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较量》:明牌对决下的暗流,赵亚苧卧底任务引热议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6 22:19 1

摘要:国安剧《绝密较量》再有两集就将迎来大结局,可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却愈发感到违和。那些本应充满神秘感的国安工作,在荧屏上竟呈现出割裂的戏剧张力。

【撰稿】|【编辑】刚柔经史

国安剧《绝密较量》再有两集就将迎来大结局,可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却愈发感到违和。那些本应充满神秘感的国安工作,在荧屏上竟呈现出割裂的戏剧张力。

国安工作不仅存在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博弈,而且更要求具有严谨的逻辑支撑,这些特质在本质上与戏剧化叙事所需的强冲突、快节奏形成了天然悖论。

因为国安不像公安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接触人民群众,它的工作相较过于单一,指向过于精准。 但是其组织架构与公安机关并无二致,侦查案件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是同源的,只是国安面对的是国家安全层面的敌我矛盾。

在《绝密较量》这部剧中,虽然体现了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程度,但是剧情却悬浮到起飞。

本来应该是敌明我暗,或者是敌我双暗的斗争局面,可是该剧却是敌明我也明,甚至是敌暗我明,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都是明牌。 国安局的处长堂而皇之的坐到了对手的面前,对自己的身份毫不掩饰。

如果这样的话,还跟踪、上秘侦手段干嘛啊,直接明着调查不就得了吗? 特别是敌我双方的角力过程更是让人无语,在明知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还要假装不知道,下出了一步步铤而走险的棋。

这本质就是编剧对“身份悬念”的过度开发。在《伪装者》《潜伏》等经典作品中,身份揭晓往往意味着叙事高潮的到来,而本剧过早消耗这个悬念,又未能构建新的叙事支点。

换作一般智商的间谍都不会在明知早就暴露的情况下继续行动吧?可是在这部剧中,竟然就这么干下去了。这种“为推进剧情而牺牲逻辑”的做法,使正邪较量沦为儿戏。

许多观众在剧情刚开始,就已经预判出赵亚苧(高圆圆 饰)的人设是我方打入间谍组织内部的高级卧底,单从这一点来讲就已经让全剧失去了悬疑色彩。

如果说全剧都是都是敌我正面硬刚的桥段,那么赵亚苧和杨光就是双盲的打法,这么重大的一起反谍案件,主要侦查员竟然不知道敌方阵营里有我方高级卧底,难道就不怕在残酷的斗争中误伤友军吗?

可是都快大结局了,也没有看到赵亚苧在整个侦查工作中发挥出什么作用?反而帮助间谍组织做了很多“份内”的工作。

剧中,JAMES(成泰燊 饰)命令赵亚苧利用身体优势拿下杨光(张鲁一 饰)的桥段,给观众的印象就是赵亚苧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了,对杨光对自己的无动于衷感到很失望。

这个桥段既违背国安人员“情感隔离”的职业准则,也陷入了“美人计”的陈旧叙事窠臼。如果,赵亚苧真要发挥特殊作用,完全有机会将JAMES分批取到的精密部件掉包,让他在行动时发挥不了作用不就完了吗?

作为一名合格的卧底本应成为信息枢纽,可是剧中的赵亚苧却沦为被动执行者,暴露出编剧对“嵌套式叙事”掌控力的不足。

还有就是对卢卡·莫里(福地祐介 饰)采取的各种侦查措施,简直是把国安侦查员放在地上反复摩擦的情节。

明知卢卡·莫里是间谍组织里的关键人物,跟踪他的国安人员为什么总是一个组,难道就不能多设定几条线进行递进式梯次跟踪吗?

再说,即便偶尔一次跟丢了,在其换车地点完全可以用电子围栏技术获得卢卡·莫里和谢小曼(钟雯冠 饰)的手机号,然后追踪信号就可以了,何必像大海捞针一样以车找人呢?

如今,这种技术侦查手段早就不是什么行业机密了,连老百姓都明白,怎么剧中的国安侦查员就想不到呢?

现实中电子侦控、大数据追踪等技术手段占国安工作70%以上的比重,但这类“静默对抗”在视听呈现上远不如跟踪、肉搏具有冲击力,导致剧中出现“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侦查方式”的割裂感。

该剧暴露的创作困境,实质折射出类型化叙事与行业真实之间的深层矛盾。当视听奇观的需求凌驾于专业逻辑之上,当戏剧冲突的构建脱离现实基础,最终呈现的所谓“绝密较量”难免沦为缺乏说服力的戏剧游戏。

以上为刚柔经史原创作品,将持续输出更多优质文章,期待您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来源:刚柔经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