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废储君另立,历来都是影响朝局的大事,康熙皇帝本意想徐徐图之。他则从旁慢慢考察各位阿哥的才能,选一位满意的大统继位者。
解读《康熙大帝》第40篇:
接上篇《是什么促使康熙下决心,废太子胤礽另立储君?》,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彻底失望之余,决定废太子。
废储君另立,历来都是影响朝局的大事,康熙皇帝本意想徐徐图之。他则从旁慢慢考察各位阿哥的才能,选一位满意的大统继位者。
于是康熙皇帝开始向外界放出了一些“废太子”的风声。
只不过,康熙皇帝低估了事态的发展,当“废太子”风起之后,尤如垄中脱兔、万人齐呼,就象是,野地里跑出来一只兔子,人人呐喊着,追赶去捉住兔子,他的一群儿子们个个都瞪红了眼。
借机推波助澜,谋图夺嫡,让“废太子”的风,卷起滔天巨浪,差点要了康熙皇帝的老命。
“废太子”风声起
放出风声一:
康熙叫来太子胤礽师傅王掞,说王掞致休的年龄,太子不愿意放他离开。
然后又说秋狩要去承德,太子要从驾,让王掞不必跟着。
王掞连着两次,听康熙把自己和太子分开来说,皇上太子本为一体,让王掞心中顿起疑窦。
还没等王掞反应过来,康熙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康熙皇帝说,户部的事,没有办得尽如人意,但钱财总比不了人命贵重,刑杀失当,上惹天怒,下致人怨,所以要借重王掞这副老骨头,让他主持刑部,即便不能尽查,至少不要再出“宰白鸭’的惨剧,但又让王掞先养病吧,略好些再到刑部就任。
康熙说“户部的事,没有办得尽如人意”,显然是对太子不满,让王掞主持刑部,又让他养病,不急着到任,显然刑部的差使,并不是康熙皇帝口上说的那么重要。
王掞品评着康熙皇帝的话,康熙另派个差使的目的,似乎是不要他再管太子的事。
这时,王掞内心已经预感到,外界废太子的谣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放出风声二:
康熙召见太子胤礽侍臣朱天保,质问太子在毓庆宫宴请了侍卫,太子为什么这样,宴上都说了些什么。
话语虽不重,句句带刺,朱天保从未想过太子设宴有别的意思。
于是斗胆劝谏康熙,父子相疑,其家不祥,君臣相疑,其国多难。皇上待太子恩义深重,三十六年如一日。
近年有流言,说太子曾出怨言,“古来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
实际上太子原话是,为太子近四十年,于天下军国大事毫无建树,愧对父皇朝夕训诲,有此流言,是有小人从中挑拨。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康熙盯着朱天保,承认朱天保所说,也许是讹传吧,但也不见得传话的就是小人。
胤礽是朕的儿子,并没有相疑的意思,不过,今年时势略有不同。户部的事,经胤礽插手,差使已经办不下来了,胤禩去刑部,听说耿额他们在下头也时有怨言,耿额是索额图的家奴,太子总和这些人混在一起,怎么能不问?
朱天保又道,本朝阿哥干政,皇太子处于参赞之位,对其无节制之权,此乃政令出多门,若有小人乱政,与太子抗衡,或阿哥们居权日久,万一起觊觎之心,让人忧虑善后难。
康熙惊愕地看着朱天保,康熙对大清王朝的继位者,有自己的见解:
阿哥们为国家办差,与太子齐心,大清江山就能日臻兴旺,若太子无能,也不怕,反正继承大统的,仍是爱新觉罗氏人。
康熙的见解,听得朱天保和张廷玉毛骨悚然,康熙又呵呵一笑,说自己气头上说的,让朱天保在东宫,好好辅佐太子,不要见事有疑。
朱天保走后,康熙问张廷玉,是不是觉得他今天的话,太无骨肉之情,其实,天家本无骨肉情可言,愿后世昌荣,晚年平安,若要如此,还得再作一番努力,眼前的这些事实,真让人可畏、可叹啊。
康熙皇帝在夸赞朱天保的时候,说“太子虽不肖,他的这几个臣子,朕看还是正人君子。”康熙皇帝给太子的结论是“不肖”。
不肖:
来自百科,一般是称不孝之子为不肖。子不似父,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
以康熙的雄才伟略,怎么可能选一个“不肖之子”来继续太统呢?
康熙皇帝跟朱天保和张廷玉所说的,无疑表达了自己决意废太子的意图,若康熙皇帝不打算废太子,有太子在位治理朝政,他何需考虑努力让晚年平安?
