和纵横之术,智搏奸佞,揭破阴谋,携手挚爱朋友守卫国家的故事。
专家们现看即评,现场分享了对《藏海传》的观感和评价。
专家分享
尹鸿:《藏海传》的营建和纵横之术
《藏海传》有这么几个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它的故事缘起,承袭自中国传统武侠剧中常会出现的“家仇子继”的动因。家人遇害,藏海身负血海深仇,这个动机与他的成长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有意思的是,从第二集的内容来看,藏海学的不是武功,而是两大看家本领:堪舆营造术和纵横术。不用武功,用堪舆营造的本领和智谋、口才去完成复仇,这在以往的同类剧中前所未见,由此构成了这部剧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我认为它把国剧这些年在悬疑剧上探索的优点发挥出来了,每一个转折点后面,都埋着一个坑,每一坑都对应着一扇门,这种剧作手法就很像剧中的营造术。观众每推开一扇门,会发现后面还有一扇。包括藏海的成长历程也给人这样的观感。
所以从这三点来说,我觉得这部剧值得观众期待,我也等着看。
戴清:当东方美学融入叙事
从小孩到成人,从拜师学艺到入局平津侯府,我注意到藏海的服装一直在变。
在一部剧中,妆造的设计总是和人物的身份定位、心境、处境、乃至情节的推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藏海传》里,最开始出现的小藏海是比较潦倒的,后来易容之后变得很清新,但少年感依旧很强,等到肖战扮演的藏海迈着轻盈的步伐出现,又给到了观众另外一层感受。妆造、服饰始终参与了他的成长叙事。
除此之外,无论是从服饰的颜色还是质地,以及对东方美学的呈现上,整部剧都体现了很大的艺术匠心。
重要的是,这种制作上的美学与故事并不割裂,而是与人物所处的处境紧密相连。我听说这部剧要在Disney+同步播出,希望它能在国际上刮起一股关于东方美学的旋风。
李春利:表演内敛见功力
我们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请记住我的角色,忘记我”。我觉得《藏海传》里边所有的演员都在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角色,而隐藏了自身的光环,这一点非常好,很容易把观众带入剧情。
男主的表演,可用剧中的一句台词来总结:“仇恨是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脸上的”。脸是人人可见,但心却容易隐藏。
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能够看到演员的处理很细腻。比如剧中的高明师父和藏海有一场戏,明明两个人是在互损,但藏海就顺手给师父夹了一块肉。这一块肉是师徒情,是他的情商,是师父教给他的驭人之术。
而当师父夸“他这还不错”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藏海的脸上并没有得意之色,因为他已经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假定性很强的戏,这导致演员很难把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带到片场,但他又必须尝试用到自己的生活积累,这是很难的。
我觉得这就是演员的信念感。藏海的执念在心里,也在他的眼睛里,如果说他的脸表现出来的是喜怒不形于色,他不能大哭也不能大笑,但他的眼睛在演戏,这种内敛感很见功力,也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林楠:气定神闲讲故事,给观众最真诚的陪伴
很早之前就知道这个剧,当时就特别好奇,我不知道晓龙导演和译文导演会怎么拍复仇故事。
从惯性的思维来讲,一个古装的复仇故事,往往与之相伴的就是迅捷的故事节奏。
但我们看到了《藏海传》的大胆之处,成年的藏海是在第二集的18分钟左右出现的,这就意味着《藏海传》大概用了60分钟左右,来气定神闲地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的前史,这真的让我始料未及。
因为我们这些年都在被要求,比如所谓的“黄金6分钟”“黄金前两集”,都要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就生怕抓不住观众,但在这种所谓的快节奏中,创作者真诚的讲述很容易被扼杀,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和勇气如此气定神闲地讲故事,所以我真的很想喊一声“好”。
其实按照我们以前的创作方式来说,开场直接让藏海出现在京城就好了,就讲他怎么打入平津侯府,然后前史的东西可以用一些闪回倒叙来呈现。
但这样的话,观众会缺少很多对角色的陪伴。就像一个父亲,当儿子突然在弱冠之年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有很多亏欠,因为你不知道他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你也不知道他接下来会怎么去面对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份情感。而《藏海传》给到了观众一个滋养的过程,这是一种最大的真诚。
