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理与情理的激荡中守护未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5 10:59 2

摘要: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我对《无尽的尽头》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它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塑造了检察官林之桃、检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大众对立法、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法治的长卷上镌

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我对《无尽的尽头》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它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塑造了检察官林之桃、检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大众对立法、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法治的长卷上镌刻下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刻印记。

剧中“张文轩坠楼案”的审判过程,犹如一面照见社会认知撕裂的镜子。当3个未成年施暴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五年有期徒刑时,被害人母亲陈慧雯撕心裂肺的控诉与网络舆情沸腾的“杀人偿命”呼声,将检察官林之桃推向“情法冲突”的旋涡中心。这让我想起2020年大连13岁少年恶性犯罪案引发的全民激愤,也正是此类案件推动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调低刑事责任年龄。剧中林之桃那句“我用生命向你保证,他们成年后若再犯罪,我必追责到底”,既是对司法程序的坚守,更是对修复社会信任的庄严承诺。新时代检察精神,正是要在舆论风暴中保持法治定力,让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检验。

电视剧第一集中,时任少管所管教的白恩宇与少年犯的角力,撕开了未成年人司法中最易被忽视的褶皱。主犯黄家旺入监后的嚣张跋扈,与李晖深夜蜷缩在监舍书写忏悔日记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AB面。当林之桃将李晖的忏悔日记转交给被害人母亲时,那叠泛黄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司法体系对“惩治即挽救”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剧中老检察官所言:“惩罚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

该剧最具前瞻性的,是跳出个案窠臼展现检察监督的系统性智慧。面对“陆声二次犯罪案”暴露的原生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而是通过支持撤销监护权之诉,推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预警机制。这种从“末端惩治”向“前端预防”的转变,恰与督促监护令制度的实践创新形成呼应。剧中检察官在校园安全听证会上展示的“欺凌行为大数据图谱”,正是数字检察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新时代法律监督既要成为斩向罪恶的利剑,更应化作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网。

剧中“游船杀子案”的办理过程,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困境。当检察官突破传统办案模式,引入心理专家辅助、创设“一站式”取证机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司法技术的革新,更是检察人对制度空白的主动填补。这种“破茧”精神,在现实中体现为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的改革探索,以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生根。正如剧中林之桃所说:“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制造完美的判决,而在于推动社会向更完善的制度进化。”

站在少管所操场仰望星空的少年与检察院门前飘扬的国旗,在《无尽的尽头》的镜头语言中达成精神共振。正义的刻度需要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未成年人司法的复杂光谱,更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层内核——检察官既是犯罪行为的追诉者,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既是法律底线的守卫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作者系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来源:蚌埠检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