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死罪在逃的夏江不甘心,在得知梅长苏曾中火寒毒之后,正与他本就疑心的“梅长苏乃祁王府旧人”暗合。
重刷《琅琊榜》中的经典桥段,发现有个细节很值得探究:
死罪在逃的夏江不甘心,在得知梅长苏曾中火寒毒之后,正与他本就疑心的“梅长苏乃祁王府旧人”暗合。
经过层层剥丝抽茧,夏江确信梅长苏即为赤焰军统帅林燮之子——林殊,只是苦于查无实据。
但反正他已走到穷途末路,对林殊的指认或许还能换来他的一线生机,于是夏江利用宫里的眼线将这个天大的秘密密报给了梁帝。
梁帝知道“如果林殊还活着”的可怕后果,所以当即找来梅长苏,还有刚被册封的太子景琰和夏江对质。
当然在巧舌如簧,辞锋犀利的梅长苏跟前,夏江占不了半点上风,最后只落得被御林军铁链加身的下场。
可临被拖出去时的一句大喊“陛下,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哪怕只有万一的可能,也不能留此后患呀”却让梁帝对眼前的梅长苏动了杀心。
梁帝知道如果太子景琰在场必会护着梅长苏,于是他提出让景琰去给母妃请安好把景琰给支出去。
谁知景琰经过夏江的这场指认,早已明白眼前的梅长苏确实是他一直怀念着的挚友林殊,哪肯将梅长苏一个人置于梁帝虎视眈眈的险境之下,非要和梅长苏一起离开。
就在他和梁帝对峙之时,高公公端来了梁帝吩咐让准备的毒酒。
从不站队做事又一向滴水不漏的高公公这回竟然也有了偏倚,他独独拿起其中一杯,提醒梁帝道:“这杯是苏先生的”。
此举不仅警醒到了景琰和梅长苏,更让梁帝看向高公公的眼神里带了诧异和愠怒。
经过高公公这一明示,这杯毒酒自然进不了梅长苏的嘴里,太子景琰那是拼了命也要维护梅长苏的,梁帝毒死梅长苏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事后多疑的梁帝并没有迁怒高公公,将放走梅长苏这事直接怪罪到高公公身上?
梅长苏曾经对这位高公公有过精准评价:“要说这个世上,谁最了解皇上的心思,那绝不是皇后和越贵妃,也不是太子和誉王,而是这位高公公。”
高湛在梁帝还是皇子时就跟在其身边服侍了,从梁帝起初的参与夺嫡到后来的至尊天下,可以说高湛见证过梁帝成年后的每一段人生历程,也知道梁帝身上每一桩极其隐密不愿示人的私事。
比如和滑族玲珑公主的前尘往事,还有关于誉王的身世。
比如赤焰逆案发生的始末缘由以及涉案之人的各种惨烈下场。
能够知道这位多疑又无情的梁帝身上这么多的惊天秘密却不仅能做到明哲保身,更做到了恩宠不减,可见高湛身上确实有常人达不到的特质:
首先是聪明智慧却懂得藏拙网友戏称高湛为“麒麟公公”,确实他当得起这绰号。
宫里的好多事因为高湛是旁观者,所以更能看清事情全貌,可是高湛从不在梁帝面前显机逞能。
誉王和皇后想搞倒靖王,于是一个在堂上煽风点火,一个在后宫扒出静妃私祭宸妃的罪证。
梁帝质疑事情怎么这么凑巧,高公公明知这是誉王母子的有意设计,却没有跟着梁帝的话走,却在那儿装傻充愣:“您是说静妃母子今儿命里犯冲吗?”
这高公公的话术从来都无人匹敌,总能在关键时刻灭了梁帝的火气,还能帮到他想帮助的人。
梁帝猜忌霓凰功高盖主,“长此以往,南境将士,只知穆王,不知梁王”。
高湛却把话风一转“谁让皇帝这么宠爱郡主呢,以后该操心的还得为她操心”,把梁帝对霓凰的猜忌巧妙地化解成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梁帝的怒气也随之消解了大半。
即使高湛已经成为梁帝身边最宠信的太监,最长久的红人,高湛仍然将姿态放得很低,
从不仗着梁帝的宠信对下人作威作福,或为自己谋些什么好处,这也让梁帝对他很放心。
不仅如此,高湛还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还在靖王尚是不受宠的皇子时,高湛仍愿意为他在梁帝面前递话。
从不站队,不参与政事,不妄议朝政,明面上也不偏向某个娘娘,某位皇子,高湛这不触及梁帝底线的作派为他赢得了梁帝的绝对信任。
他又最懂梁帝的心思,每次在梁帝郁闷时既懂得投其所好,又能提供最好的情绪价值。
所以天长日久下来,高湛早成为了梁帝身边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犯点错,梁帝也当他是无心之失,哪忍心揪着不放?
