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古装剧《赴山海》以一种荒诞的方式“火”了,女二号李凯馨的辱华录音尚未有所定论,剧集未播先“爆”的AI式营销却率先翻车。
2025年5月,古装剧《赴山海》以一种荒诞的方式“火”了,女二号李凯馨的辱华录音尚未有所定论,剧集未播先“爆”的AI式营销却率先翻车。
网友发现,这部连正片都未面世的剧集,豆瓣已涌现五星好评,微博热搜提前预定,甚至水军文案如流水线般批量上线。
原定5月7日的“播出日”成了空头支票,但水军账号仍按脚本准时刷屏“演技封神”“武侠天花板”,被调侃为“机器人比制片方更敬业”。
这场闹剧不仅暴露了资本操控流量的疯狂,更将娱乐圈“数据造假”的产业黑幕摊在了阳光下。
未播先“爆”的AI狂欢
《赴山海》的“爆款相”早在开机时就已写好剧本,只是并非靠剧情,而是靠数据。
5月初,多个营销号统一发布“5月7日开播”的假消息,随后豆瓣短评区突然涌入数百条五星评价,文案高度雷同:
“成毅打戏行云流水”
“武侠迷的饕餮盛宴”。
有网友截图显示,部分账号甚至自称“已看完”,但实际上连预告片都未发布。
更离谱的是,剧还没播,豆瓣评分已经出来了。
这场闹剧的高潮出现在剧集未能按时播出时。
当观众发现剧集并未如“预告”播出时,水军却依旧按原计划刷屏,连日期都忘了修改。
网友嘲讽:“资本连水军档期都谈妥了,唯独没谈妥广电的过审时间。”
这种“预制爆款”的流水线操作,被业内人士称为“AI式营销”,从评分到热搜,从控评到“自来水”,全由机器和买断的KOL代劳,活人只需负责打钱。
辱华风波成“照妖镜”
资本或许能操控数据,但算不到突发舆情。
5月9日,李凯馨被曝出辱华录音,内容涉及“中国人傻钱多”等言论,尽管其工作室火速否认并报警,但官媒已迅速删除剧集宣传,平台紧急撤档。
《赴山海》深陷“辱华门”,资本力捧的“双面艺人”撞上民族情感红线
搞笑的是,此前为《赴山海》铺路的“数据基建”此刻反成罪证:
网友发现,李凯馨饰演的“唐方”戏份远超女主古力娜扎,被质疑“资方强捧新人”,而她的争议言行却未在选角背调中被筛除。 更荒诞的一幕是,剧方一边删除李凯馨的署名,一边保留其镜头,因AI换脸成本过高陷入两难。
网友戏称:“水军能预制,但AI换脸不能预制,毕竟预算都花在刷数据上了。”
这场风波暴露出行业的畸形逻辑,资本敢砸钱买流量,却不愿为风险管控买单。
数据造假的产业黑链
《赴山海》并非孤例。
从《英雄志》因张嘉倪争议夭折,到《落花时节又逢君》换角补拍后口碑崩塌,S+项目“未播先吹”已成行业潜规则。
其背后是三条黑色产业链:
一是平台KPI绑架,视频网站需“虚假繁荣”吸引广告商,默许片方购买播放量、热搜位;
二是艺人团队共谋,顶流依赖数据维持商业价值,工作室直接向营销公司购买“套餐”,如10元400个粉丝、3万元热搜前三;
三是水军产业化,某电商平台显示,豆瓣刷分、微博控评、抖音点赞均可定制,甚至能模拟“真实用户地域分布”。 央广网曾曝光,某流量明星微博转发量1亿次,但脱水后真实数据仅123万。
这种“数据通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观众被迫在“虚假爆款”和“被埋没的良心剧”间反复踩雷。
观众的觉醒与行业的救赎
李凯馨事件后,网友自发发起“脱水行动”:
举报豆瓣异常评分、扒皮水军账号、要求平台公开算法规则。
官媒《北京日报》发文斥责:“当市场沦为数据游戏,文艺作品何谈生命力?” 这场闹剧告诉我们,资本可以预制数据,但预制不了人心。
观众正在用脚投票,拒绝为“AI式营销”买单,转而拥抱《漫长的季节》《山海情》等靠口碑逆袭的作品。
毕竟,真正的“爆款密码”从来不是水军刷出来的模板,而是创作者的诚意与尊重。
你见过最离谱的“未播先吹”案例是?
来源:影剧书三行