除此之外,这部剧的场景、造型、灯光都很克制,它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下所流行的高饱和度的色彩审美保持了距离。人物服装偏蓝偏淡,并不用色彩刺激观众的视觉,因为它不想影响你对人物和故事的关注。
宋方金:扎实的类型合法叙事
虽然只看了两集,但好的作品能让人看懂来龙去脉。《藏海传》用一集半的时长来交代人物的前传,给男主藏海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故事空间。
第二集有两个任务,一是少年长大,二是潜龙入渊。这两个任务在剧作上其实很难,按照一般编剧的写法,一组小藏海和师父在做什么的镜头,45秒可以直接引入大男主的背影。但《藏海传》非常静水流深,每一场戏都是有效叙事,没有用交叉剪辑、平行蒙太奇、音乐糊弄过去。
潜龙要入渊,两个道具用得好。第一个道具是一坛桂花酿,师父高明交代藏海给新师父买桂花酿,观众会意识到这是一位女师父。女师父六初来了,以为桂花酿会被打开,其实没有,这坛酒留到了下一场戏,被高明喝到了。一个道具串联两场戏,两位师父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
第二个道具是一把将军锁。藏海、星斗大师、高明三人本来在聊六初师父的事,恩公突然到访,一把将军锁,将藏海过往二十年的经历交代得十分清楚,叙事效率非常高。
两集看下来的感受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在风花雪月和智谋布局之间,加入了人物成长的大揭秘。这就是根据类型合法叙事。所有的智谋布局、自保反杀,最后必须打到人物身上。从这两集可以看出,《藏海传》用剧作、导演、表演进行了一次很扎实的类型合法叙事。
主创分享
张本:在落地和飞扬之间找到平衡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藏海”(zang hai)两个字就是来自这里。
《藏海传》里包含的元素十分丰富,故事性、悬念感很强。我们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演绎了藏海复仇这样一个比较“飞扬”的故事。这是郑晓龙导演一贯的创作理念,也是曹译文导演作为一名90后导演把握的非常好的地方。
在落地与飞扬之间寻找平衡,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是叙事节奏。如何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节奏里,尽力把故事讲清楚,让观众更清晰地知道人物的起源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又不会感到慢,是我们的目标。既维持传统电视剧叙事的方法,也让节奏更快、有效信息更多,是我们一直寻找的平衡点。
其二是藏海学习的堪舆营造和纵横之术。
郑晓龙导演、曹译文导演与编剧探讨了很长时间,如何将堪舆营造这种听起来有点神乎其神的技能,以很落地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有很多科学依托。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找其与现实的潜在联系。
纵横之术中的拉拢、利用、离间,在藏海复仇的过程中,很常用,与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很契合。正因为藏海学习了纵横之术,就像尹鸿教授说的,让观众感受到很强的悬疑感。
另外春利老师提到了音乐。我们这个悬疑感很强的片头曲,是曹译文导演选的,四小节重复循环、层层递进,悬疑感越来越强,很契合《藏海传》的调性,悬念反转层出不穷。
其三是服饰造型。我们这个戏虽然是一个架空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关联并不大,但在创作过程中,造型部门还是寻找了很多历史参考,比对着古画制作。结合藏海在不同年龄、身份的阶段,在服装上设计多种元素。
其四是演员表演。生活化,是晓龙导演对表演的重要要求。他在现场常跟演员们讲,“你首先是人,然后我们再谈你演的这个角色是什么样的。”译文导演在拍摄现场也将这一创作理念贯彻到底,让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很多生活细节处理。表演的真实感,会为整部剧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梁超:第一次演“正常人”的感情戏
以前我出演喜剧作品比较多,需要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幽默的台词来表达情绪。这次在《藏海传》中饰演高明,虽然也用到了一些喜剧元素,但整体上比较内敛、沉稳、老谋深算。
高明是藏海的师父,教会藏海纵横之术。不过,他与藏海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高明这个人物的创作难度在于,无论是高兴、悲观、紧张,还是好面子,他总是用各种动机来掩饰内心的真实意图。表演在完成剧作功能性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因此,对高明的演绎不能单一化。
另外,导演和编剧在剧中还给高明增设了一条感情线——不是师徒,是男女感情线。以前饰演过夫妻,但角色都不是“正常人”。这是我入行以来第一次演“正常人”的感情戏。感谢导演和编剧,一下子给了我两个巨大的发挥空间。
【整理/许心强、赵简一】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