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短剧太火了,国内市场规模今年预计能破500亿,国外下载量都2.7亿次了,简直是“躺着就能赚钱”的风口。
唐国强在节目里说现在短剧“光想着博眼球,不管合不合理”,这话其实挺戳人的。
作为一个老演员,他可能看着现在满屏的“重生复仇”“战神归来”,心里也是直犯嘀咕。
现在的短剧为啥越来越“放飞自我”?
说白了,都是流量闹的。
这两年短剧太火了,国内市场规模今年预计能破500亿,国外下载量都2.7亿次了,简直是“躺着就能赚钱”的风口。
所以很多制作方急功近利,专门搞套路化的东西——比如“重生到仇人子宫里”这种雷人剧情,唐老师直接吐槽是“侮辱智商的电子榨菜”。
你打开手机,十部短剧中三部是“霸总逆袭”,两部是“丑女复仇”,剧情全靠极端冲突撑着:主角要么开局被虐到谷底,要么自带“龙傲天”光环,三秒一个反转,纯靠刺激感官留住观众。
但问题也来了:观众虽然一开始图个爽,时间长了也会腻。
数据显示,大家对“重生复仇”类的耐受度,从2023年的85%跌到2025年的62%,说白了就是“看够了”。
更过分的是,有些剧为了博眼球没底线,比如让大爷钻裤裆、小三当街虐待正妻,最后被平台下架了200多部,这说明市场真的有点“走偏”了。
老戏骨的“看不惯”,其实是两种逻辑的碰撞
唐国强这代演员讲究“演戏要真实,要扎根生活”,但短剧的生存逻辑是“碎片化、快节奏”,用户刷手机时就图个即时爽感,哪有耐心看你慢慢铺垫?
这就导致一个矛盾:一方面,科班出身的演员觉得“短剧演技就是瞪眼、吼台词,根本练不了功夫”;另一方面,流量至上的环境里,网红演员靠颜值就能火,专业功底反而没人在意。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短剧都“没救”。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靠文化共鸣出圈,《叶总不好惹》请唐老师本人参演,用专业分镜和实景拍摄提升质感,连30 - 50岁的观众都爱看。
这说明,短剧不是不能有深度,关键看有没有人愿意跳出“爽剧套路”,认真讲故事。
短剧能不能“既要流量,又要口碑”?
现在行业其实已经在变了。
政策上,广电总局开始限制“霸总”“重生”题材过度开发,云南还专门出台政策强调“真实性”;平台也在推精品计划,比如抖音给非遗题材《釉色伊人》流量倾斜,虽然播放量没爽剧高,但能吸引品牌合作,赚得更长久。
观众也在用行动投票:超过60%的人喜欢“短剧 + 文化”的内容,说明大家不排斥有内涵的东西,只是烦透了千篇一律的套路。
就像唐老师参演的《叶总不好惹》,把商战剧情和历史智慧结合起来,证明短剧也能“短而精”,而不是“短而糙”。
唐国强最后说“可能我老了”,这话其实挺让人感慨的。
他不是否定短剧这种形式,而是担心行业为了赚钱丢了根本——不管什么载体,故事的核心永远是“真实”和“真诚”。
短剧虽然短,但不该成为“逻辑漏洞百出、价值观扭曲”的借口。
现在政策在管、平台在调、观众在成长,只要制作方愿意放下“赚快钱”的心思,多想想“怎么把故事讲好”,短剧完全可以从“电子榨菜”变成“精致小菜”。
毕竟,观众可能会被套路骗一次两次,但没人会一直为烂剧情买单。就像唐老师说的:“好故事永远不缺观众,缺的是讲好故事的诚意。”
这话糙理不糙,放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来源:陈陈扒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