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根本没有猪八戒背媳妇?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3 21:17 2

摘要:让时光倒流41年。1984年那个春节,但凡有电视的家庭,全家老小都在心心念念守着电视机等“看孙悟空打妖怪”,这部剧,中国人一定不陌生——由杨洁导演、六小龄童等人主演的《西游记》。后来它常被称为“86版《西游记》”,人们也顾名思义认为它是1986年播映。所以难免

让时光倒流41年。1984年那个春节,但凡有电视的家庭,全家老小都在心心念念守着电视机等“看孙悟空打妖怪”,这部剧,中国人一定不陌生——由杨洁导演、六小龄童等人主演的《西游记》。后来它常被称为“86版《西游记》”,人们也顾名思义认为它是1986年播映。所以难免会有人疑惑,1984年距离该剧播出还有两年,为何有这么多人在新春佳节等着它播放呢?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深有体会。其实,这版《西游记》早在1982年7月3日就已开机,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联合录制。一经开拍,媒体争相报道,很快引发广泛关注。当年10月1日,央视将最先拍好的《除妖乌鸡国》一集在电视上播映看看效果。尽管后来杨洁导演认为该集有很多不足,并对大量镜头进行重拍(即现在看到的版本),但播映当年广受好评,《西游记》大有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势头。其结果是中央电视台收到大量观众信件,诉求基本一致,大家等不及了,迫切希望电视台能将《西游记》拍完部分提前选播。

好就好在《西游记》是每集一个故事的叙述模式,便于拆分,中央电视台考虑到群众需求,决定春节期间从拍摄完成的部分里选取一两集播映,遂形成春节期间全家老小守着电视机看猴哥这一“新风俗”。当年的《西游记》选集播映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不仅有精彩的“孙悟空打妖怪”,还有令人捧腹的“猪八戒背媳妇”。即使熟读原著的观众,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原著小说在影视化过程中,高水平的改编同样能创造出新的经典。

猪八戒背媳妇

1984年2月3日,大年初二,全国观众等来《西游记》选集的播映,这次播出的其中一集为《计收猪八戒》,改编自原著第十九回,叙述猪八戒如何加入取经团队的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地保到高老庄抢亲,化身人形的猪八戒救了高老汉夫妇女儿高翠兰,为防地保再来骚扰,老夫妇将猪八戒留下。高老汉夫妇观察这位年轻人,发现他非常能干,除饭量惊人外,其他表现都很好,遂将他招为赘婿。岂料婚宴当天猪八戒因酒醉现出猪妖真面目,不仅吓走宾客,高小姐也因此拒绝嫁给妖怪,结果被猪八戒锁在后花园,不许她与父母家人见面。正逢唐僧、悟空师徒来高老庄投宿,得知事情始末,孙悟空使用巧计将猪八戒进行一番戏弄后又将其制服,最后以唐僧收其为徒,取名“八戒”收尾。

这一集充满喜剧色彩,尤其是“猪八戒背媳妇”的桥段,崎岖的山路上,猪八戒背着媳妇气喘吁吁前行,背上的人一会儿是孙悟空,一会儿又变成高翠兰。京剧演员出身的魏慧丽以高翠兰的扮相演了一段“猴戏”,完美地在温婉娴淑和古灵精怪之间切换,加上现在看来并不高明的特效,非常抓人眼球。蠢萌的八戒不知被戏弄,还做着背得美人归的美梦,搭配着板胡领奏、滑稽欢快的配乐,逗得电视机前观众捧腹大笑。《计收猪八戒》与春节阖家欢乐的氛围相得益彰,猪八戒憨蠢呆萌的形象,也从此定格于人们心中,还推广了歇后语: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

但是,一些观众很快发现,这集内容与原著不一样之处,如地保抢亲、猪八戒背媳妇等情节都是小说没有的。在小说第十八、十九回里,猪八戒入赘的故事很简单,大致是高太公要招女婿,八戒就来了,高太公见他干活勤恳,很满意,于是同意婚事,可后来发现这女婿时不时模样会变成妖相,高老汉不愿招妖怪为婿,便想退婚,但猪八戒不肯,于是锁了高翠兰。原著没有地保这个强抢民女的恶人,自然也就没有英雄救美的情节。