事后如果梁帝追问起来,高湛完全可以解释说他是怕皇帝拿错。
当时梁帝要赐梅长苏毒酒并不是提前谋划好的,而是在听了夏江话后的一时兴起。所以他和高公公自然没有提前约好暗示信号。
以前梁帝赐人毒酒,多半是在双方都心知肚明的前提下,梁帝下旨涉事人执行,并不存在梁帝错拿的情形。
而当此时,虽然梅长苏是个没有官衔的白衣客卿,却才华满腹,名动天下,自己手里又根本没有人家的任何罪证,所以梁帝赐毒酒这事根本不敢放到明面上,必须找个由头。
梁帝找出的借口是“略备薄酒,为苏先生压压惊”,而酒是毒酒之事他是万万不想让太子景琰和苏先生知道的。
所以高公公才准备了两杯,意在表示梁帝对苏先生重视还要陪酒一杯。
事后如果高湛向梁帝解释说是怕梁帝误饮下毒酒才说了如此冒失的话,
凭着梁帝对高湛百分百的信任和两人之间多年积攒下来的情分,梁帝当然会相信高湛此举是向着他而不是借机在向那两位不相干的人递话。
其实,这场朝堂上的风波发生后,惹梁帝生气并忧心的,还不是高公公这一明示举动,而是刚刚被册封为太子景琰的公然违抗行为。
自从九安山归来,朝廷的局势早不是原先那个尽在梁帝掌控的平衡态势。
十三年前赤焰案后,梁帝便一直忌惮朝堂上的一家独大,所以接下来的十多年中他一直搞的是平衡战术。
刚刚册立了太子,便立马扶植起了誉王制衡。
即使两家各自培植朝中势力,然后斗得如火如荼,梁帝也不担心,因为说到底,他们也不过是他棋盘上的棋子,输赢全凭他一个人说了算。
后来太子被废,他又立马扶植上来靖王和誉王抗衡,他的朝堂,还是他来做主。
可这回九安山誉王叛逆被靖王平叛后,梁帝以为从此便有了靖王这个可以倚重的新太子,可直到发生这场风波梁帝才骤然发觉他好像被架空了。
太子根本不像前面的旧太子和誉王那般对他俯首帖耳,而他现在却根本就奈何不了他。
太子景琰在朝堂上为了眼前的这个梅长苏至少违拗了他两次:
第一次是他让景琰退下去向母妃问安,景琰却执意要和梅长苏一起退下;
第二次是得到高公公的明示,景琰倏然变了脸色,自己端起了毒酒,然后看着他的脸把毒酒倾倒在了他面前的地上。
这个时候的梁帝内心是复杂的,当太子端起酒杯那一刻,他以为依景琰执拗的性子怕是要自己饮下。
他已经折了两个皇子,再经受不住再折一个的打击了,所以他忍不住的出声想制止。
谁知景琰倒是没喝,却竟然敢当着他的面把酒倒掉,这要是放在先前,如此挑战他的帝王尊严,他是一定会对这个新册封的太子加以惩戒的,可如今似乎连这他也做不到了。
朝堂上下,宫里宫外,似乎都已是太子的人了,如果他此刻硬去挑战太子,怕只怕他这个皇帝做成做不成还两说。
所以当下,梁帝忌于太子羽翼已丰,愁于眼下后继无人,他只能对太子抗旨的举动选择隐忍不发。
至于高公公的那句疏漏,比起景琰这个大麻烦,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梁帝不仅事后想不起来追究,更向高湛信任地问起“夏江的话你信吗?”
让梁帝意外的是,一向处世圆滑,口里没句准话的高公公这回竟然有了定论“不信”,且理由是那样戳中要害,让梁帝也觉得颇有道理:
“老臣在宫里服侍了这么多年,好歹从小也是认得太子殿下并知道他的性情的,假如这位苏先生就是林殊的话,当初太子殿下是绝不会让夏江把他抓进悬镜司去的。”
高公公又一句话即化解了景琰和梅长苏当下的危局,从不站队的他,心里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至于梁帝,则败局已定,他终将为只因他的猜忌便一手炮制出的赤焰冤案付出代价!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1975秋天的回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