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梁帝要是能读懂高湛三次隐晦行为,就不会输得那么彻底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3 14:53 3

摘要:第一次行为,是发生在梁帝的殿前,梁帝正与誉王和太子一起赏字画,常年镇守在疆外的靖王回城了。靖王站在殿外求面,可惜的是,遭到了梁帝的冷漠对待。

本文作者:镜如

图源:官方剧照(特别鸣谢),侵删

《琅琊榜》高湛有三次隐晦的行为让人很迷惑。

第一次行为,是发生在梁帝的殿前,梁帝正与誉王和太子一起赏字画,常年镇守在疆外的靖王回城了。靖王站在殿外求面,可惜的是,遭到了梁帝的冷漠对待。

梁帝先让他等着,然后继续与誉王和太子赏字画,赏着赏着就忘记此事。

等到终于赏析完了,眼见誉王与太子也没什么事情,梁帝依然不记得还站在外面晒着的靖王。

此时,高湛识趣的话,应该是继续保持沉默——毕竟誉王和太子都在场,他们又是十分瞧不起靖王,而非故意提醒梁帝,说此时靖王还一直等在外面,梁帝不宣见他吗?

作为一名内务总管,他此时的提醒,会让人觉得是一种尽责,也不会容易引起誉王和太子怀疑,这是私心。

但是,他这个“尽责”的行为,过于“主动”,则显得有些“多此一举”和“不识趣”了。

高湛为何不等誉王和太子离去后,才提醒梁帝,非要如此“扫大家的兴”?他是一个不识趣的人吗?不,宫里的下人除了他之外,没有第二个比他更识趣了。

举个例子。

在《琅琊榜》的开篇,誉王和太子都派人去江左找麒麟才子梅长苏。

梁帝知道后,与高湛独处时,语气有些恼怒地反问了一句,问他知不知道这件事?

按道理,梁帝都知道了,最懂得察言观色以及掌握着宫中动态的内务总管,怎么可能不知?

意外的是,此时的高湛却不像上面那么“主动尽责”了,反而变成了“变动”和“怯懦”。

他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奴才,怎么可能会知道?

这答案,梁帝心里是满意的,做出的表情却是鄙夷的。

他继续顺着高湛的话,嘲讽了一番麒麟才子,又说了一句,得之便得天下这个传闻,就是一个笑话。

高湛听了后,又不再被动了,立即主动附和道:“是是是。”

从这一处,完全可以看出,高湛就是一个非常识趣的人。

一开始,他装聋作哑,称自己不知道誉王和太子去找麒麟才子,是为了让梁帝心里舒服,否则,梁帝会觉得,他越界了。

梁帝对于自己暗中派人盯着誉王和太子行踪这件事,是充满了信心和得意的,这意味着,两个儿子斗来斗去,始终斗不过他这位做父亲的。

如果高湛为了讨得他的欢心,让他觉得他这个心腹,对收集宫中信息很有能力,那么,他只会弄巧成拙,惹得梁帝不悦。

以梁帝多疑的性格,他将会容不得高湛继续留在身边。

因此,高湛的“不主动”露出本事,正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行为。

至于到了后面,他又突然附和——只要梁帝说什么,他就认同什么,前者说得麒麟才子就会得天下是笑话,那他就认为是笑话。

这里的“主动讨好”,同样是为了明哲保身。

高湛要让梁帝觉得,他只忠心他一人,眼里只看得见他,看不见“其他人”,包括誉王、太子和麒麟才子,同时也只听他的话,其他的包括什么传言,他也听不进去。

如此,梁帝才会继续信任和重用他。

好了,如此“识趣”之人,为何在靖王初回城的时候,却突然变得“不识趣”了?