放出风声三:
十月,康熙皇帝带阿哥北巡狩猎,康熙拿出一枚颜色近于明黄的如意,作为奖励,让阿哥们谁猎得最多,这柄如意就赏他。
阿哥们都知道,这柄如意,一向是乾清宫镇殿之宝,是顺治皇帝赏给继位者康熙的,如今康熙又要赏人了。
而且,明黄色,清朝的制度,只有皇帝和太子才能佩带,康熙皇帝等于态度鲜明地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号,太子胤礽已失爱,或者说,康熙已不拿胤礽当太子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康熙皇帝向外界吹的这些“废太子”风,朝臣和皇子们都读懂了,只是让康熙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太低估那些表面上孝顺的阿哥们,根本就不给康熙皇帝“作一番努力”的时间,而是纷纷闻风而动,各怀鬼胎推波助澜。
让康熙皇帝在承德山庄,度过了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废太子”之夜。
废太子的惊魂夜
那一夜,首先是康熙皇帝撞见太子胤礽乱宫闱,与母妃郑春华有奸情。
康熙为防太子图穷匕见,连夜调兵进园护驾。
接着,下旨:胤礽自即日起非奉诏不得见驾。着由上书房张廷玉代呈奏折。晋封皇长子胤禔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为雍郡王,皇八子胤禩为廉郡王,开府办差。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着晋贝勒。钦此!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虽然事出突然,康熙皇帝早对太子失望,历来废太子都没有好下场,也不忍心胤礽没有好下场,但是既然胤礽自寻死路,康熙便决定趁机废太子,晋封几个势力最大的皇子。
康熙认为这些皇子们突获恩荣,必然会感恩,维护皇帝的周全,一起稳住局势,压住阵脚,遏制太子胤礽急走险途。
正当康熙以为当晚的安排,万事妥帖的时候,猝防不及,上天没给康熙皇帝片刻的喘息,平地一声惊雷起,鹅顷风雨浇一身。
胤礽的乳兄,热河都统凌普,声称奉太子手谕,带了一千四百七十名中军营士兵,进园来护卫皇上。
康熙皇帝听闻这个消息,惊出一身冷汗,连连冷颤不止。太子在这个时候调兵进园,而康熙皇帝密调护驾军队还未到来,难道太子胤礽这孽障起了杀逆之心,莫不是要在今晚血溅五步、血拼上位?
康熙急命张廷玉、马齐和张五哥前往凌普军营,稳住凌普和士兵,叫众皇子前来侍驾。
李德全从凌普那里取回来太子调兵手谕:
奉皇太子谕,皇上近侍奉旨移防奉天,着热河都统凌普率亲兵护卫进驻山庄,以资关防!怡贝勒胤祥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马齐看完,汗水泌了出来,脸色雪白,提醒皇上,字迹很易模仿。
其实,康熙也看出来了,有人趁机要构陷太子,落井下石,致太子于死地。
这个“有人”,大概率就是外头的这七八个逆子之间的某位。
随即,康熙下旨囚禁胤礽、胤祥,让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在身边护卫。
这时,更让康熙皇帝心慌吃惊的事,出现了。
护卫在身边的大阿哥胤禔,向康熙密陈,他愿替皇上作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怕皇上担了杀子恶名,自己不怕后世无知之徒妄加评论,他愿意亲自杀掉胤礽,除去庆父之忧。皇上从此就可以安枕。
康熙仿佛不认识似地盯视着大阿哥胤禔,马上把所有阿哥都叫进来,告诉众阿哥,大阿哥所说。
众人的心,一下被提到老高,又一下跌落到无底的恐怖深渊里,满殿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一阵阵寒意袭得人毛发直竖!大殿里紧张得,仿佛一个火星,就能爆燃起来。
三阿哥胤祉见此情景,向康熙举报,太子昏聩的行止,乃是受了大阿哥的魇镇,太子宫的太监何柱儿拿出了大阿哥亲笔画的符纸。
几个阿哥纷纷都说胤禔拉过自己看相,推荐精通房神术的张郁之。
康熙万万没想到,这些儿子间平素暗地里,还有这些阴微Xia贱的来往,已是气呆了,两手冰凉浑身发抖,只是怔着不言语。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一个个意外、惊吓,几件事搅和到一起,陆续爆出来的事,一件比一件惊耸骇人,把康熙皇帝折腾得心力交瘁,头晕心悸,心神不宁。
自己刚吹了点“废太子”风声,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搅出魑魅魍魉齐露相。
