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上线,刘宇宁,你和观众又被做局了吗?

西瓜影视 韩剧 2025-05-16 08:12 4

摘要:那种“怎么又是这样?”的熟悉感就来了。随之而来的,又是网上不出意料的、铺天盖地的关于古装扮相是否适配角色的讨论和争议。

这一篇真的要单刀直入地写一下。

我发誓,当我频繁在社媒刷到《开始推理吧3》切片的时候,我是觉得刘宇宁还可以的。

甚至还能代入韩娱制作人李秀满那句已经被反复引用过的经典语录:「漂亮孩子站C位,会让整个组合都变漂亮。」

我不是夸张。当刘宇宁站在迪丽热巴、张凌赫之间时,那种“没那么割裂”的感觉让我有些惊讶:他居然不突兀。

尤其是和张凌赫一米九的身高站在一起时,两人同框竟然还有点帅气的氛围感。

直到他跟宋祖儿的新剧《折腰》开始花预算投放物料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这个策略是不是又一次失败了。

那种“怎么又是这样?”的熟悉感就来了。随之而来的,又是网上不出意料的、铺天盖地的关于古装扮相是否适配角色的讨论和争议。

甚至有一种「宇宁,你和观众又都被资本做局了吗?」荒谬感的怜惜。

我们总在用“刘宇宁怎么又演古偶男主了?”这样的语气来表达疑惑,其实应该反过来问:

“为什么他总能拿到这种位置?”

这背后不是个人意志,是资本判断。

在古装偶像剧越来越像“营销项目”而不是“文艺作品”的现实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生死线。一部剧要“火”,要赚钱,需要的是关注度,是讨论度,是时不时冲上热搜的能力。

传统的“俊男美女+工业糖精”模式已经很难确保这一点了,观众的审美阈值在提高,再加上长剧不如短剧的节奏拉满,观众对套路也越来越疲倦。

这时候,“争议”就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量催化剂。而长相和扮相的争议,是最容易引发裂变传播的。

它不需要你对剧情有多了解,不需要你关注演员的演技,只需要你看到一张可能和你心中“古装男主”形象不符的脸,就足以激发你的表达欲。

“怎么是他?”、“这个扮相不行吧?”、“和我想象的差太远了!”——这些直观的情绪和判断,可以迅速转化为社交媒体上的吐槽、截图对比、表情包制作、以及各种站队吵架。而这些,恰恰是剧方和平台最乐于看到的“热度”。

男主角不是被选中演故事,而是被选中激起话题。刘宇宁恰好就是这种话题体质的典型样本。

他的长相处在某种微妙的审美裂缝中,站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不同妆造下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喜欢的会说他有记忆点,不喜欢的会说他不合适,但这正是社交平台最喜欢的属性:分歧、争议、流量。

从《一念关山》到《珠帘玉幕》再到《折腰》,刘宇宁这条“黑红男主之路”走得前所未有的稳定。他长相的争议性、粉丝的攻击性、作品的槽点强度,像是一套完美的剧方梦中情人配置——你越不满,他越受欢迎。

《一念关山》播出时,关于男主角古装扮相的讨论和由此衍生的各种话题,贡献了多少泼天的流量?

各种截图对比、表情包、二创视频剪辑、长篇大论分析哪里“不合适”、给女主演另外拉郎配的帖子层出不穷。你可能在微博、豆瓣、抖音、小红书、b站的任何角落刷到这些内容。

这些流量,实实在在把剧推到了风口浪尖,让它成为了当时最具讨论度的剧集之一。

哪怕这些讨论很多是基于“不认可”甚至“嘲讽”,但在“黑红也是红”的逻辑下,这都构成了剧集的“存在感”和商业价值。

所以,当你看到《珠帘玉幕》和《折腰》依然是刘宇宁出演男主,而且《折腰》的营销又开始围绕扮相引发讨论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策略又失败了”。

但从资本和剧方的角度看,这恰恰可能不是“失败”,而是“成功”——他们成功地再次用“争议”钩住了大众的注意力,用观众的“不适感”换取了剧集最渴望的“话题度”。

他们要的根本不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好帅好适合!”,而是你的“怎么这样?!”,因为后者更容易形成围观和传播。 你越觉得“失败”,觉得“离谱”,你可能就越想吐槽,而你的每一次吐槽,都在加固他们的“流量池”。