高湛大可以继续保持沉默,这样做,不过是让靖王在外面多等候几个时辰而已,于一个将军而言,这算不得什么苦,但是,它却是一件极其辱没尊严的事。

它会让靖王成为许多人的笑柄,貌似,高湛有点“看不下去”,所以才“不识趣”一次。

其实,高湛这种“不识趣”行为,并不是只有一次,还有一次,是对于庭生脱离掖幽庭的态度。

梅长苏提出要三个孩子来战胜百里奇,霓凰打配合,建议用掖幽庭的孩子,梁帝顿了顿,接着望了一眼高湛,此时,高湛保持沉默。

见他没有反应,梁帝答应了。

接着,梁帝第二次望向高湛,看眼神是想让他去挑人,不过,话还没说出来,就被蒙挚截胡,对方主动提出由他去挑选有比武筋骨的孩子。

梁帝作罢并允许。

5天后,百里奇在大殿输给了三个稚子,梁帝大悦,要进行赏赐,梅长苏和霓凰为了救出庭生,故意争夺起三个孩子。

梁帝被逗乐,在思索要不要同意赦免三个孩子掖幽庭身份的时候,又再一次望向了高湛,此时,高湛同样是保持沉默,梁帝白了他一个眼神,随后笑着同意。

初次看剧的时候,我没看懂梁帝这三次望向高湛的含义,重温的时候,才读懂:

庭生之所以能被救出来,除了是梅长苏和霓凰的功劳,更多的还是高湛的“沉默”态度,起了助攻作用。

从梁帝的表现,可以看出,他非常信任高湛。

这三次的“眼神询问”,其实含义是一样的,就是怕自己有什么遗漏或遗忘的地方、事情或者人,这些有可能是他当年处罚“罪人”时候留下的。

高湛身为内务总管,这是他其中一部分工作——管好这些“被贬了身份”的下人,这里面,他会有详细的记录。

庭生作为祁王的遗腹儿,被替换身份活下来,那已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梁帝已好久没想过祁王和林燮那桩案子,此时心情愉悦,更不会想起。

作为他的心腹和内务总管,高湛有必要提醒梁帝,掖幽庭如今关的,有哪些“罪臣”的家眷的后代,以及近年来有没有发生过值得注意的事情。

也许他不会提到祁王的遗腹子(几乎没人知道纪王爷救下庭生),但是只要提到了罪臣,容易勾起梁帝想起祁王。

梁帝的疑心病可能会发作,心里一旦有了顾忌,他不一定会同意霓凰和梅长苏的请求。如此,庭生很难离开掖幽庭。

但是三次,三次高湛都保持沉默了,在梁帝眼里,这意味着,掖幽庭暂时没什么“风波”,因此少了顾虑。

事实上,真的没有吗?

有,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职责上,高湛应该是要说出来的,否则,就有了“欺瞒”梁帝的嫌疑。

可他为何沉默,他当真不知掖幽庭的事情?理论上,不太可能。

靖王每次回城,都悄悄找机会到掖幽庭“关心”庭生,并经常训斥掖幽庭欺负他的管事,这些管事可都是归高湛管的。

这么多年,他怎会一点都不知道?

知道后,他又怎会猜不出这个孩子的身份肯定很特殊,否则像冰山一样温度性格的靖王,怎么会对他特别关爱?

这可是一件大事,会让梁帝疑心病大起以及愤怒的大事。

但凡,高湛在此时给梁帝一个提醒,庭生和靖王在那一刻的结局,都会不一样。

接着,再说说第三次隐晦的行为,是高湛对静妃的“帮助”。

百里奇输掉比武这事之后,越贵妃走错一步棋,想陷害霓凰,结果输了宠爱,并让霓凰欠了靖王一个大人情。

梁帝为越贵妃的事情恼怒和烦闷,走在回寝殿的路上,突然停下来。他想起了祁王、宸妃等人,但这些名字,因为他,早已变成宫中禁忌,谁都不敢提。

梁帝无人倾诉,只好在追忆过往时,一边说,一边转过身去问高湛问题,谁知,高湛整个人都吓退了离他三尺之远。

梁帝傻眼了,不过,心里依然是满意的,因为这体现出他是让大家畏惧的。

此时的高湛,明明就很识趣,懂得在敏感的话题里,尽量躲避。

果然,梁帝心情瞬间变得轻松起来,嘲讽高湛过分紧张。

紧接着,梁帝觉得继续这个话题也没什么意思了,干脆不说了,想回去休息。谁知,高湛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方法,悄悄地又绕回去刚才的话题。