康熙悲哀地发现,自己曾笑话李世民,英雄一世,功业彪炳史册,却没处置好太子的事,骨肉惨变贻笑后世。自以为能把持得定,不论别人怎样挤兑,总不能叫太子这没娘孩子吃亏。
索额图曾说“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虽斥他愚妄胡言,心中倒常警觉,别要叫这狗才说中了…唉!到底还是…百代之下,必有笑朕自大无知的啊……
更让康熙难以自持的是,面前这群虎视眈眈、心怀叵测的儿子们,自己已无拔山举鼎的雄伟气势,压得住他们那颗狂热的夺嫡之心。
废黜太子会引起什么后果,康熙不知已经想了多少遍,虽觉难以预测,但是康熙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们的表演,让人胆颤心寒、三观尽碎。
康熙冷静下来后,发现废太子,还是太伧促了,有太子在位时,那群虎狼般盯着皇位的儿子们,都把目标对准的太子,现如今废掉太子后,他们却火力全开朝着康熙自己而来了。
不得已,康熙无奈决定,得想办法把胤礽复立为太子,让太子胤礽挡在前面,以便从容地布局另择储君。
废太子的消息,早就传遍京城,流言四起,一日数惊,百官纷纷聚议、猜疑,“废太子”一言已出,皇帝也不能朝令夕改,正常的流程还得继续。
康熙马不停蹄回到北京,第二天便命张廷玉赍诏,会集百官到天坛,告祭天地,明发了废黜太子胤礽的文告。同时又下旨,让百官举荐太子。
康熙相信只要自己放出“复立太子胤礽”风声,那些官员肯定按自己的意图,再举荐胤礽复位。
至少可以暂时遏制住这群躁动不安的虎狼儿子们,让朝局恢复以前的风平浪静。
无奈复立太子胤礽
于是,康熙又开始向外面吹风,复立太子胤礽。
首先,还是召来太子师傅王掞,因为王掞追着康熙,要力保太子。
王掞当着皇帝的面,声称太子胤礽的罪过,都是捕风捉影,言之无物,几句空话就废,不足以取信于天下。
康熙所说的太子主持政务中,科场舞弊,他治不了,官员结党营私,他治不了,捐赋不公,狱讼不平,地土兼并,他都一筹莫展,这些账,不能算到太子一个人头上。
上书房诸大臣平素明哲保身,于太子毫无赞善之言,诸王诸阿哥各自为政,万岁也未加抑制,万岁难道无责任?诸臣工难道无责任?
如今太子被废,人言汹汹皆曰可杀,小人辈谀奉于前,设陷于中,下石于后,该杀不该杀?
而今独自说太子失德,难道不失公允?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王掞一揽子骂尽文武百官,连康熙的“责任”也扫了进去!言词犀利,句句诛心,满殿大臣和太监,人人脸色惨白,腿肚子直转筋。
王掞说得激动不已,索性放声大哭:“老佛爷,先帝爷呀…你们睁开眼看看…他们要把少主子往死里治啊…”
康熙因心有定计,冷静听王掞泣诉,脸色也异常平静,盯着王掞半晌,告诉他,胤礽已去了刑,倒是大阿哥胤禔,已严令圈禁。
又说为胤礽好。丹朱不肖,尧也废了他的太子,太甲荒淫,汤帝放他去桐,吃点苦头,他或许变成个好人。
侍候在旁的张廷玉听到此,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康熙皇帝怎么比出太甲放逐的掌故来了?
太甲放桐,三年改过,又复了太子位,这个学贯古今的皇帝,到底是什么心思?
王掞也当场说自己还是推举二阿哥胤礽,康熙只说王掞原来拉的保太子名单不算数。等于暗示了可以保废太子。
是的,张廷玉没有胡思乱想错,康熙皇帝就是在向外界放风,他要复立太子胤礽。
但康熙皇帝想的复立方法是,
“朕意已决,今日就发明诏,由百官从阿哥中举荐,推举谁为太子,朕一惟公意是从!”
然而满朝文武和皇子们,大多数都错误理解了康熙皇帝的旨意。他们以为是要推举一位新太子。
经历那晚惊魂这夜,被康熙皇帝接二连三的雷霆大怒吓懵了头的阿哥们,像惊蛰过后的土虫,立即又蠢动起来。
太子被废,又推举新太子,等于扔出一块热肥肉,又香又烫嘴,所有阿哥、满朝文武官员,统统变成了饿狗,红着眼打量着如何下口。
朝臣们疯魔了似的,聚集在礼部、理藩院打听消息,寻老师、投阿哥府上下钻营。
谁都知道,自己一本奏上,就是立此存照。
选对了,就有了“拥立之功”,
选错了,就是“结党营私”,
一荣一辱关乎半世宦途,岂是小可之事?因而皇帝平时对阿哥只言片语的评介,此刻都成了珍秘要闻。
康熙也发现让百官举荐太子,好象没按自己的预想的走,可能这些大臣们没明白自己的心思。
于是,康熙皇帝叫人传旨放十三阿哥胤祥出来,十三阿哥胤祥是太子党,康熙皇帝在向外界表达,“调兵”的太子党都放出来了,废太子胤礽的罪过,是受人陷害所致。
按照康熙的设想,胤礽再不济,是做过三十多年太子的人。他的失德被黜,既是因大阿哥行妖术魇镇所致。现在事体查明,臣工们理应举荐胤礽复位。
但是除了王掞、朱天保等十多名太子党仍持旧见,百官竟然一窝蜂儿全是保奏胤禩入继东宫。
一个排行第八的皇子,平素没有单独办过要差,又没有野战功勋,凭什么邀买了这么多的人?
