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世界,成年人对青少年的“生活”一无所知。(图:《混沌少年时》剧照)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表示,该剧将在英国所有的中学播放:
“作为两个青春期孩子的父亲,这部剧给我带来强烈冲击。”
“我们需要在家庭、学校和议会上讨论《混沌少年时》揭露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警方告诉父亲Eddie,Jamie因涉嫌持刀杀害同学而被逮捕。
但父亲相信,内向甚至是有些胆小的儿子绝不会犯罪。
直到警方展示监控画面——那个向女孩捅刺了7刀的男孩,就是现实中坐在自己身边颤抖哭泣的儿子。
这一刻,父亲的信仰开始崩塌。
他坚信自己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暴力循环,以爱和包容养育孩子。
却未曾察觉自己将“男子气概”的焦虑强加于儿子:
带Jamie踢球时因他表现拙劣而别过脸,无视他绘画的天赋,用沉默传递对“不够man”的失望。
隐形的否定,让Jamie在父亲的目光中逐渐异化——
他渴望成为父亲和身边其他男性认可的“强者”,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最终转向网络极端社群寻求认同。
更讽刺的是,Eddie在Jamie被捕后仍试图在妻子和女儿面前用“我已经尽了全力”的姿态掩盖家庭裂痕。
“我带他去踢球,他不擅长。他想要电脑,我就给他买了一台。”
“他每天都待在房间里,怎么还会变坏?”
孩子们的校园在剧中被警察描述成一座“腐烂与气味”笼罩的孤岛。
学生们用emoji表情符号编制了一套只在青少年群体里流通的语言(比如红色豆子代表真理,黑色代表威胁)。
他们在Instagram评论区里的互动,看起来像是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实际则暗含校园霸凌的“阶层”。
而父母、老师对此一无所知。
当Jamie的杀人动机被揭开,从业多年的警察和心理专家也陷入震惊:
被害女孩Katie的私密照片在校园里传播,Jamie试图“拯救”她而邀请她约会。
Katie拒绝了他,在社交媒体回复了代表将他标记为“incel”(非自愿单身者,中文可译作“失败者”“屌丝”)的表情符号。
当感受到来自女性的羞辱时,暴力成为他唯一能掌控的“尊严”。
我们跟随一镜到底的镜头感受青少年的校园生活:
教师疲于应对纪律问题,对霸凌仅以口头警告敷衍;
手机成为青少年的“社交主场”,极端言论如安德鲁·泰特的厌女视频、incel论坛的“二八定律”迅速填补情感真空。
正如乔纳森·海特在《焦虑的一代》中所言:“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对孩子过度保护,却在虚拟世界中对他们过度放任”。
同学霸凌、教师无力、父母不解。
家庭和学校不再是庇护所,而成了孵化暴力的温床。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PART-03另一对父子剧中男警官的父亲角色构成另一重隐喻。
他起初以职业化的态度处理案件,却在调查中发现Jamie的Instagram账户与儿子遭遇的霸凌惊人相似:
儿子因外貌在学校被同学嘲为“猪头”,甚至在家长和老师在场时霸凌者也毫无收敛。
而社交媒体上的豌豆符号正指向同一套暴力密码。
他从Jamie的杀人动机中窥见“有毒男子气概”的阴影——将女性视为猎物、暴力视为力量证明。
最终意识到:自己与儿子疏离的父子关系,正是下一个悲剧的伏笔。
最终,他选择与儿子坦诚对话:
“我会和你站在一起,因为我爱你。”
《混沌少年时》的终极叩问并非“谁该为Jamie的罪行负责”,而是“我们如何阻止下一个Jamie”。
当教育权被拱手让渡给算法和手机,家庭、学校、社会便共同沦为暴力的共谋者。
如剧中所示,解药在于回归真实世界的“容器”功能:
父母需要学会正视孩子的脆弱而非强加期待;
教育需要教会学生成为具备同理心的完整的人;
社会则应警惕将青少年简化为数据标签,正如英国政府计划将该剧纳入中学课堂的实践。
唯有直面混沌,才能唤醒秩序。
今年3月,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出台新规,将“校园欺凌”纳入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被认定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不得评定为B等及以上等级,由此将无法被录取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姚基金创始人,姚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息屏24小时”倡议:“我知道一定有难点,但关键是每个人可以取舍这24小时能在电子产品以外获得哪些体验和收获。这不仅仅是给孩子,其实也是给我们这一代人。”
建议青少年上高中之前不使用智能手机
16岁以前不开社交媒体账号
建议学校里禁止使用手机
让青少年有充分的自由玩耍时间
当教育不再是规训,而是共同探索真实世界的勇气,我们或许能在混沌中寻回救赎的可能。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成长01《比青春期更关键》⬆️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平衡他总要赢——好胜的男孩VS面对失败的能力⬆️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保护03《与青春期孩子的18场关键对话》⬆️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解忧⬆️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本期策划:xiaoyu/芦丁
编辑:芦丁
//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来源: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