是的,你没看错。古偶剧方早就不靠内容赢口碑了,他们靠的是:让观众集体破防。

不需要演技,不需要合理人设,也不需要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你只要能惹人说话、挑人审美、刷满社交平台的热搜和群嘲,就比“帅哥演技好”这种事情更重要。甚至,片酬比其他帅气的男主角演员可能要低一些。

这才是刘宇宁能够连演三部古偶男主的真正原因。

那么,在这样一场场由“长相争议”引发的“腥风血雨”中,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呢? 表面上看,似乎是那个站在风暴中心的男演员,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但仔细想想,我甚至觉得受伤的只有那些只是想看一部顺眼古偶的普通观众。 他们没有资本要追逐的流量指标,只是基于朴素的审美期待,结果却一次次被这种争议选角“创”到。

而对于男女主演的粉丝来说,这种“腥风血雨”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强化粉丝黏性、进行“虐粉”固粉的工具。 在粉圈生态里,外部的质疑和攻击,往往能激发粉丝的保护欲和集体荣誉感,让大家更紧密地团结在偶像周围。

女主演的粉丝,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家偶像没有搭配到“大众普遍认可的古装帅哥”而感到“不值”或“委屈”,认为这影响了自家偶像的“吸新粉”速度或剧集“出圈”效果,于是更紧密地抱团,一边为自家偶像鸣不平,一边高喊“心疼姐姐”。

而男主演的粉丝,则会觉得自家偶像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仅仅因为外貌就被过度攻击和否定”,从而激发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战斗欲,形成“你越黑我越挺”“誓死捍卫哥哥”的姿态。

在这种共同“对抗外敌”的过程中,粉丝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结被大大强化,黏性度因此指数级增加。他们从维护偶像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情感上的满足和价值认同。

那么,回到演员本身。

刘宇宁为什么会选择一部又一部古偶男主?很简单,这不是“被骂还硬上”的自我牺牲,而是一门再清晰不过的生意。他得到的,从来不少:

古偶男主这个位置,意味着巨大的曝光机会、快速积累人气、指数级增长的粉丝和讨论度,以及,毫无疑问的、真金白银的丰厚片酬。

这是比他直播、唱歌、演出来得不知道快多少倍的好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演艺圈,这几乎是一条快速提升自身商业价值和行业地位的通道,虽然伴随着巨大的审美争议风险。

这套公式,他早就明白,也愿意去跑。

只是,我真不希望他就此困在这套公式里。

刘宇宁的现代装气质是完全说得过去的,甚至是讨喜的。他在综艺里和别人对话时有礼、清醒、节制,在现代妆造下的镜头表现也明显更自在。

在他还没怎么演戏的时候,我还偶然看过几次他的直播,当时觉得他说话挺有意思的,而且能感觉到他很坦诚,就是那种直面观众的状态。

他可以演戏,只是古偶这个类型对他来说,像是个永远不合脚的靴子:套得进去,但不舒服,也走不远。

我特别想大喊,刘宇宁和你的团队工作人员们既然能通过这些高关注度的古偶项目带来的流量和资本积累,实现商业价值和行业地位的“升咖”,那么请赶紧从古偶剧里“毕业”,马上去演正午阳光那种扎实的现代电视剧吧!

古偶带来的流量固然诱人,短期收益也高,但反复的长相争议和类型重复,长期来看对演员的口碑、戏路拓展和观众缘都可能造成损耗。

但也正因为这套争议逻辑一次次奏效,我们才不得不回头去看,究竟是谁在为它持续供能——演员?平台?还是一次次情绪被利用的观众自己?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熟悉的争议再度上演,想大声吐槽的时候,不妨冷静一下。你的每一次情绪波动和每一次互动,都在为这场“争议即流量”的生意添砖加瓦。

或许只有当观众不再轻易为这种显而易见的“局”贡献流量时,市场才会被迫去寻找真正靠品质和适配度取胜的选角和作品。

在那之前,我们可能还要继续看着某些古偶剧方,因为男主被骂上热搜,而在会议室里偷偷乐开花。

来源:逆袭中的胖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