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剧里不仅有煤球,还有大花被子、黑白电视机,这些物事排出来,便织就了一幅八十年代的民间生活图。那图里没有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些针头线脑的日常,却比那些虚张声势的"大制作"更见筋骨。
#家里家外#《家里家外》里蔡晓燕从哥哥的家里搬出来,母子两个走在路上,煤球滚落了一地。“歪婆娘”蔡晓燕哭了。煤球,那是属于八十年代的物资。
短剧里不仅有煤球,还有大花被子、黑白电视机,这些物事排出来,便织就了一幅八十年代的民间生活图。那图里没有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些针头线脑的日常,却比那些虚张声势的"大制作"更见筋骨。
煤球是要自己打的。乌黑的煤屑掺了黄土,加水搅和,用铁模子一个一个扣出来,排在墙根下晒着。孩子们绕着煤球跳房子,免不了踩碎几个,招来大人的呵斥。呵斥归呵斥,煤球照旧要打,日子照旧要过。
蔡晓燕结婚时放鞭炮,放过后,孩子们一拥而上的捡鞭炮,那时捡鞭炮是顽童们的勾当。
年初一清早,眼睛还涩着,便蹿出门去,在满地红纸屑中翻找未爆的哑炮。寻着了,便如获至宝,折断了露出火药,用香头一点,"嗤"地一道火光,便乐得手舞足蹈。这般简单的快乐,如今的孩子怕是难懂了。
结婚时的大花被面上,常常游着俗艳的凤凰。
新拆洗的被子晒在铁丝上,主妇们隔着篱笆比量谁家的花色时新。待到冬日,这被子便成了抵御寒冷的堡垒,孩子们钻进被窝,听外间黑白电视机里传来模糊的戏曲唱腔。那时候有黑白电视机可也是有钱人家。
生活从来不易,但人们总能在粗粝中寻出细腻,在困顿里挤出欢愉。那些织毛衣的手指,烫发卷的妇人,围着电视机的笑脸,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所谓好日子,不过是平凡人用朴素的智慧,一针一线缝补出来的。
来源:阿聆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