表现收服猪八戒的情节也与电视剧大不相同,原著里高翠兰被孙悟空救出后,孙悟空就变成她的模样,以言语戏弄猪八戒,并套出猪八戒交代自己“我家住在福陵山云栈洞。我以相貌为姓,故姓猪,官名叫做猪刚鬣”的底细。两人一番舌战后,孙悟空显出本相,猪八戒大惊而逃,被孙悟空追上战了一场,最终将猪八戒收服。

简而言之,原著与电视剧有三大区别:其一,原著是以孙悟空作为主角展开,而电视剧给猪八戒大量加戏;其二,原著猪八戒入赘到高老汉悔婚过程比较平,而电视剧加入一些曲折故事。在乡土气息非常重的几场娶亲戏里,还设计了大量滑稽的打斗,而让猪八戒在大婚当天才现原形,用突发事件增加剧情张力;其三,电视剧对收服猪八戒的过程做了大量润色,把重点落笔在“猪八戒背媳妇”这场戏上,让喜剧效果达到顶峰,也由此定了猪八戒的基本人设——心肠不坏,傻得可爱。

平心而论,如果电视剧严格按照原著拍摄,恐怕颇为枯燥乏味,即使许多喜爱原著的读者,也承认这一集是相当成功的改编。

等待《西游记》的日子

话说回来,《计收猪八戒》的故事还没结束。1985年,中央电视台收到一封来自日本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参加预定于5月23日举办的中日第二届电视艺术交流会,但参会者需要带作品前往,于是央视计划派几位优秀导演,其中就包括杨洁。可当时《西游记》电视剧还没拍摄完成,怎么办?只能从播映作品中选择一集。参选者有5集,分别是1982年10月1日播映的《除妖乌鸡国》(初版);1983年2月14日播映的《偷吃人参果》;1984年2月3日播映的《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1985年2月21日播映的《祸起观音院》。杨洁导演很快决定,就带《计收猪八戒》前去参会!

选择《计收猪八戒》,有多方面考量。首先,这一集定调就是喜剧,无论剧情设定、武打动作还是专属配乐,都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中外咸宜;其次,这一集能够体现不少我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取景地有三处,山东潍坊、青岛崂山和杭州灵隐寺。高老庄的大门是潍坊青州著名的范公亭(范仲淹亭),内景是著名园林十笏园,猪八戒背媳妇时走的崎岖山路在青岛的崂山,猪八戒所在的云栈洞是浙江杭州灵隐寺的通天洞(龙泓洞);第三,这一集是目前播映5集中,最能体现改编水平的一集,除了背媳妇等取自民间故事的桥段,还增加了一些原著里没有的原创人物,例如充当促成亲事催化剂的高老太,她与老伴高老汉评价猪八戒时一系列接地气的对话,既增加喜剧效果,又让高老汉一家人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另一位原创人物是强抢民女的地保,其扮演者为戏曲名家张寄蝶,作为本集反面人物,他将戏曲中丑角常见的姿态融入剧中,演得既滑稽又传神。此外,由徐少华饰演的唐僧第一次登场也是在这一集。

《计收猪八戒》在中日第二届电视艺术交流会上一经播出就广受日本同行好评,也成为该版《西游记》最先走出国门、扬名海外的一集。而这次播映在日本取得的成功,还证明了一个道理:古典名著拍电视剧,改编在所难免,但是,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这就得追溯到更早的一部作品——1978年由日本国际放映制作的电视剧《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也改编自《西游记》,全剧52集,在日本热播后一度兴起“西游热”。尽管我国早在1927年就拍了西游记题材的电影《盘丝洞》,但因为日版《西游记》影响太大,以至于当时不少人认为那是世界上首部《西游记》影视作品。这部剧也曾被我国引进,但仅播了三集就被叫停,原因无他,就是改得太过离谱。唐僧由女演员反串,观音变成男演员饰演,猪八戒日常跳大神,唐僧与孙悟空搞暧昧等等,这些设定已经完全扭曲原著精神,甚至可以说是胡闹。可它又不像《大话西游》那样,片名就明确告诉观众这是要解构、要“魔改”,而是直接以《西游记》为名,营造一种正剧既视感,在当时的确给日本乃至世界各地观众造成误导。

