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先生》大结局,只说了王夫之思想好,却说不清到底好在何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5 20:47 3

摘要:5月15日晚间,纪录片《船山先生》第四集在湖南卫视播出。随着第四集的播放完毕,也意味着这部《船山先生》播放完了它的所有内容。我们可以基于全部四集内容,整体聊一下这部纪录片了。

5月15日晚间,纪录片《船山先生》第四集在湖南卫视播出。随着第四集的播放完毕,也意味着这部《船山先生》播放完了它的所有内容。我们可以基于全部四集内容,整体聊一下这部纪录片了。

《船山先生》的前三集,主要讲述的是王夫之的生平,到了第四集,讲王夫之去世之后,百多年间,他的著述和思想,是如何传播,经过哪些人和哪些方式传播的。如果把这部纪录片当作人物生平传记的视频内容来看待的话,它的质量还是过关的。如果我们有更高要求,则《船山先生》无法满足观众们的要求。

我在介绍这部纪录片定档的文章当中曾聊过,要创作好王夫之的纪录片,有至少三个技术上的难点。第一个,是王夫之吃啥喝啥,换言之,便是王夫之靠什么生存。第二个,王夫之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对立、合作等等,都需要讲。基于《船山先生》的四集内容,它解决好了这两个技术难点。观众们基本上可以通过纪录片,看清楚这些内容。

第三个技术难点是,王夫之的思想,到底是哪些思想,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那些名人们,这些思想的传承关系是什么。《船山先生》在第四集的内容当中,稍微有那么一丁点的意识,想要把这个讲一讲。但是,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毕竟水平有限,他们没有把这事儿讲清楚。而不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其实意味着王夫之思想的研究,连个皮毛都没有实现了。

在第四集的内容当中,讲到了王夫之和曾国藩、郭嵩焘等人的关系,讲到了和谭嗣同之间的关系,讲到了和杨昌济的关系等等。但是,这些“讲”,都只局限于关系层面上,没有到达真正有效的学术传承上。纪录片当中反复讲“经世致用”思想在湖南人身上起到了作用。这个讲法,太空泛了。

对于并不了解王夫之的观众而言,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只记住了王夫之是大儒,王夫之的思想好。但是,王夫之的思想到底好在哪些地方,观众们说不出来。因为纪录片作品当中,也没有说出来。这是咱们当下很多古人传记类的纪录片都会面对的问题,会依靠史料记载讲名人故事,但是,一旦要讲名人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

王夫之的思想不好讲这事儿,也不能怪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和导演。要怪罪,就怪罪咱们现在还没有现成的、可以用的王夫之的思想研究著述,尤其是当代学者的著述。很多资料平台上都讲了,王夫之著述近千万字。要把王夫之思想研究出来,就得读这么多的资料啊。不是专门的研究者,没法读这么多的文字。做纪录片的,当然也不会读多少。

反观国内研究古代思想的学者,本身就不多。王夫之思想,无论在全国,还是在湖南的高校当中,都属于偏门。在王夫之思想研究领域,有真才实学的当代学者,也没几个。这种情况之下,《船山先生》的纪录片当中,也就只能说一些互联网上有的内容了,无法说出更多原创性的内容、学术建设性的内容。

其实,明清大儒们的思想,如何传承给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之间,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到底是哪一千条和一万条,咱们的学术著作当中是已经有学者认真阐述过的了。比如说,我印象当中,余英时先生在他老人家的全集当中,便有很多篇章讲明清大儒们建树起来的儒学思想,如何传承给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具体是哪些传承,都有学术论证。明清儒学直接给革命派思想做思想基石,这是很多学者以前都注意不到的。

《船山先生》的纪录片,如果能够在第四集的时候,把叙事重点落脚在明清儒学的大成者王夫之,如何影响近现代思想上,尤其是出现了哪些具体的影响上,那这部纪录片就很上档次了。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没有认真讲这些。是读书不够?还是碍于“尺度”限制?明清儒学和近现代的革命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真心应该认真讲一讲。不然,很多不读书的小伙伴们还以为儒家就是给封建王朝洗臭脚的呢。(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