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一部让历史活过来的剧,为何让观众又爱又恨?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6 06:00 2

摘要:2022年7月18日,这部剧曾像一颗哑炮般短暂炸响:原定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却在当晚临阵撤档,爱奇艺悄悄上线6集后又紧急下架。

“好饭不怕晚,良缘不怕迟。”这句老话,放在《人生若如初见》身上再合适不过。

2022年7月18日,这部剧曾像一颗哑炮般短暂炸响:原定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却在当晚临阵撤档,爱奇艺悄悄上线6集后又紧急下架。

观众调侃:“这操作比清宫戏里的九子夺嫡还刺激!”两年后,它却携着“电影级质感”“老戏骨飙戏”等标签卷土重来,首播当日直接空降平台热榜前三。

当年撤档风波中,观众在官微下刷屏“求一个交代”;如今复播,弹幕却飘满“真香预警”。

这中间究竟藏着怎样的乾坤?

若说《觉醒年代》拍出了知识分子的风骨,那么《人生若如初见》则撕开了清末民初的众生相。

1. 保皇派的“困兽之斗”
李现饰演的梁乡,原型正是清末宗室良弼。这个角色身上贴着三重矛盾标签:

留日归来的新派贵族,却甘当封建王朝“裱糊匠”;

训练新式军队,却要跪拜慈禧画像;

高喊“我风云两百年的大清”,眼底却尽是迷茫。

剧中一场戏令人唏嘘:梁乡母亲(吴越饰)教官太太行旗礼,反被记恨。

她颤声叹道:“祖宗规矩成了催命符,这世道要变天啊!”—— 旧时代的体面,在新时代成了笑话。

2. 革命者的“向死而生”
魏大勋饰演的杨凯之,在刑场高诵谭嗣同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刀光闪过时,镜头却转向围观百姓麻木的脸。这暗合鲁迅笔下“看客”意象,道尽革命者的孤独。

更耐人寻味的是朱亚文饰演的吴天白。这个虚构角色总在深夜擦拭手枪,嘴里念叨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的诗句,成了革命者血色浪漫的注脚。

导演王伟曾放话:“我们要拍出历史的‘包浆感’。”此言非虚。

1. “脏”出历史厚度

留日学生的制服领口泛黄,北洋军的马蹄铁沾着马粪;

紫禁城的宫墙上雨水渍痕蜿蜒如血;

革命党的秘密集会上,煤油灯熏黑半面砖墙。

这种“去滤镜化”处理,恰如《史记》笔法:不避污秽,方显真实。有观众调侃:“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清末的腐朽味儿。”

2. 演员的“脱胎换骨”
白客的转型堪称惊艳。他饰演的醇亲王载沣,面对袁世凯逼宫时,手指死死扣住青花茶盏,面上却淡笑道:“袁宫保,茶凉了。”—— 静水深流般的演技,让昔日“王大锤”彻底翻身。

李现更贡献了“毁容式表演”:为表现梁乡中弹后的濒死状态,他提前72小时断食,眼窝凹陷如骷髅。导演喊卡时,现场工作人员竟无一人出声——全被震住了。

该剧开播后,争议如影随形:

1. “洗白保皇党?”
有学者指出,剧中梁乡主张“君主立宪救国”,与真实历史中良弼镇压革命的形象不符。

但编剧巧妙埋下伏笔:当梁乡发现新军士兵仍在磕头领饷时,他颓然瘫坐:“我修的到底是新长城,还是纸牌屋?”—— 这种人性化处理,反而让历史反思更深刻。

2. 多线叙事是妙笔还是败笔?
首播8集涉及5条故事线、27个主要角色。喜欢的人赞其“有《大明王朝1566》的野心”,批评者却抱怨:“看得脑仁疼!”但第二集一场戏征服了多数观众:
保皇派、革命党、北洋系三拨人在东京酒馆相遇。梁乡举杯敬杨凯之:“他日战场相见,望君莫留情面。”杨凯之回敬:“若真到那日,我定先饮三杯送行酒。”—— 乱世对手的相惜相杀,比直白的善恶对决更撼动人心。

数据显示,该剧35岁以上观众占比达58%——这或许暗示着:在穿越剧、甜宠剧泛滥的今天,仍有人渴望在荧屏上寻找民族的精神根系。

就像剧中谢菽红(春夏饰)的蜕变:从逃婚少女到女校教师,她对着女学生念出秋瑾诗句:“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镜头扫过教室,纸窗外正飘着1911年的初雪。

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画卷,而是混沌中寻找光明的历程。

《人生若如初见》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敢拍出保皇党的理想、革命者的彷徨、投机者的无奈——正如编剧所说:“我们要让观众看见,历史长河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曾拼命翻涌过。”

今日话题:当梁乡与杨凯之在东京酒馆举杯时,你可曾想起现实中的宿敌?

那些相杀相敬的复杂人性,是否比简单的正邪对立更触动你?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剧故事。

来源:艾叔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