日版《西游记》引进后,仅播了三集就受到广大中国观众的投诉而停播也是情理之中。而当时观众更愤怒的地方在于,为何咱们中国自己不拍四大名著,反而去播国外胡编瞎改的《西游记》?这些舆论某种程度上促成我国用电视剧普及四大名著之决心。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央视最早决定拍摄的是《红楼梦》和《西游记》,经多方协调,决定将《红楼梦》交给文艺组的王扶林导演,《西游记》的拍摄重任则落到戏曲组杨洁导演肩上。

当年拍摄技术有限,条件艰苦,《西游记》电视剧的拍摄周期非常漫长。1982年7月开机,直到1988年2月1日才全部播出,总共也只有25集。那么,为什么它后来常被称为“86版《西游记》”呢?这是因为在当时观众迫切要求下,《西游记》在每年春节期间都会选一两集播映,但到1986年,央视忽然给观众朋友们送来“大礼包”,一口气播出已拍摄完成的前11集。那一年春节,为了看《西游记》,可谓万人空巷,是这部作品成为现象级影视剧的关键一年。

转眼到了1987年,此时剧组不仅重拍了《除妖乌鸡国》,还完成《夺宝莲花洞》《大战红孩儿》《斗法降三怪》《趣经女儿国》《三调芭蕉扇》《扫塔辨奇冤》《误入小雷音》《孙猴巧行医》的拍摄,共计9集,广大观众翘首以盼,希望春节期间再送一个“西游大礼包”。但杨洁导演坚决反对,认为这样选集播出,会导致《西游记》变得支离破碎,如今拍摄已接近尾声,再坚持坚持,就能让完整版《西游记》与观众见面。但为了不让观众失望,1987年春节,杨洁执导了《齐天乐春节晚会》,邀请《西游记》剧组参演人员带妆登场,请各路“神仙”“国王”给观众拜年,整场节目也都紧紧围绕西游主题,也算是给大家一个补偿。

春节刚过完,杨洁导演紧锣密鼓地加紧拍摄进度,终于在1987年内拍完《错坠盘丝洞》《四探无底洞》《传艺玉华洲》《天竺收玉兔》《波生极乐天》5集。1988年2月1日,《西游记》25集完整版全部播出,历时6年的艰苦拍摄,终于给全国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版《西游记》如同常青树一般,从70后到如今尚年少的10后,每一代人童年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它。尤其是80后、90后,经历过看剧还要守电视机的年代,每个暑假都能看到《西游记》重播,孙悟空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超级英雄。哪怕是零食包装袋、玩具盒子或过年期间买到的各种烟花爆竹的包装盒上,都印着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形象。

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很容易从各大视频平台上刷到86版《西游记》的经典片段。《女儿情》《敢问路在何方》依然脍炙人口。即使在2024年火遍全国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里,也对当年86版主题曲《云宫迅音》进行重制以示致敬。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能成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86版《西游记》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是一部改编得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作品。最后,以杨洁导演自传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有人认为,“人情味”这三个字与《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无缘。错了!不论什么戏,若是没有 “情”,就失去了灵魂。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2月下,原标题为《古典名著影视化应如何改编?一部现象级的《西游记》电视剧》,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周渝‍‍‍‍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齐开颜(实习)

校对 | 古月 戈雨

推荐

人生斯世,各有正业

是即各有所取之经

各有一条西天之路也

贞观十九年

已经西行取经17年的玄奘

携佛经657部载誉回抵长安

他在漫漫长途中经历了什么?

万历二十年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横空出世

给出了神奇而隽永的回答

而今天的我们

读着师徒四人的九九八十一难

内心观照的却是走在“取经路”上的自己

或许这也是一部名著永不褪色的魅力所在吧

↓↓↓

在看”的永远18岁~

来源:赏月赏花赏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