他明明只需问一句,是不是直接回去寝宫就行了,非要“多此一举”地提醒梁帝,前面不远处,就是静妃居住的芷萝宫。

要知道,自从宸妃死后,静妃在宫里,活得跟“死人”没区别,一点存在感都没有,梁帝这十几年几乎都没召见过她。

同样的,这些年里,高湛也从未主动提及过她,毕竟,那段岁月,越贵妃是专宠,他敢提旧人,就是给越贵妃使绊子。

如今,刚避开了敏感话题,他却突然提起这么一个“祁王旧人”,心思并不单纯,不过目的是好的,至少对静妃和靖王有益无害。

果然,梁帝一听,自己刚对往事有些感慨,而静妃恰巧能勾起他的情感,自然忍不住想看看她的近况。

进去一看,就“坏事”了。

从此,静妃一点点地获宠,后面手段厉害到能“收买”高湛听她的话,一起在梁帝的生辰,算计了他。

以上高湛三处隐晦的行为,再次证明,他一直在遵循着明哲保身的生存法则,以及坚持着内心不为人知的一点“道义”。

它们看似与他的性格矛盾,他明明是一个识趣的人,却做了几次不识趣的事情,还是故意做的。

但仔细分析,原因有二。

理由一,他曾十分尊重和喜欢祁王,心里难免藏私心,自然会想偏帮“祁王旧人”。

而靖王和静妃,正是祁王旧人。

在祁王生前,他是太子,这在高湛的眼里,是未来继承梁帝位置的人,也许会成为他下一任的主子。

祁王人善,一定愿意留下高湛,换作誉王和太子任何一方继位,估计都不会容得下高湛这个“老部下”,他的晚年结局不是被驱赶就是等死。

所以高湛对祁王是有一份感情的,这份遗憾的感情,促使他第一次主动帮靖王,让他的尊严少受点他人的践踏,是不求回报的。

要知道以靖王当时的处境,想想都知道捞不到任何好处。

理由二,高湛一直相信“得麒麟才子得天下”的传闻。

准确来说,他心里是渴望,将来会出现一个贤能一点的“未来主子”,能胜了誉王和太子。

此人他不知会是谁,所以也只是想想,自然就会附和梁帝那番嘲讽的话,认同传闻是笑话。

直到他目睹了三个孩子打败了百里奇的奇迹,见识到梅长苏的能力,他对这个传闻,肯定是多了几分相信。

再以他细致的观察力,誉王和太子都当众讨好梅长苏,貌似梅长苏都不吃他们的那一套,反而跟霓凰关系近。

霓凰是谁?与靖王一样,都是跟祁王及林府有过紧密关联的人。

聪明的高湛,会迅速将掖幽庭出现过的靖王,梅长苏与霓凰争夺掖幽庭孩子等等事情,关联起来,嗅出里面有“不对劲”的信息。

他不一定会猜出梅长苏已经选择决定,要扶持靖王继位,但他心里也许是渴望,靖王要是能成为麒麟才子看中的人,那最好不过,于他可是好事。

所以,在越贵妃陷害霓凰导致自己失宠后,如此良好的时机,高湛自然不会放过,就有了上面以退为进的方法,故意引导梁帝去芷萝宫见静妃。

这些分析,也正好说明了,为何后面的剧情,高湛总是有意无意地帮助蒙挚、靖王和静妃这一边了。

直到最后,靖王成了太子,要联合言阕、纪王爷和莅阳逼梁帝认错时,高湛大部分都是看静妃眼色来行事。

不过,高湛是做对的。

到了晚年,他不仅明哲保身了,还过得很自由、快乐。他倾向的靖王和静妃,都没有亏待他。

只可惜,梁帝一直没读懂过身边的这位下人。#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来源:镜如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