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连续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突然又火了,在过去看这部剧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讲述美好爱情故事的连续剧,如今再看,不得不感叹:王宝钏真的是实打实的“恋爱脑”。
这两年连续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突然又火了,在过去看这部剧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讲述美好爱情故事的连续剧,如今再看,不得不感叹:王宝钏真的是实打实的“恋爱脑”。
关于“爱情”,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和众人所追求和探讨的话题之一,当“恋爱脑”成为网络热词时,人们一边在感慨自己肯定不会当“恋爱脑”,又一边在为影视剧里“恋爱脑”的痴情所惋惜。
虽然说,“爱”,是一种美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单单只有爱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为爱疯狂”的现象,并不是现代所独有的,在两千多年的《诗经》年代里,也有这样的“恋爱脑”。
在《诗经·将仲子》这首诗里,为我们生动刻画了一位在爱情与礼教之间挣扎的女子形象。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首诗除了为我们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爱情观外,可以说它更像是一则来自先秦时期的“恋爱脑”警告。
诗篇开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刚读的时候,看到这句话,一时之间难以理解,根本就不知道是啥意思,慢慢细品,才发现原来《将仲子》这首诗从一开始就发出了警告:
“不要翻墙院,不要把杞树折断!”这难道不是在恋爱中姑娘情急之下发出的呼叫吗?
在春秋时期,婚姻作为人生大事,必然是要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将仲子》中姑娘正在苦苦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来与她约会,她害怕父母和兄长知道后会责骂她,更害怕旁人知道后的闲言闲语。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姑娘内心那激烈的矛盾冲突:她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又情不自禁地思念心上人。
她与心上人是两情相悦的,但是她内心也有会有所担心:她不知道心上人是否能够给她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和未来,她无法确定这场恋爱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命运。
在诗中的第二章、第三章,并不只是对第一章的重复,而是意思上的层层递进:从姑娘的“无逾我里”,到“无逾我墙”,再到“无逾我园”,可以看出“仲子”的鲁莽与冲动。
姑娘的畏惧,也随着“仲子”的鲁莽而扩展,从“畏我父母”,到“畏我诸兄”,再到“畏人之多言”。这层层递进,从亲到疏,从父母兄长到众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姑娘所受到的舆论压力,除了来自家人、来自邻居外,还有社会各方。
这是因为在当时,婚姻礼制作为统一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作为渺小的个体,是很难抗拒这种舆论所带来的压力。所谓“人言可畏”正是如此,无形的桎梏,使得诗中的姑娘内心痛苦与哀叹不已。
从《将仲子》整首诗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全诗三章仅有个别字不一样,一唱三叹的形式,让诗的主题得到强调和冲突。
诗中姑娘反复吟唱“仲可怀也”,可以看出她内心对“仲子”的爱恋之情,但是她心里又是矛盾和害怕的。姑娘心中是爱着“仲子”的,但是她心中也多了一些理智。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仲子的恋情,以及仲子的行为,是不合礼法的。既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又没有得到兄长的祝福,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爱情来敲门的时候,她清醒地意识到,她的生活,既需要有爱情的滋润,也需要有做人的尊严。于是,她由衷地发出了警告。
姑娘这种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社会伦理礼制之间,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她希望能够在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于是便做出了理智的选择:请求“仲子”不要再翻墙院,不要再折树枝,这样是无法得到父母、亲人和众人的认可和祝福的。
从《将仲子》整首诗来看,不得不说,诗中的姑娘或许是最早的“反恋爱脑”代言人了。她没有为爱痴狂,而是用温柔坚定的态度,守住了自己的生活和尊严。
爱情,需要激情,同样也需要理性,若是完全不顾现实的爱情,往往是难以长久的。在爱情里,我们要保持清醒,既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而《将仲子》就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爱情中那些永恒的矛盾与挣扎。
若是你或是身边的朋友,正在为爱情纠结时,不妨想一想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姑娘:她也是在“想爱”和“不敢爱”之间,反复徘徊,也想一想这句话:
“好的爱情,不会让你折断翅膀,而是陪你一起飞翔!”
互动话题:
你是如何看待“恋爱脑”的?如果你是诗中的姑娘,你会如何回应“仲子”呢?欢迎评论区里留言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来源:灯都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