康熙对新出现的意外,先是惊愕,忡怔了几天才定下神来。便以身子不爽为托词,将所有保举八阿哥的奏折一概留中不发。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康熙皇帝认为放的风声不够,又急忙召见李光地,问废太子的病如何医治才能痊好!
正如邬思道分析,康熙皇帝是让李光地放出风去,胤礽害的病,是废太子病,如何医治。对症下药,只有复立。
《雍正皇帝》的九王夺嫡篇章里,邬思道分析,公举太子,为什么胤禛胤祥应该推荐二阿哥胤礽。把康熙皇帝废太子,又无奈只有复立太子的心思,剖析得入木三分。
皇上久已不满太子,积郁骤发,雷霆大怒间一举废黜,看上去似乎圣心早已默定。但这个门一开,他也就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大阿哥被执,三爷被斥,十三爷被囚,这都出乎他老人家当初意料之外。
更可畏的是八爷,内结侍卫,外联朝臣,其势在不得嫡位不罢手。当初太子在位,这些都显不出来,如今暴露无遗,设身处地,焉能不惊心动魄?
皇上原来最担心太子逼宫,所以废掉他;如今恐怕他最害怕的是五公子闹朝,不但江山危殆,他自己也要身败名裂!
如今他见儿子们虎视眈眈,心里不安是肯定了的。所以他一面召见王掞,又见李光地这些老臣,指望他们出来压压阵角,又宽了太子刑具,放出东华门外读书。一面又命群臣公推太子,想快点稳定人心。
像八爷那样干法,府里人流昼夜川流,探马缇骑四处探信,九爷十爷十四爷赤条条四处奔走拉人保荐八爷,只能把万岁爷吓住!
是的,拥戴胤禩为太子的狂潮席卷宦海,康熙皇帝确实被吓住了。眼看止不住推举八阿哥允禩为太子的浪潮。
康熙皇帝又 升张廷玉两级,让张廷玉和马齐、佟国维并肩正一品,就是想暗示上书房的佟国维和马齐。
这两个上书房大臣,最近忙疯了,推举八阿哥为太子的事,忙错了,期望他们为皇帝尽快扭转局势。
哪知佟国维和马齐,一门心思地沉浸在招呼门生故史,群推八阿哥允禩为新太子,压根没理会到康熙皇帝的深意。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很遗憾,康熙皇帝做了一系列的放风努力,但是公推太子,还是没朝着他想的路子走。
不得已,康熙皇帝只能再次乾纲独断。
虽然康熙曾有明谕“由诸臣工荐举皇子中,堪为太子者,朕惟众意是从”,言犹在耳,公推出八阿哥允禩也无罪昭彰。
而且康熙平时也并不讨厌胤禩,只是胤禩崛起太过突兀,肯定在下边做了手脚,康熙皇帝还是想明旨降罪,杜绝胤禩妄想,胤禩朋党势力如此浩大,不绝了他的念头,将来祸不可测,让传口谕,叫他安守王位,别再尖牙利爪地来抢太子之位,便不会为难他。
其实康熙是有保护胤禩之意,同时把佟国维赶出了上书房,降级留用马齐。
也就是说,康熙处于不得已,只能再复立胤礽为太子,但是内心并没有把胤礽当太子了,而是让胤礽占着这个位置,吸引那些为夺嫡的红了眼的儿子们,自己则在旁从容地选继位人。
然而,康熙皇帝的择储之法,却是——“水涨船高”,骨肉相残,坐观成败。
欢迎阅读下一篇,解读《康熙大帝》第41篇:
《康熙择储之法“水涨船高”,骨肉相残,坐观成败》
说明:
本文内容结合了《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两部书。
以上正文来自
#头条公号@这是一面镜子
独家原创,本文内容,已自查合法合规,作者观点纯属一己之见,仅供参考,欢迎转发点赞,关注作者,谢谢。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