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短价值不能“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5 09:08 2

摘要:一提起微短剧,不少人脑子里浮现出的往往是各种“狗血”剧情,一些微短剧尽管脱离现实、毫无逻辑,甚至“三观尽毁”、带来不良价值导向,但因为有“爽感”,一度“收割”了很多观众。

近日,抖音、微信、淘宝、快手等多个平台发布公告,拦截、下架了一大批违规微短剧,给微短剧市场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一提起微短剧,不少人脑子里浮现出的往往是各种“狗血”剧情,一些微短剧尽管脱离现实、毫无逻辑,甚至“三观尽毁”、带来不良价值导向,但因为有“爽感”,一度“收割”了很多观众。

这次各平台清理违规微短剧,给微短剧创作者敲响了警钟:作为一种内容产品,微短剧对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内容创作时不能只图“流量”“爽感”,忽视了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要做到剧短价值不能“短”。

从各平台公示的违规原因来看,一些微短剧三观尽毁,有的宣扬以暴制暴,价值导向不良;有的涉及极端侮辱、极端猎奇,挑战道德底线;有的宣扬未成年不良行为,向青少年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还有的渲染极端家庭伦理冲突,宣扬畸形婚恋观。此外,渲染极端对立情绪、低俗擦边、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这些违规内容,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损害了微短剧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同时还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先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一下当前微短剧的市场有多大,就会明白违规微短剧的危害有多大——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为59.7%。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856.5亿元。

无论从用户规模、市场规模还是产业效益来说,微短剧都不再是简单新兴的娱乐产品,正因为它的影响力足够大,对它的内容创作、质量把控等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

关于微短剧内容创作方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在此前发布的2025年首个管理提示中给出了三点“提示”:一是“爽”不是微短剧的代名词,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二是“穿越”“重生”不等同于艺术想象,微短剧创作不能百无禁忌;三是“狗血”“低俗”不应成为爱情的引线,微短剧创作不能脱离现实。

这三点可谓切中当前部分微短剧的创作“七寸”。庞大的市场对微短剧创作者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能因其微,因其短,就百无禁忌、任意发挥,必须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在社会风气引领、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发挥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让微短剧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近来,越来越多的微短剧通过拓展题材等方式,摆脱掉“一味求爽”的创作路径,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等融入故事中,满足观众审美升级的同时,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去年以来,《家里家外》《金猪玉叶》《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多种不同题材的精品微短剧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聚焦古籍修复的《重回永乐大典》,聚焦舞狮文化的《醒狮》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剧,也引发很大关注;《一梦枕星河》《洛阳女儿行》等优秀作品还在海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观众口碑和精品效应。

《家里家外》

从近期召开的微短剧论坛,各地举办的“微短剧+”创作计划等行业动态来看,微短剧产业链上的各方正在推动精品创作常态化,力争让微短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寻求创作上从“量”到“质”的转型。

对于创作者们来说,“提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内容接地气、贴近生活。微短剧创作要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通过真实的故事、生活化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地域文化的融入,吸引观众,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比如《家里家外》刻画了真实的情感纠葛,讲述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在时代的变迁中建立起深厚羁绊的故事。从剧本、台词到演员地道的四川话,真实反映了家庭生活中的温情与矛盾;《时间借贷》通过虚构的时间借贷机器探讨当代人的生活压力,既有趣又发人深省。

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题材。微短剧创作在历史和现实题材上深入挖掘,不仅可以丰富微短剧的内容,还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比如,《重回永乐大典》以古籍修复为主线,通过“书灵”与修复师的互动,引导观众关注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展现了中华文脉的深厚底蕴;《师傅》以沉浸式互动剧的形式,展现一线缉毒警察的日常工作和无私奉献,并融入禁毒和普法宣传;《实习生菜菜》关注生育话题,以月子中心护士的成长为主线,描绘职业女性的拼搏奋斗。

内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一些微短剧在反诈宣传、历史文化推广等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有的微短剧在剧情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民俗风情等符号,为微短剧增添了人文意蕴,拓展了社会功能,提升了传播价值。比如《我在巴黎当侠客》,以巴黎奥运会为背景,围绕主角的奇遇故事,巧妙地把武术、京剧、美食等中国元素铺陈在剧情脉络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还有的微短剧与文旅资源融合,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提升了微短剧的内容质量,有效弥补了微短剧文化内涵的不足,同时为地方文旅引来流量。

弘扬传递正确的“三观”。综合观察当下的文化市场会发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博得一致好评的作品,往往具有关注人们内心需求、体现现实关怀、传递积极正向价值观等特点,能够带给人们美好与希望。

任何文艺创作都有着一个创作底线,微短剧创作者在创作中应坚守正确价值导向,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渲染金钱至上、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比如去年开拍的爱国主义教育微短剧《薪火相承》,通过当代青少年的视角,再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的抗战故事,该剧也是首部全环境立德树人栏目剧。

此外,对于各平台来说,应该持续加强审核力度,技术手段与人工复核相结合,严格把控内容质量关;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优质内容得到更多曝光。相关部门则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规范行业秩序。行业协会方面,则应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微短剧创作与传播的规范化、优质化。

相信通过“内外兼修”,我国的微短剧将逐渐摘掉各类负面标签,养成健康且繁荣的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